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西姓

公西姓

公西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西氏源自於春秋時魯國三大貴族姓氏之一的季孫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公西只在春秋時期有過這么一段歷史,後世很少有關於這個姓的記載,只有部分世襲的公西姓氏還依然存在。公西氏鼎盛於魯,成為今山東省境內的一大名門。公西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濬縣一帶。望出頓丘郡。

姓氏源流

公西姓淵源公西姓淵源

公西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西氏源自於春秋時魯國三大貴族姓氏之一的季孫氏,是季孫氏的一個分支。公西只在春秋時期有過這么一段歷史,後世很少有關於這個姓的記載,只有部分世襲的公西姓氏還依然存在。公西氏鼎盛於魯,成為今山東省境內的一大名門。公西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濬縣一帶。望出頓丘郡。

公西(Gōng x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魯國公族季孫氏的支系後代所改。公西一姓,據《姓氏尋源》記載,出自春秋時魯國公族,為季孫氏的支子後裔所改,以公西為氏,稱公西姓。公西氏在春秋時代也是魯國的一個公族,出自權高名重的季孫氏,算起來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從《姓氏尋源》追溯,在孔子的眾多門徒中,姓公西的不少,其中數公西赤的名氣最大,也最有成就。公西氏鼎盛於魯,是現在山東境內的一大名門。
得姓始祖:季孫(見上)。

歷史名人

公西赤春秋末年魯國人。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在孔子弟子中,以長於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於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公西蒧:字子上(應誤,《孔子家語》作字子尚。“蒧”,通點,故又作公西點),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公西輿如:字子上,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唐贈“重邱伯”,宋封“臨朐侯”。

郡望堂號

1、郡望
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省清豐西南),下領四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北齊廢。
2、堂號

頓丘堂:以望立堂,亦稱清豐堂。

宗祠通用對聯

公西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光尊一族;
代出三賢。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公西氏與魯國國君同族。下聯典指公西氏三賢:公西赤,字子華;公西蒧(點),字子尚;公西輿如,字子上,都是孔子弟子。
公西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言志願為儐相;
受學俱列聖門。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公西赤,字子華,孔子弟子。曾侍孔子談論志向,說:“舉行宗廟祭祀或諸侯會盟時,我願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個小司儀。”孔子說:“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個小司儀,又有誰能做大司儀呢?”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公西蒧(通“點”),字子尚;公西輿如,字子上;公西赤,字子華,都是孔子弟子。
公西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赤日炎炎烈如火;
子孫代代俊且賢。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公西氏“三賢”之一公西赤子之“赤子”二字的嵌字聯。
魯國同族淵源遠;
季孫分支流光長。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公西氏與春秋時魯國國君同族。下聯典指公西氏為季孫氏的系之一。

典故趣事

周富濟貧
論語》:“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華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歲。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這時孔子大概在當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學,他因為公西赤還有母親在家,於是就代公西赤的母親請求實物配給,也就是請撥一筆安家費。

孔子說,好,給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單位,六斗四升為一釜。這是米谷的成數,數量不多,所以冉求為他“請益”。冉求為同學說話了,老師,一釜少了一點,給他增加一些吧!於是孔子說,好吧!加給他一庾。庾是古代容量的單位,十六斗。等於說孔子原來給他五萬元,現在又增加了八萬。大概當時冉求是在孔子那裡當總務,“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了同學,不管孔子的意見,另外自己一批給了五秉。當時十六斛為一秉,現在來說,數字相當大,好像一下子給了三五十萬了。事後,孔子知道了,但是並沒有責怪冉求;這也是一種教育。

當然現在做官就難了,以前做官,講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還要合理、合情。不像現在的時代精神,以法治為主,專講人事法規與人事管理,往往無法兼顧情理。冉求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孔子如果專講法令,那冉求是不對的,很可能要撤職查辦。

但是孔子沒有追究,他始終站在教育的立場上說:“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襲。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意思是對學生們說,你們要知道,公西赤這次出使到齊國去,神氣得很;坐的是第
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裝。等於現在西裝幾十套,皮箱幾十口。他有這許多置裝費,額外津貼,盡可以拿出一部分來給他媽媽用。我們幫忙別人,要在人家急難的時候幫忙人家。公西赤已經有了辦法,再給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錦上添花嗎?這是不必要的。這也就是所講“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的道理。
不過我們經常會感覺到助人是件很難的事,這牽涉到社會心理問題。比如有一個朋友,又窮又病,於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錢治病。同樣是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後,就要找別的朋友了。有時為了周人之急,我們可以要求別人:“再來一次!”但別人的答覆說:“今天實在不行。”我們也許可以勉強的說:“這一次算我要的!”這就等於硬上了。但是某人一死,朋友們又很熱心地出錢出力幫忙買棺材了。

有時候碰到這種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覺很奇怪。當某人生前有急難的時候,替他奔走,找人幫忙還不大順利。而他死了以後,大家又這樣踴躍幫忙,同情他,可憐他窮病得死了。這種心理用在某人生前多好呢?把準備給他死後買棺材的錢,在他生前多出一點醫藥費好不好呢?這都要仔細思量。所以說,道德行為,又該怎樣講呢?研究下來,還是應該“濟人須濟急時無”,比較重要。孔子說“君子周急不繼富”,已經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給他了。
從公西赤的事件看起來,好像孔子當主管時,對於財政的管理是比較緊縮的。但是接著這一節書連下來,便講到另一件類似的事情,證明孔子對於財務並非慳吝。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