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姓

賀若姓

賀若姓是漢、唐之際中國北方東胡北支鮮卑族賀若部的部族稱謂的姓氏。

簡介

賀若姓是漢、唐之際中國北方東胡北支鮮卑族賀若部的部族稱謂的姓氏。 賀若氏,亦稱賀岳氏。賀若(賀岳)[賀若、賀岳,讀音作hè ruò(ㄏㄜˋ ㄖㄨㄛˋ),亦可讀作hè yuè(ㄏㄜˋ ㄩㄝˋ)]。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賀若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淵源考證

賀若姓賀若姓

(1)據現代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其所著的《北朝胡姓考》中考證:《官氏志》:‘賀若氏依舊賀若氏’。按<姓解>二若氏下引後魏書云:‘北俗謂忠正為賀若。孝文帝以其先祖有忠正之德,遂以為氏。’<廣韻>三十八個同,惟忠正作忠貞。據此,則賀若命氏,始自孝文,與志文‘依舊’之說,似不合。

(2)《姓纂》之誤:按《元和姓纂》三十八賀蘭氏條下云:‘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魏以忠貞為賀蘭,因命以氏。孝文時代人鹹改單姓,唯賀蘭氏不改。’此賀蘭氏當為賀若氏之誤。蓋<官氏志>明載賀蘭氏改為賀氏,何言不改?<姓纂>所敘世系中統、敦、誼、弼等,皆當姓賀若,周隋諸書已有傳。<姓纂>無賀若氏。據以上三點,知此賀蘭為賀若之刊誤。

(3)宋章定氏<族類稿>卷五十九引<姓纂>正作賀若氏可證。鄧氏<姓氏辨證>卷三十三賀若氏條下云:‘北俗謂忠正為賀若,後魏孝文時代人皆改單姓。唯賀若氏以先祖有忠正之稱不改,仍為賀若氏。’

(4)<魏書>卷十二孝靜紀云:後魏賀若統:‘天平四年冬十月,潁州長史賀若微執刺史田迅西叛。’按此賀若微卽<周書>賀若統也。 <周書>卷二十八賀若敦傳云:‘賀若敦,代人也。父統為東魏潁州長史,大統二年執刺史田迅以州降。至長安,魏文帝拜為右衛將軍兗州釗史。’
合紀傳觀之,知微卽統。隋書賀若誼傳卷三十九及賀若誼碑開皇十六年皆雲‘父統,右衛將軍。’誼乃敦之弟,故誼父卽敦父,亦魏紀之賀若微也。據周書隋書及石刻,字皆作統,知魏紀賀若微,‘微’為‘統’之訛。<周書·敦傳>稱代人,而<隋書·誼傳>及弼傳卷五十二皆稱河南洛陽人,是此族由代北遷洛之證。<姓纂>謂‘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正符。

(5)據史書記載,賀若氏族的遠祖為傳說中的達羅安樂王。達羅在安樂一帶建部,稱達羅安樂王。安樂,就是賀若氏部族早先的遊牧地區(今寧夏中寧),後遷居於元朔地區,再後又隨北魏政權南遷至中原地區。在北魏鮮卑族語言中,做人“志正”稱為“賀若”,意為人忠誠正直端穩,因此,該部族酋長以“賀若”命為自己部族稱謂,族人們因以為姓氏,稱賀若氏。

(6)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漢化政策的時候,鮮卑族各部族人大多數的二字、三字、四字複姓都被改為漢字單姓,唯有賀若氏、尉遲氏不改。不過,從當時賀若氏的孫輩起,亦有自發改為漢字單姓賀氏者。

賀若郡望

北地郡

賀若姓賀若姓
戰國時期秦國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漢時期移治到馬陵(今甘肅慶陽)。東漢時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其地曾被劃入羌胡轄境。

洛陽郡

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漢、魏兩朝時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唐兩朝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

河南郡

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歷史名人

賀若·伏連

百家姓郵票百家姓郵票

賀若·伏連:(生卒年待考),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東魏大臣。

賀若統

賀若統:(生卒年待考),賀若·伏連之子;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後魏大臣。《北周書》記載,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冬十月,潁州長史賀若微執刺史田迅西叛。”按:此賀若·微即賀若·統,就是潁州長史賀若·統為了投靠西魏國,便與密縣人張儉合夥逮捕了潁州刺史田迄,獻出城池,投降西魏國。

賀若敦

賀若敦:(公元565年待考),河南洛陽人。著名南北朝時期北周將領。《周書·賀若敦傳》云:“賀若敦,代人也。父統為東魏潁州長史,大統二年執刺史田迅以州降。至長安,魏文帝拜為右衛將軍兗州釗史。”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南朝陳國太尉侯瑱等領兵進攻湘州(今湖南長沙),北周馬上派遣司馬賀若·敦渡江援救。賀若·敦出師告捷,連連打敗侯瑱,乘勝進駐湘川地區。不久,秋水暴漲,侯填乘勢占據江面,截斷了周軍退路,把賀若·敦孤軍堵在江南,並想通過長期相持的策略來拖垮北周軍隊。

賀若弼

賀若弼:(公元544~607年),字輔伯,賀若·敦之子;河南洛陽人。著名隋朝將領。賀若·弼年輕時就胸有大志,為人慷慨,會文精武,頗有名氣,很得北周齊王宇文憲器重,用為記室。不久,封為當亭縣公,升小內史。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賀若·弼隨上柱國韋孝寬攻陳淮南,攻克壽陽(今安徽壽縣)等數十城,因其計謀居多,遂任揚州刺史,後改封襄邑縣公。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經尚書左僕射高熲推薦,賀若·弼被隋文帝任命為吳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廣陵(今江蘇揚州),經略一方,作滅陳國的準備。賀若·弼獻“取陳十策”,獲得隋文帝的稱讚。

賀若懷亮

賀若懷亮:(公元607年),賀若·弼之子;河南洛陽人。著名隋朝大臣。史書記載:賀若懷亮慷慨有父風,曾以柱國世子,拜儀同三司。後坐賀若·弼之事而為奴,不久亦被隋煬帝殺死。

賀若誼

賀若誼:(公元505~582年),字道機,賀若·敦之弟;河南洛陽人。著名北周將領。史書記載:賀若誼性情剛果,有幹略。周文據關中,引之左右,累遷儀同三司、略陽公府長史。周閔帝受禪後,封賀若·誼為霸城縣子爵,加開府,歷原、信二州總管。及兄賀若·敦以讒毀伏誅,坐免官。後跟從武帝平齊,拜洛州刺史,進封建威縣侯。隋朝開皇中年,賀若·誼位居左武候將軍、海陵郡公。後以突厥為邊患,賀若·誼素有威名,拜靈州刺史,進位柱國。當時賀若·誼已經年老,但猶能重鎧上馬,甚為北夷所憚。數年後,賀若·誼上表乞骸骨,後逝世於家。其子賀若·舉襲爵。

賀若察

賀若察:(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賀若孝義

百家姓郵票百家姓郵票

賀若孝義:(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倉部郎中。唐武德三年,李唐王朝剛剛平定關中,秦王李世民領兵進人河東,討伐定揚可汗劉武周,轉戰於晉州一帶。四月間,浮山鄉民吉善行求見秦王,受到當時的晉州長史賀若·孝義的接待。善行向長史描述了他親見老君聖容,領受神教的神話。他說:這年二月,在羊角山杜梨樹下,見到老君下凡。老君鶴髮童顏,衣冠楚楚,騎著紅鬃白馬,還有青童侍側。曾對他說:“你為我傳言於唐朝皇帝,我是他的遠祖,我的子孫長有天下,國運久長。秦王當為天子,我已詔令陰兵助他破賊。”說罷就不見了。初奉神教,不敢外泄。本月初老君再見,曾說:“石龜出,吾言實。”賀若孝義:聽後,覺著事關重大,立即向秦王面奏此事。李世民心領神會,對這件事十分重視。立即派遣親信左親衛都督杜昂親到浮山羊角山祭告禮謁。杜昂來到聖地杜梨樹下,跪拜叩首之際,仿佛看到老君形象。隨即撥馬回營,向秦王報告,說其事可信。秦王馬上派杜昂帶上善行,一起奔赴長安,向皇帝奏報此事。
在宮廷里,恰遇郇州獻瑞石如龜的事,龜上刻文“天下安,千萬日”。皇帝李淵先聽了善行、杜昂親聆神教的報告,又得到郇州石龜的證實,自然堅信無疑,立即拜吉善行為朝散大夫,同時命舍人柳憲到晉州浮山羊角山聖地祭告聖祖。柳憲在杜梨樹下擺好祭品之後,忽見大樹之間,“猶龍”(老子的代稱)復見。起初,周圍一片靈光,若紅峰綠頂,瞬間,便隱約不見,似雨息雲消,不知從哪裡來,也不明去向何方。還報朝廷,皇帝感於聖祖老君的符命,又思遵祖之義,五月下詔,令在所見之地,建立老子祠,四時備禮享獻。

賀若懷廓

賀若懷廓:(公元623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隋末中原亂起群雄逐鹿,敦煌地區歸屬割據河西的李軌。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王朝平定河西走廊,在敦煌置瓜州。當時中原戰亂末已,外部則有乘隋末戰亂重新崛起的突厥、吐谷渾的威脅。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瓜州刺史賀拔行威舉兵反唐。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瓜州土豪王乾斬賀拔行威歸唐,唐王朝改瓜州為西沙州,州治設在敦煌,賀若·懷廓出任沙州別駕。當時唐朝另在原瓜州屬下的常樂縣置瓜州,設總管府,轄瓜、西沙、肅三州。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農曆7月,西沙州張護、李通謀反,殺害了正在西沙州巡視的瓜州總管賀若·懷廓,擁州別駕竇伏明為主,並派兵進逼瓜州,結果被瓜州長史趙學倫率軍擊退。不久,竇伏明率眾降唐,西沙州終於最後穩定下來。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唐王朝改西沙州為沙州。在此前後,唐廷北滅東突厥,西討吐谷渾,解除了敦煌的外部威脅。並開始進軍西域,滅高昌,攻焉耆,克龜茲,設安西都護和安西四鎮以鞏固戰果。最後,又在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滅掉了西域最大的敵對勢力西突厥。於是,西域諸國紛紛歸附,貢使通商,往來不絕。在此過程中,敦煌不僅是軍用物資的轉運、供應基地,還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戰役。

相關信息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

賀若姓賀若姓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4億人。

華人第二大的十個姓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華人第三大的十個姓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

複姓

B: 鮑俎(bao zu)、百里(bai li)、碧魯(bi lu)、伯賞(bo shang)、北堂(bei tang)
C: 單于(chan yu)、陳林(chen lin)、淳于(chun yu)、
D: 第五(di wu)、 東方(dong fang)、東郭(dong guo)、東門(dong men)、段乾(duan gan)、獨孤(du gu)、端木(duan mu)、
F: 范姜(fan jiang)、
G: 哥舒(ge shu)、公良(gong liang)、公孫(gong sun)、公西(gong xi)、公冶(gong yan)、公羊(gong yang)、緱亢(gou kang)、穀梁(gu liang)、歸海(gui hai)、
H: 赫連(he lian)、胡母(hu mu)、呼延(hu yan)、黃方(huang fang)、皇甫(huang fu)、
J: 即墨(ji mo)、夾谷(jia gu)、晉楚(jin chu)、
K: 況後(kuang hou)、
L: 梁丘(liang qiu)、令狐(ling hu)、陸費(lu fei)、閭丘(lv qiu)、閭邱(lv qiu)、
M: 明哲(ming zhe)、墨哈(mo ha)、慕容(mu rong)、万俟(mò qí)
N: 鈉蘭(na lan)、南宮(nan gong)、南郭(nan guo)、南門(nan men)、年愛(nian ai)、
O:歐陽(ou yang)、
P: 濮陽(pu yang)、
Q: 漆雕(qi diao)、亓官(qi guan)、譙萱(換竹字頭)(qiao xuan)、屈突(qu tu)、
R: 壤駟(rang si)、汝鄢(ru yan)、
S: 司馬(si ma)、司空(si kong)、司寇(si kou)、司徒(si tu)、上官(shang guan)、商牟(shang mou)、申屠(shen tu)、侍其(shi qi)、疏束(shu su)、叔孫(shu sun)、
T: 太史(tai shi)、太叔(tai shu)、澹臺(tan tai)、塗欽(tu qin)、拓拔(tuo ba)、
W: 完完(wan wan)、完顏(wan yan)、王子(wang zi)、聞人(wen ren)、微生(wei sheng)、巫馬(wu ma)、烏雅(wu ya)、鐵筆(tie bi)
X: 西門(xi men)、夏侯(xia hou)、許世(xu shi)、軒轅(xuan yuan)、
Y: 閆法(yan fa)、羊舌(yang she)、陽佟(yang tong)、耶律(ye lv)、有琴(you qin)、尉遲(yu chi)、余佴(yu er)、宇文(yu wen)、岳帥(yue shuai)、樂正(yue zheng)、
Z: 宰父(zai fu)、子車(zi che)、子陽(zi yang)、宗政(zong zheng)、左丘(zuo qiu)、張簡(zhang jian)、章佳(zhang jia)、長孫(zhang sun)、鄭余(zheng yu)、仲孫(zhong sun)、鍾離(zhong li)、諸葛(zhu ge)、顓孫(zhuan su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