諸葛姓

諸葛姓

諸葛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後世漢武帝劉徹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侯,由此,後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裡,“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後,誤傳為“諸葛”。諸葛複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市、臨沂市、膠南縣一帶。

得姓始祖

諸葛姓諸葛祠

葛伯。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種不同途徑。一說是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認為,諸葛氏是葛嬰的後人,因居住在諸誠,而被稱為諸葛。一說是從《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引證的,書中指出,琅琊諸縣人葛氏,後來遷居陽都,陽都原來已經有姓葛的人,為了將兩葛氏人區分開來,所以 稱諸縣葛氏為諸葛。還有一個說法是《風俗通》上所提到的,孝文帝因葛嬰有功而被誅殺,所以追封他 的孫子為諸縣侯,並且稱諸葛氏。此外另有 一說,人為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綜合以上文獻資料,可知道,諸葛氏的得姓途徑雖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卻一脈相傳自夏商之際的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東諸城。這個家族之所以會以諸葛為姓,主要是基於血統和地緣兩個因素。在血緣上,他們是葛伯之後;在地緣上,他們同發祥於諸城,也成長於諸城。諸葛氏後人奉葛伯為諸葛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諸葛村諸葛村

諸葛姓在大陸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後世漢武帝劉邦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侯,由此,後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裡,“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後,誤傳為“諸葛”。諸葛複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縣臨沂縣膠南縣一帶。

歷史名人

諸葛姓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後,受遺詔輔佐後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後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後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瞻:三國蜀漢人,字思遠,蜀漢景耀四年(261年)後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兩年後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於綿竹關,父子雙雙英勇陣亡。

諸葛姓諸葛瑾

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初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孫權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後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孫權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諸葛恪: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字元遜(203-253),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南)人。諸葛瑾之子。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於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一舉治平。孫權卒,恪受顧命輔佐幼主孫亮,專國政 。建興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壞魏軍浮橋,水淹魏軍數萬,得軍資如山。恪由此驕縱輕放。次年春,又北伐魏軍於新城,數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聲載道,被迫退兵。後為皇族孫峻所殺。

諸葛恢:字道明(265-326),晉代琅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人。曾任安東將軍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屬下的從事中郎,後官至尚書右僕射。

諸葛豐:字少季,西漢琅琊縣人,其里籍疑為今琅琊鎮窩龍村(傳言因紀念諸葛祖籍得名),或疑為葛陂(今諸城市枳溝鎮普慶村南)。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時,以同鄉召諸葛豐為屬員,後舉薦為侍御史。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城因而有語曰:“間何闊,逢諸葛。”就是說諸葛豐執法嚴正,害人者遂久闊而不相見。元帝嘉獎他的氣節,加封諸葛豐為光祿大夫。時侍中許章以皇帝貴幸,淫奢而不守法規,其屬下犯事,牽連及之。諸葛豐具文彈劾,正準備上奏,適逢許章私出,諸葛豐遂舉符節令其下車,欲將其逮捕。許章逃入宮門,乞哀於天子。於是元帝收回諸葛豐的符節。諸葛豐不勝憤懣,上書辭職,元帝不許。是後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權貴多言其短,元帝降諸葛豐為城門校尉。最後上書彈劾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被元帝貶為庶人,終於家。諸葛豐之後代遷居陽都(今沂南縣磚埠鄉黃疃一帶),多有顯者,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諸葛誕:字公休,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人。諸葛誕與諸葛亮同宗,初為尚書郎、滎陽縣令。後來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因魏明帝惡其沽名釣譽而罷官。曹芳繼位之後復職,諸葛誕又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因討伐毋丘僉等人叛亂而升任鎮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封高平侯。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為削弱其兵權而召入朝為司空,諸葛誕起兵反叛並投降吳國,在吳國出任左都護、大司徒、驃騎將軍,封壽春侯,後被司馬昭殺死。

諸葛融:字叔長,諸葛瑾幼子。瑾死後,承襲父親的爵位。諸葛融寬待部屬,辣受部屬愛戴,在吳國官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追兵圍城,諸葛融吞金自殺,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

郡望堂號

1、郡望
琅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縣、臨沂縣、膠南縣一帶。

諸葛姓臥龍堂

2、堂號
三顧堂:東漢末時,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茅廬之中,後拜諸葛亮為丞相。

臥龍堂:諸葛亮起初隱居南陽,自比管仲、樂毅,他居住的地方叫臥龍崗,人稱“臥龍先生”。

宗祠對聯

諸葛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滿門烈士;
王佐奇才。
——佚名撰諸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蜀·諸葛瞻,諸葛亮子,與魏鄧艾戰,死於綿竹陣中。其長子諸葛尚,單騎直衝魏軍中戰死。下聯典指三國蜀·諸葛亮,少年奇志,躬耕隴中,劉備三顧茅廬而得,拜為丞相,佐劉備三分天下,功勳卓著。
武鄉望族;
文定名家。
——佚名撰諸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三國蜀·諸葛亮輔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卒謚忠武。

諸葛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有廬堪千古;
讀策定三分。
——佚名撰諸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三國·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乃見,定三分天下之策。

諸葛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司馬乃吳中信士;
臥龍本天下奇才。
——佚名撰諸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琅琊郡陽都人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東漢末遷居江南,受到孫權禮遇,任吳國長史、中司馬,後以綏南將軍代呂蒙為南郡太守,率軍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後,他官至大將軍。曾奉命出使蜀漢,與諸葛亮都是辦公事時相見,私下裡從不會面。劉備伐吳時,有人向孫權報告他派親屬到蜀漢去報信,孫權說:“子瑜不負我,就像我不負他一樣。”“信士”,謂誠實之士。下聯典指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隱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年間,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了占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曹丕代漢建魏,他勸劉備稱帝,任丞相,劉禪繼位後,封他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實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諸葛姓八陣圖

著作擅長,弱冠知名難並;
會稽奏績,黑頭公輔共驚。
——佚名撰諸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建康人諸葛潁,字漢,八歲能寫文章,曾在南朝梁做官,隋煬帝時官著作郎,很受寵幸。著有《鸞駕北巡記》、《幸江都道里記》、《洛陽古今記》等。下聯典指晉代琅邪陽都人諸葛恢,字道明,西晉末為臨沂令。渡江後,名聲僅次於王導、庾亮,元帝時任會稽太守;明帝時歷官侍中、尚書右僕射、尚書 令,封博陵亭侯;成帝即位,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黑頭,指青壯年,王導曾稱他為“黑頭公”。
望重三吳,溫潤產藍田之玉;
神奇八陣,英華聯戚畹之珍。
——佚名撰諸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諸葛瑾仕吳受孫權重用,其子諸葛恪以聰慧名。下聯典指三國·諸葛亮推演八陣圖,其子諸葛瞻娶劉備之女。

諸葛村

諸 葛 村 大 公 堂諸 葛 村 大 公 堂

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後裔聚居地--浙江省蘭谿市諸葛村,近幾年以其“原汁原味“的神秘文化與文物古蹟,引來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成為浙江旅遊的熱點。
葛村村落布局十分奇巧罕見,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偉壯觀,結構精巧別致,空中輪廓優美,是南宋末年諸葛亮二十世孫諸葛大獅公遷居此地後,為紀念先祖諸葛亮而按九宮八卦陣圖式精心設計構建的。位於諸葛村九宮八卦圖中心的鐘池,一半水塘一半陸地,兩面各設一口水井,形成極具象徵意義的魚形太極圖。鍾池周圍構築的八條弄堂向四周輻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歸入坎、震、巽、離、坤、兌、乾八個部位。更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環抱諸葛村,構成天然的外八卦陣形。當遊客步入村中縱橫交錯的古巷時,大有似連非連、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置身其中,更加感悟到杜甫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內涵。
諸葛村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稱為“傳統民居古建築的富金礦”。現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結構之精、布局之奇,令人嘆為觀止。建築類型上的樓上廳和前廳後堂樓,在全國範圍內都屬少見。明清時期有18座廳、18座堂、18口井及8條主巷。目前保存完好的11座堂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禮堂、雍睦堂、大經堂、崇行堂、春暉堂、文與堂、燕貽堂和敦復堂。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