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香

徐小香

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劇小生表演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而流芳千古。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原名馨,別名炘,字心一,號蝶仙,小名阿大;寓所名“聞德堂”,位於宣南小安瀾營,後改“岫雲堂”,遂有“岫雲主人”之稱,小香為其藝名,有時亦寫為“小湘”。祖籍江蘇常州,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出生。

徐小香在《群英會》中飾周瑜(清《同光十三絕畫像》)

徐小香,名沂,號蝶仙,蘇州人。原是崑曲小生,自幼到北京“吟秀堂”學藝,又拜在曹眉仙門下。出師後,長期在“三慶班”與程長庚長期合作。他二人演“對兒戲”,相互並重,功力悉敵,相得益彰。當時二人合作的《鎮潭州》、《群英會》、《取南郡》、《借趙雲》等戲,被譽為“銖兩相稱”。程長庾死後,徐小香也即息影蘇州故里,以書畫自娛晚年。後來崛起的著名小生王楞仙、朱素雲等均曾受其教益。

誕辰: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九日

逝世:1912年,農曆壬子年

藝術經歷

徐小香 徐小香

幼隨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愛小生藝術,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後,投“吟秀堂”潘氏門下習藝,滿師後初搭四喜班,後入三慶班。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賣掉房產,南返蘇州頤養天年。據曹心泉、王瑤卿等撰《徐小香專記》文載,徐氏故於民國初年(亦有說卒於1882年或1902年)。

藝術特色

徐小香 徐小香

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

代表劇目

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奇雙會》、《舉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起布問探》、《轅門射戟》、《羅成叫關》、《監酒令》、《孝感天》、《借趙雲》、《鎮潭州》、《取南郡》等,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台本戲《三國志》。

主要親屬

其弟徐金兒,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雲,工昆旦與花衫。

主要弟子

小香弟子頗多,以程繼仙最為神似。

藝術風格 徐小香在小生唱腔上,雖然也用寬嗓、尖嗓“雌雄音”結合的唱法,但他徹底革除了過去小生唱腔過於柔媚、近於女音的缺點,而“雌音”中有 “剛音”。如《轅門射戟》的〔西皮二六〕,剛音蓋著調門唱,顯示了呂布這一人物的雄偉氣概。又如《雙獅圖》中的大段唱,則是把老生腔、青衣腔的鏇律吸收過來,加以變化,創造了以剛為主的二黃調式的小生唱腔。至於〔搖板〕、〔散板〕的唱法,雖仍直腔直調,但咬字“噴口”卻講究人物的氣魄。後來王楞仙的唱法即深得其精髓。

藝術風格

徐小香的做工身段精湛,他的水袖、翎子等特技表演,有不少絕妙的創造。比如《鳳儀亭》呂布與貂蟬在亭中相會時,他把頭一低,再向左一扭,那呂布所戴盔頭上右邊的翎子竟能從貂蟬的臉蛋上滑過來,順著勁兒再繞到鼻邊,吸氣一聞。把此時呂布心情蕩漾、纏綿輕佻的性情勾劃得活靈活現。翎子是死的,但通過徐小香的運用,就成了表達人物性格的活物了。

人物歷程

幼隨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愛小生藝術,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後,投“吟秀堂”潘氏門下習藝,滿師後初搭四喜班,後入三慶班。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賣掉房產,南返蘇州頤養天年。據曹心泉、王瑤卿等撰《徐小香專記》文載,徐氏故於民國初年(亦有說卒於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兒,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雲,工昆旦與花衫。小香弟子頗多,以程繼仙最為神似。

徐小香曾一度與程長庾因“戲碼”問題而致氣輟演。在此階段,他每日頭不去網,足不脫靴,早起調嗓練功,下午或自拉自唱研究唱腔或對穿衣鏡演習身段。這樣頑強奮鬥,刻勤自勵,下了數年的苦功。直到程長庾親自登門道歉約他再度出山。經過數年的深造,他再入三慶班演出時,技藝較前更加驚人,當時他的戲不僅破例唱大軸戲,並且一些不以小生為主角的劇目,也自徐小香始,以小生為主角了。此時,這位小生宗師的聲腔、表演藝術也越發震驚於世,而紅遍大江南北了。

人物評價

徐小香從幼喜愛戲曲,尤愛小生戲,私淑崑曲名師曹眉仙,投“吟秀堂”,13歲登台即名噪一時。鹹豐年間滿師後,搭“四喜班”。不久,程長庚以重金聘他人 “三慶班”,由於兩人的合作使“三慶班”成為四大徽班之首。他戲路寬博,擅長崑曲小戲極多;又是京劇小生的創始人,文武兼擅,唱做到家,成為當時難得的小生全材,深得劇界內外好評。

徐小香善於博採眾長,繼承並發展前人的表演技藝,對京劇尤其是小生行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革除了原小生唱腔柔媚、近於女音的缺點,在小嗓中多用“剛音”,又融匯老生和青衣唱腔的鏇律加以變化,創造了以剛為主的二簧調小生唱腔。念白,他用崑曲小生傳統念法,發聲吐字以吳語為主,略帶徽音,而擅用剛音、炸音。做工方面,水袖、翎子、步法以及靠把工架都有獨到之處。他刻苦勤奮,“每日頭不去網,足不去靴,早起調嗓音,練武功罷,然後食。自操琴自唱者,必二三次”,仔細揣摩運氣行腔之要領,品味唱腔的韻律。他深諳崑曲,所以對吐字發聲特別講究。為了把韻白念得更自然,平時與人講話也都學科白音韻。因而他的小生唱腔藝術,在京劇聲腔史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徐小香擅長劇目極多,崑劇30多出,京劇20多出。他與程長庚合作演出《三國志》連台戲飾周瑜曾贏得“活周瑜”之譽。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崑曲演員(五)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