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駟姓

壤駟姓

壤駟(Rǎng sì 壤駟),中國現存複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

姓氏源流

壤駟(Rǎng sì 壤駟)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古代春秋時期,秦國上邽有個人叫壤駟赤。他從秦國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壤駟赤很用功讀書,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駟可能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但此後就不再見有人被史書記載的了。據古人考證,因為這個姓改成了單姓壤。《姓氏考略》中就說:“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為單姓。”

壤駟姓始祖:壤駟赤。壤駟姓的開山鼻祖是壤駟赤,在《孔子家語》曾有孔子弟子壤駟赤的記載。壤駟氏是源於春秋時代的秦國。秦在當時位於現在工甘肅省禮縣東北、張家川東、陝西省寶雞、鳳翔東南一大片地方。壤駟氏也就發祥於這裡。據《英賢傳》上指出,壤駟是複姓。這個複姓,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自從壤駟赤之後,改複姓為單姓壤,所以,複姓壤駟氏極為少見。

遷徙分布

(缺)壤駟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時期,秦國上邽有個人叫壤駟赤。那時秦國兵力強大,但文明程度不高,秦國人好戰爭勝,但崇尚文化的人不多。而壤駟赤是個例外,他就從秦國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禮制就是用智慧的文化制度去治理國家。壤駟赤很用功讀書,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駟可能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因為貧民百姓,是不大可能從秦國跑到魯國去求學的。但壤駟這個姓,此後就不再見有人被史書記載的了。據古人考證,因為這個姓改成了單壤。據《姓氏考略》中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為單姓。”壤駟姓之後,望出上邽,即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一帶。可見壤駟姓當時是以這裡為繁衍中心的。

三、歷史名人

壤駟赤:字子徒,春秋末期秦國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人。孔子弟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身通六藝,以詩禮化被西垂。與顏、曾、閔、冉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隴上儒學三賢之一。唐代封“北征伯”,宋朝封“上邽侯”,明代稱“先賢”,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文廟設有壤駟赤祠。

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邽(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秦郡:晉置,初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鏇移上邽(今天水市)。民國度州,以州治為天水縣。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2、堂號(缺)

宗祠通用對聯

壤駟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秦地啟姓
魯國成名。
——佚名撰壤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壤駟複姓啟源於春秋時秦國。下聯典指孔子弟子駟馬赤成名於魯國。

宗祠六言通用聯

土壤能生萬物;
駟馬可乘千集。
——佚名撰壤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散嵌法鑲嵌壤駟複姓“壤駟”二字的嵌字聯。

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吾宗源自貴族府第;
我祖名成聖人門生。
——佚名撰壤駟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壤駟姓氏的鼻祖壤駟赤出身於貴族門第,為孔子弟子。

任人間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學莫忘宣正統;
願我輩模山范水,趁春秋佳日,大家來拜上邽侯。
——佚名撰壤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甘肅省天水市文廟內壤駟赤祠聯。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