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姓

青陽:《史記·五帝本紀》說: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司馬貞《索隱》;江水、若水皆在蜀。從傳說資料看,青陽姓,源於青陽帝降居江水。 此姓四川有。

此姓四川有。

名人

五代前蜀樞密使唐道襲母即為青陽氏。
北史》載南朝宋有青陽顯白,青陽仲廣,宋代鹹平有青陽相,元符有青陽回,政和有青陽泰、青陽兢、青團充,紹定有青陽師魯、青陽燮,崇寧有青陽楷、青陽仲康,皆進士,均蜀人。青陽族已知登進士者三十餘人。蜀地古有青衣江、青衣國、青衣道等,山南水北為陽,故青陽氏很可能最早是居住在青衣江北岸的一個部族,是青衣人的一支,後來分遷各地。青衣,是發源於川西北甘孜的“夷”人的一支,現仍有一條江名青衣;現在灌縣以西某些地區,是古代蠶叢氏活動的地方,仍有青衣之稱;現在宜賓專區的南溪縣,在春秋戰國時曾一度建立過“青衣國”,到明代還有青衣江之稱,顯然也是青陽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歷史淵源

青陽:《史記·五帝本紀》說: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司馬貞《索隱》;江水、若水皆在蜀。從傳說資料看,青陽姓,源於青陽帝降居江水。五代前蜀樞密使唐道襲母即為青陽氏。《北史》載南朝宋有青陽顯白,又宋代鹹平有青陽相,元符有青陽回,政和有青陽泰、青陽兢、青團充,紹定有青陽師魯、青陽燮,崇寧有青陽楷、青陽仲康,皆進士,均蜀人。《黃山谷集》有青陽簡,字希古,井研人,宋又有青陽仲廣,作天王寺塔,有門生青陽城。青陽族已知登進士者三十餘人〔9〕。又《榮縣誌》自稱世有青陽旅居,今裔猶繁。顧頡剛先生曾指出:青陽、昌意諸名恐都先由蜀中發生,後人替他們上邊拉攏黃帝,下邊拉攏顓頊,再附合了江、若諸水名,傳到中原,就照樣寫上了《山海經》,再寫上《帝系》時,它就成了古代的信史了〔10〕。我同意這個猜測。蜀地古有青衣江、青衣國、青衣道等,山南水北為陽,故青陽氏很可能最早是居住在青衣江北岸的一個部族,是青衣人的一支,後來分遷各地。青衣,是發源於川西北甘孜的“夷”人的一支。《讀史方輿紀要》說:“蜀中以青衣名江者凡三:一在漢嘉,即大渡河所經,《漢書》公孫述僭據,青衣人不賓是也。一在青神,以蠶叢氏衣青而教民農事,人皆神之也。此則古有青衣國,與敘州鄰,慕義來賓而名。”《明史·地理志》四說:“南溪……又南有青衣江,流入大江。”從上面這些資料來看,現在的名山、天全、雅安是古代的一個“青衣”地,那裡的大渡河的一段,曾叫青衣江,現仍有一條江名青衣;現在灌縣以西某些地區,是古代蠶叢氏活動的地方,仍有青衣之稱;現在宜賓專區的南溪縣,在春秋戰國時曾一度建立過“青衣國”,到明代還有青衣江之稱,顯然也是青陽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三地青衣氏的關係,可能是同宗異支。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