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姓

左丘姓

左丘姓,是中國的一個複姓。左丘姓的來源至今仍是撲朔迷離,甚至都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這個姓,因為左丘姓的始祖是《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目前不能確定他到底是姓左丘、左還是丘,所以不能確定有無此姓。但也有一說,說左丘姓事實上是來自於當時齊國都城臨淄的附近一個叫左丘的地方,後人便以左丘為姓。

姓氏源流

左丘(Zuǒ qi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魯國左丘明之後,以地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載:“齊國臨淄縣有左丘。”又據《氏族博考》載:“左丘明居左丘,為左丘氏。”左丘,在古時是地名,今山東臨淄地區。春秋時有魯國文人,名為“明”,居於此地,就以此地名為其姓氏。由於後來聞名顯赫,尤其著有《左氏春秋傳》。他的後人就便以左丘為姓。後來有的簡化成“左”氏。
得姓始祖:左丘明。春秋時齊國有個地方名叫左丘(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當時居住在左丘的人中有一個人,字明,他便以地名取姓名為左丘明,他的後代子孫遂以“左丘”為姓,稱左丘氏。故左丘複姓的得姓始祖就是左丘明。

遷徙分布

左丘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左丘本來是一個地名,關於左丘氏得姓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氏族博考》上記載,認為是因為左丘明居住在左丘,所以稱為左丘氏。左丘的始祖左丘明是春秋時期魯國太史,文才出眾,是著名的大文學家,撰寫《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又一說法是因為齊國有一個地名叫左丘(今山東臨淄一帶),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子孫後代,便以地名為姓。左丘氏的老家應是在山東臨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2400年左右。左丘複姓望族居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臨淄市一帶地區。

歷史名人

左丘明:春秋著名史學家,儒學奠基人之一。魯國都君莊(今山東肥城石橫鎮衡魚村)人。姓丘名明,因世代為左史官,史稱為左丘明(一說左丘為複姓)。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闍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闍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舊說與《公羊傳》、《穀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實為記載中國春秋歷史的史學名著。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但從內容看,應屬戰國中期作品,不可能成於比孔子尚早的左丘明之手,但其主體可能是左丘明(瞽闍)講述的史事,因而最後的編訂者才以他主名。《左傳》是通過敘述春秋時的具體史事來說明《春秋》所記錄的綱目的。通過《左傳》介紹的史事,能真正理解《春秋》標題目錄的全部意義。所以說《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左傳》不僅記載了春秋時代許多重要史事,還保存了前此的若干傳說古史。《左傳》在西漢時屬古文經,並成為古文經中的主要經典。由於漢代經學家的門戶之見,它長期不能立於官學,未取得設定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於它本身的學術價值,卻能在民間廣泛流行,並得到不少著名學者的研習和讚賞。西晉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將《春秋》與《左傳》合編為一書,博採漢儒解說,考訂異同,自成專門之學。其後《左傳》的地位逐漸超過《公羊傳》和《穀梁傳》。唐人孔穎達作疏,一遵杜注。清人洪亮吉作《春秋左傳詁》,則對杜注多所指摘。近人楊伯峻作《春秋左傳注》,簡明適用。另相傳《國語》亦出於左氏之手,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郡望堂號

1、郡望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臨淄市一帶地區)。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2、堂號(缺)

宗祠通用對聯

左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齊郡;
姓啟左丘。
——佚名撰左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左丘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左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國語光萬代;
左傳煥千秋。
——佚名撰左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左傳》、《國語》。
左丘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高潔雅稱素臣;
好惡尊同聖人。
——佚名撰左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先儒以為左丘明好惡同於聖人,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丘明為“素臣”。

典故趣事

史家開山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因其世代為左史官,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尊稱其“左丘”。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肥城為古肥子國,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陰縣令范諷重修左傳精舍記》載:“二年春,余承命來蒞茲邑。知縣之東古肥子國地即左子故里,古廟猶存。”

相傳左丘明告老還鄉(約公元前470年),即一直居住在都君莊(即今肥城市衡魚村),且世代繁衍於此已80代。現尚有左丘明所植銀杏樹一株,及相傳為左丘明用過的石碾、石碓、左丘井、左丘明後裔為感謝唐太宗敕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625年)所植的槐樹、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的墓碑、左丘明六十九代孫丘漣的故居、孔子七十代孫襲封衍聖公題寫的匾牌等古蹟和文物。
左丘明死後(約公元前450年),葬於肥城。《魏書·地形志》載: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帶。宋王去非“吊左丘明墓”詩云:“荒草迷離土一堆,墳前古木亦凋衰。傳留千載英魂渺,每到都君一淚垂。”左丘明墓雖幾經戰亂劫災,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但遺址尚存,現已修復。
誰作《國語》

研究春秋時代的歷史,總離不開《左傳》和《國語》。《左傳》重在記事,《國語》重在記言;《左傳》分年編寫,《國語》按國敘述,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兩書:的作者,舊題均為左丘明。如果說《左傳》確係左氏之作,那么《國語》的作者是否也是左丘明呢?對此,歷來疑莫能明。
一、左丘明說。 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國語》始見於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又說,左丘明無目,“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把《國語》的著作權歸於——個姓“左丘”名“明”的盲人之後,劉歆、班固均稱,《國語》為《春秋外傳》,以為《國語》的作者就是撰寫《春秋左氏傳》的左丘明,但這個左丘明是姓“左”名“丘明”的人。劉歆主張此人就是孔子在《論語》里稱頌的左丘明,而班固則主張此人是魯國的太史。至於為什麼叫“外傳”,三國時韋昭《國語解·序》中說得明白,左丘明在完成《左傳》以後,“因聖言以攄意,托王義以流藻。雅思未盡,故復採錄前世穆公以來,下訖魯悼、智伯之誅,以為《國語》”。左氏撰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補充和擴大《左傳》的。東漢的王充也有類似觀點,他在《論衡·案書篇》中曰:“《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辭以實。”又云:“《國語》,《左氏》之外傳也。”這樣,就為《左傳》記事、《國語》記言的分工作了合理的解釋。

非左丘明說

最早提出《國語》不是左丘明之作的,是唐代柳宗元。他撰寫《非“國語”》上、下兩篇,提出六十七個問題,指明書中的矛盾,說:“其事多雜,蓋非出於左氏。”但是,他只是從內容,主要是從觀點和行文方面,指出《國語》的作者不可能是孔子崇敬的、撰寫《左傳》的左丘明,沒有指出作者是誰。接著,宋代學者朱熹、鄭樵,清代學者尤侗、皮錫瑞,都對《國語》的作者提出秋時期的八個國家,每一個國家所記史事詳略不同,寫法也不相同,不像出自一個人的手筆,很可能是當時各國史官把史事記下來後,有人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潤色而成的、至於最後定稿者是誰,就不得而知了。《國語》的成書年代也已不能確考,大致是在戰國初年,各篇先後有所不同。”
有關《國語》作者究竟是誰的討論並未結束,若欲定論,尚須探索。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