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和親通好條約》

《日俄和親通好條約》

《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又稱下田條約,是日本和俄國於1855年2月7日在下田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由日方代表川路聖謨和俄方代表普提雅廷在日本下田長樂寺簽署。

簡介

日本外相前原誠司乘坐海上保全廳飛機從空中視察日本同俄羅斯存有歸屬爭議的北方四島(俄方稱南千島群島)。日本外相前原誠司乘坐海上保全廳飛機從空中視察日本同俄羅斯存有歸屬爭議的北方四島(俄方稱南千島群島)。

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對於這個條約,學術界有“日本受壓說”和“俄國受壓說”兩種說法。

條約規定北方四島歸日本所有

“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應在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擇捉全島屬於日本,得撫全島及其以北的千島群島屬於俄羅斯。至於樺太島(即庫葉島——筆者),日本國和俄羅斯國之間不分界,維持以往之慣例。”

爭端起源

圍繞北方四島的明爭暗鬥

俄日北方四島爭端起源於近代。良好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引得日本和俄羅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糾纏不休。據日本史料記載,北方四島是日本古老居民阿伊努族的生活地之一,1644年,一幅日本繪製的地圖就包含了北方四島。俄羅斯則宣稱,俄探險家也於1691年登上了千島群島,並給這些島嶼起名為“庫里爾群島”。其後,數名探險家在這裡登入。到1779年,沙俄政府正式把千島群島中尚未有明確領土歸屬的所有島嶼劃歸己有。1794年,俄政府將38個流放犯和20名獵手送到千島群島之得撫島定居,正式建立移民點。日本德川幕府不甘示弱,隨後命令有官方背景的富商屋嘉兵衛到擇捉島開闢17處漁場,派幕府官吏常駐該島,建立行政組織。
自1801年起,德川幕府駐兵100名於擇捉島,並立下“天長地久大日本屬島”的標誌。1805~1813年間,俄國在北海道和如今的“北方四島”(主要是指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與日本北海道間的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個島嶼)上同日本人進行了8年鏖戰,被日本人稱為“北寇八年”。日俄的激烈爭奪直到1855年才握手而和,雙方簽署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又稱《下田條約》),約定整個千島群島以得撫島為界,以南歸日本,以北歸俄羅斯。這是兩國最早的劃界條約之一。《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簽署時,關於庫頁島主權定義模糊,為兩國共管,並沒有明確邊界,為此不斷發生移民摩擦。1874年,日本派遣全權大使榎本武揚赴聖彼得堡與俄羅斯交涉,並於1875年簽署《聖彼得堡條約》,規定日本獲得堪察加半島以南的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鄂霍次克海的捕魚權和其周邊俄羅斯港口10年的免費使用權,條件為整個庫頁島的主權歸俄國。至此,北方四島完全歸屬日本。然而,在日俄之後的交往過程中,關於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和齒舞群島的歸屬權,兩國又簽訂了數項條約,但都未能解決歸屬問題。20世紀初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通過《朴茨茅斯條約》,它再次得到了庫頁島一半的主權。

二戰末期,美英蘇首腦於1945年2月秘密簽署了《雅爾達協定》,規定蘇聯對日宣戰,同時作為對蘇聯出兵日本的回報,戰後將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全部給了蘇聯。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發起遠東戰役,而千島群島戰役是遠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8月18日,蘇軍開始攻擊千島群島。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戰役中,日軍幾乎全軍覆滅傷亡1018人,被俘數萬人,北方四島日軍也繳械投降,蘇聯隨後派兵占領了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1947年,蘇聯正式把這些島嶼併入其版圖,歸薩哈林州管轄。但日方一直不予承認,從而產生了日俄之間的領土之爭。起先,蘇聯在對日領土問題上並不強硬。史達林擔心蘇聯在遠東遭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包圍,所以一方面堅稱國後、擇捉二島屬於蘇聯,另一方面表示願意歸還“小千島群島”(即色丹和齒舞),前提是日本先簽署和約,並承認其他島嶼的歸屬。但後來蘇聯在對日領土問題上轉為走強硬路線。1950年之後,這些島嶼被納入蘇聯行政規劃,隸屬於薩哈林州,隨即四島上的1.7萬日本居民遭到蘇聯的驅逐。此後,蘇聯便大規模向四島移民,主要是俄羅斯族、韃靼族和朝鮮族等民眾。據說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蘇聯時期的“勞改人員”。
20世界50年代中期,蘇聯為離間日美關係,再度就北方四島問題主動對日讓步。1955年6月,日本和蘇聯終於在倫敦舉行“關係正常化”談判。談判一開始,日方代表松本俊一就強烈要求蘇聯歸還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他拿出一大摞歷史檔案,稱千島群島等從歷史上看是日本領土,所以應該就領土問題交換意見。蘇方代表馬立克也不示弱,拿出蘇聯社會科學院的大量考據,證明俄羅斯對那片島嶼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談判斷斷續續地持續到當年8月,蘇聯態度突然轉變。8月9日,馬立克暗示,可以就齒舞和色丹交換意見。蘇聯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赫魯雪夫認為齒舞和色丹離日本北海道較近,將其據為己有弊大於利。而之所以不放棄擇捉島和國後島,赫魯雪夫則另有考慮:“在經濟上,這些領土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它卻給我們帶來大量的損失,是預算的沉重負擔。但是在這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威信的考量,以及事情的戰略方面。”面對這一變故,松本俊一匆忙請示內閣,但日本首相鳩山一郎的回覆是,除非“整個北方四島一併交還”,否則“不可接受”。

1956年10月12日,鳩山一郎親自率團赴蘇進行日蘇關係正常化談判。經過妥協,雙方最終在19日簽署了一份聯合宣言,聲明“蘇聯同意把齒舞和色丹交給日本,但這些島嶼的實際交付將在締結蘇日和約之後進行”。1956年聲明是一份過渡性檔案,當時都以為達成最終協定不會太久,誰知日美在1960年簽訂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鑒於該條約繼續敵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新任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緊急召見日本大使,強調由於日本喪失了獨立性,向日本交出齒舞和色丹已不可能。葛羅米柯後來還堅定地表示:“(蘇日)領土問題根本就不存在。”於是,在整個蘇聯時期,日本沒要回一寸領土。冷戰時期,蘇聯和日本在北方四島區域內亦布置了重兵。冷戰高峰期,日本1/3以上的陸上軍事力量,包括陸上自衛隊最精銳的第17師團在內的4個師團和一個坦克旅被部署在緊挨著北方四島的北海道。
冷戰後俄日對北方四島的爭奪
1991年蘇聯解體後,急盼日本經濟援助的俄羅斯,開始積極謀求改善日俄關係。日本則趁機再次將北方四島問題提上兩國關係的議事日程。
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曾提出過分五個階段來解決的構想,似乎給北方四島的和平解決帶來一線曙光。然而,由於俄羅斯內部強大的阻力和“賣國賊”的指責讓葉爾欽無法招架,後來他又不得不改口說“北方四島問題最好是交給下一代人去解決”。更多的俄羅斯人則認為,占有北方四島是對俄羅斯二戰末期根據《雅爾達協定》對日作戰付出的巨大犧牲的回報。

2000年,普京當選為俄羅斯總統後,並沒有在歸還四島的問題上有所妥協。直到2004年11月,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過媒體提出妥協性建議,表示俄準備在與日本締結和平條約後歸還北方四島中的兩個島嶼。次日,普京在政府會議上表示,俄方可以根據1956年蘇聯與日本的聯合宣言,將齒舞群島和色丹島歸還給日本。這一建議曾引發了日本社會的混亂。如果同意了這個建議,就等於放棄了兩個較大島嶼的主權,如果不同意,又等於放棄這一難得的進展。最後日本政府方面主張,俄羅斯方面應該首先無條件歸還北方四島(即南千島),剩下的北千島及庫頁島南部,應該由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有關國家與日本舉行國際會談決定其歸屬問題。針對日本政府的態度,2005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在一次電視演講中重申:“北方四島屬於俄羅斯的領土,俄羅斯決不會就北方四島的主權問題舉行任何談判。”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國內主張把北方四島歸還日本的聲音也存在。被稱為“俄羅斯良心”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忍尼辛就曾在《廢墟中的俄羅斯》一書中稱:“連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都放棄了,為何卻要繼續占據本來就不屬於我們的四個島嶼?這不過是虛偽的愛國主義而已。”
2009年7月3日,日本國會通過《促進北方領土等問題解決特別措施法》修正案,首次將與俄羅斯存在歸屬之爭的北方四島規定為日本“固有領土”。7月7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發表聲明說,日本將南千島群島規定為日本“固有領土”的做法是“對俄羅斯人民的侮辱”。兩國解決領土爭端硝煙再起,兩國締結和平條約的談判將再次陷入僵局。當年9月普京總理在與日本首相森喜朗的會談中雖然承認俄日關係中存在領土問題,但表示歸還四島為時過早。
2010年11月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登上國後島視察,俄日之間圍繞北方四島的爭端再起。緊接著,俄羅斯政府領導人像走馬燈式地登上北方四島視察,先是12月13日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訪問了日俄之間有主權爭議的北方四島中的國後島和擇捉島,連續視察了國後島和擇捉島,考察當地機場、學校和醫院等基礎設施建設,然後是俄羅斯國防部長及其政府部長“組團”式地登上北方四島。2月12日,俄羅斯總統辦公廳發表聲明稱,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其他政府高官將會繼續視察包括南千島群島在內的俄領土。而日本這邊,先是外相於去年12月對北方四島進行了“遠眺視察”,今年2月7日首相菅直人又發表了“俄總統去年登島視察是粗暴行徑”的言論,緊接著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於2月19日和20日兩天,對日俄之間存在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進行了“空中視察”。日俄之間的島嶼之爭近來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雙方“你登島,我視察”的你來我往也是接連不斷。“俄羅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沒有一寸領土是多餘的。”俄羅斯總理普京的這句名言,在日俄島爭風波突起之際,日益成為大多數俄羅斯人新的國家信仰。

不平等條約

不平等條約是指在簽訂條約的國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壓等手段,脅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簽署的條約,由於締約雙方的談判地位不對等,導致最後締結的條約不平等,因此條約通常都會對某一方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產生侵害。不平等條約通常是停戰的條件和結果,為了結束戰爭而簽訂的條約即為和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