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河

女兒河

女兒河,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女兒河鄉,有京瀋鐵路經過。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女兒河女兒河

“女兒河源出今河北省朝陽縣邊境土默特界,名鳥馨河,一曰鄂欽河,東流入遼寧省錦西縣境為女兒河,又東繞呂翁山至錦縣南,合小凌河,河旁有女兒河鎮,在錦西縣東,京奉鐵路經之。”

開心錦州註:上面這段話應該是新中國建立前後或者更早的說法。朝陽現在是遼寧省的一個市,不再屬於河北。錦西縣已經改為葫蘆島市,錦縣應該就是如今的錦州市了。女兒河鎮現在稱作女兒河鄉。京奉鐵路大約就是京瀋鐵路吧。

由來

人們都知道女兒河,而鮮知五股泉。殊不知道五股河就是女兒河源,沒有五股泉就沒有女兒河。 五股泉在五頂山上,五頂山位於興城市藥王鄉和建昌縣鴿子洞鄉交界處。山勢高峻博大,因為五座雄奇並立的山峰而得名。五股泉在五頂山第二峰的半山腰裡,泉水流向興城一側。山腳下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因襲泉名也稱五股泉。相傳古時候五頂山上有五個並列的泉眼,五股泉水併流一處匯成女兒河。水勢浩大常年成災,兩岸人家苦不堪言。為了變水害為水利,人們想了很多辦法,奮鬥了多少輩人,都沒有理想效果。後來受神仙點化,人們想出了用棉花堵泉眼的辦法。於是女兒河兩岸的人們種了幾輩棉花,堆積得像小山一樣。到了堵泉眼那天,遠近的人們都來幫忙。先把棉花捆成棉花瓜,然後用人抱著檁條頂著棉花瓜往泉眼裡塞。這法還真管用,堵了七七四十九天,棉花用完了,真的堵死了四個泉眼。這時候神仙也來幫忙,搬來山石將那四個泉眼掩蓋得蹤跡皆無。所以女人河源徒有五股泉的美名,實際只有一股泉水。五股泉水長年不竭,澇雨時節不漲分寸,枯旱年頭不減毫釐。水質清甜爽口,三九不凍,三伏不溫。如今成了烏金塘水庫的主要水源地,供應葫蘆島市萬千市民的生活飲用。

傳說

近湖鎮的東馮、唐東村一帶,史稱鹽瀆縣沙濟溝。明末清初,這裡出了個首富,名叫郭玉仙。為解百姓水上交通難題,他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精力和財力,開闢了一條上接西塘河、下連黃沙港,東西長達數十里的人工河道,因珍愛自己遠嫁的女兒,就把這條河取名叫“女兒河”。據當地一位老人講,郭玉仙要是不說那句“大話”,不得罪天上神靈,也不至於家業破敗,更不會出家去當和尚。

據說,郭玉仙一生樂善好施。為人救難救急,隨便花費多少,從不吝嗇。一天,有人問郭玉仙:你花錢如此大手大腳,你的家業還能撐多久?

“幹了黃河落了天,窮不了我郭玉仙。”不拘小節的他隨口答道。不巧的是,這句說溜了嘴的大話,激怒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就下派一位神仙來懲罰他。

神仙化裝成一個窮和尚,遠遠發現郭玉仙家主房的東側,有一道奇異的光環,罩著一隻特別大、裝滿醬的醬缸,裡面臥著一條紫紅色的蛇。和尚頓悟:郭家的富有,是這個“錢龍”在庇佑。

和尚就利用郭玉仙的與人為善,去他家化緣。奇怪的是,和尚不要吃的、不要穿的、更不要錢,單單要郭家的那隻大醬缸。郭玉仙想也沒想,就一口答應了。可郭玉仙的老母親死活不同意:給什麼都行,就是不給醬缸。

如此數日,郭玉仙看著實在不忍心,就悄悄地向和尚面授機宜。一天深夜三更,和尚如約來到郭家,偷走了郭家的那隻大醬缸。從此,瘟疫、澇災連年不斷,郭家養的牲口全部死亡,莊稼顆粒無收,家丁、傭人也“樹倒猢猻散”,郭玉仙的家業就這樣徹底衰敗了。

現在東馮村的“花園、韭園、荷花塘”這些地名,就是當初郭玉仙種花、長韭菜、長藕的地方;牛繩溝(因散養的牛多得數不清,經常從這裡路過,牛繩拖出了一條溝);棺材溝(郭家祖輩的墓地)等等,這些鄉村地名,分布在沙濟溝一帶方圓數千畝的土地上。郭玉仙的莊園之大,以東馮村為中心,向周圍輻射有四道門:東門古基寺、南門蘆溝寺、西門商台寺、北門高明寺。由此看來,當地人用“敲鑼吃飯、騎馬開門”來概括郭玉仙的家大業大,並非誤傳。

數年後的郭玉仙,除了虔誠地吃齋念佛,就是到女兒河畔走走,總想著能為百姓再做點什麼。當他想到郭家多年的家業被毀,害得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流落他鄉,不覺悽然淚下……

“蒼天啊蒼天,請保佑我沙濟溝一方百姓風調雨順、無難無災吧……您若大發慈悲,我天天為你頂禮膜拜、吃齋典祭!”面對靜靜流淌的女兒河水,郭玉仙微閉雙目,雙手合十,雙膝跪倒在地,嘴裡不停地念叨。

過了一會兒,郭玉仙睜開雙目,只覺眼前一亮:女兒河的水面上,一尊木雕金身佛像漂到他面前。他連忙走上前去,雙手捧住佛像,仔細端詳:只見佛像的腦門中心多長出一隻眼。佛像的左手放在胸前,右手高舉一根神鞭。神鞭的把柄上,刻有兩行清晰可辨的字——
“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上人。”
郭玉仙喜出望外,想必是天神助他來了,就急忙把佛像請回廟堂,天天香火供奉,虔誠有加。
一天夜裡,廟堂里的佛像託夢給郭玉仙:“我是玉皇大帝派來的王靈官菩薩,專管一方三神(水、糧、牲畜)。難得你一片愛民憂民之心,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去做,從此福祉便自然會降臨沙濟溝……”王靈官菩薩將“打水平”(佛家稱“打銀景”)的過程從頭至尾一一相告。

從此,郭玉仙就成了沙濟溝一帶民俗文化活動“打水平”的起頭之人。這一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把民間祈盼年年歲歲風調雨順、降臨福祉的美好願望,演繹得淋漓盡致,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民眾前來觀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古至今,女兒河畔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專家學者。樂為民眾打官司的傳奇人物沈拱山,著名教育家沈鶴、沈鵬等,更為古老的女兒河增添了許多令人遐想的靈秀色彩……

如今,女兒河仍然像一位慈祥的母親,養育著數千兒女,灌溉著萬畝良田。當地政府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女兒河的生態環境;一項項惠農政策的出台,一個個惠農措施的實施,把女兒河畔人民一步步帶進美好生活。

盛夏季節,女兒河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見底,農婦在河邊淘米、洗菜、汰衣服;水面鵝鴨戲水,水底魚蝦肥美;過去的草房不見了,家家住上了新樓房。特別是近幾年,沙濟溝一帶經濟日益發展,鄉村公路通到各家各戶。村里學校、廠房、集市應有盡有,村頭還有招手即停的汽車站台。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陷入沉思:與其說郭玉仙用他的財富和愛心開挖了女兒河,還不如說勤勞的人民讓女兒河變得更加秀美。如今女兒河畔百姓的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富足。

大凌河及遼東沿海諸河水系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