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升[京劇演員]

劉榮升[京劇演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榮升在成都演出的京劇劇目有的便是周信芳戲班當時常演的劇目,從其後他在成都演出的風格,也可以看出他深受京劇南派的影響。 劉榮升會戲極多,在成都的頭10年中演出的劇目在100齣以上,多是飾演主角,有時也為捧別人配演次要角色。 當時在成都有一位與劉榮升齊名的老生,叫孫盛輔,曾在富連成坐科。

基本信息

簡介

劉榮升,男,京劇老生。又名華堂,字廷保,北京人。出生於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逝世於1965年,農曆乙巳年。

生平

劉榮升9歲起師從朱天祥學演京劇,後在北京富連成搭班習藝,師從雷喜福等,在童伶中非常出色,在1914年至1915年間富連成演出戲單上能見到他的名字和演出劇目。
1915年他與筱翠花作為富連成的學生曾被北京的《國華報》選為童伶中的“學士”,1914年《順天時報》登載的“童伶內閣”兩份名單中他均被列為“副總統”,有關介紹富連成的文章中也曾提到劉榮升系搭班習藝學生中唱老生表現很突出的。據劉榮升後人提供的情況,劉榮升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期間,先後到過青島、上海、九江、長沙、武漢等地演出,曾給一些名角當配演,如梅蘭芳、周信芳、黃桂秋、蓋叫天、程硯秋、金少山等,頗受他們的薰陶和影響。原成都大江票社票友孫家鴻老先生說,他曾見到梅蘭芳有一次演出《坐宮》的廣告,是由劉榮升配演的楊延輝。據沈鴻鑫著的《周信芳年表》一書中陳琨編寫的“周信芳演出劇目綜錄”記載,1925年劉榮升參加周信芳的戲班演出新編劇《魯肅》、《漢劉邦》和《駱艷》,同台的還有歐陽予倩、高百歲等。劉榮升在成都演出的京劇劇目有的便是周信芳戲班當時常演的劇目,從其後他在成都演出的風格,也可以看出他深受京劇南派的影響。雖然海報宣傳他是“譚派正宗”,但更準確地說,他兼收並蓄南北京劇之長而熔於一爐。
來成都之前,劉榮升是武漢“標準平劇團”的當家老生,該劇團為朱雙雲組建,是武漢市第一家正規京劇團,劉榮升和旦角盧翠蘭、武生趙小樓等被邀請作為該團基本成員,該團在抗戰初期曾積極參加慰勞募捐演出活動。1938年從武漢撤退時,劉榮升和家人與厲家班的厲彥芝一家同船到達重慶。1938年在重慶舉行的徵募寒衣大公演中,10月10日劉榮升與趙如泉、張桂芬等演出《戰長沙》,10月12日趙如泉、劉榮升、趙君玉、張鳳棲演出《臨江會》,楊畹農和張鳳棲演出演出《汾河灣》,厲慧蘭和厲慧森演出《張義得寶》,在10月15日他和景韻琴合演《寶蓮燈》,10月25日演出《掃松下書》。此外他還曾和趙如泉、武雙林等演出《走麥城》。
厲家班留在了重慶,劉榮升則於年底來到成都,於1938年12月22日在成都春熙大舞台登台,極受歡迎。同時登台的還有女武生武雙林(劉的姨妹)。劉榮升頭幾天演出的劇目有《空城計》、《甘露寺》、《天雨花》、《打鼓罵曹》、《珠簾寨》、《借東風》等,他在成都演出20年一直被戲院聘為老生台柱。他嗓音特別好,成都人譽其嗓音很“kun”(陽平聲),即“純”或“醇”的意思,音色很美很動聽,也很亮,很壓堂。他念白吐字清楚乾脆,加以扮相俊秀,做戲有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氣派,故而深受觀眾歡迎。
劉榮升會戲極多,在成都的頭10年中演出的劇目在100齣以上,多是飾演主角,有時也為捧別人配演次要角色。抗戰時期來成都的幾乎所有著名演員都和他合作演出過,如劉奎官劉奎童馬最良孫盛輔楊玉華醉麗君關麗卿趙榮琛花想容蔣寶印王少泉等。他主演的連台本戲《濟公傳》,惟妙惟肖地刻畫了濟公裝瘋賣傻和嘻笑怒罵的形象,影響很大,在成都街頭巷尾,一時出現了爭相模仿劉榮升演濟公的現象,成為觀眾熱烈議論的話題。
當時在成都有一位與劉榮升齊名的老生,叫孫盛輔,曾在富連成坐科。兩人最初數年分別在“春熙”和“華瀛”兩家戲院演出,抗戰勝利後又在“友聯京劇社”同台演出。由於二人在富連成學藝的時間有先後,孫坐科略晚於劉搭班,故孫盛輔尊稱劉榮升為師哥。孫的嗓音略遜於劉,但劉演靠把戲不如孫。孫盛輔曾對劉榮升說過他對如何爭取成都京劇觀眾的看法。他說“我打內,師哥打外”,意為他側重於滿足內行觀眾的品味,同時理解和推崇劉吸引更多一般觀眾。劉也曾說“我不能天天唱‘失、空、斬’,劇團有100多號人要吃飯!”劉賣座一般超過孫,孫曾對人說“我不敢與他比”。孫對劉一直很尊重,二人互相關照和幫助,在業內外都傳為佳話。20世紀40年代後期,孫盛輔參加康春京劇團到各縣跑碼頭,可能是對劉的主動謙讓。
在抗日戰爭時期,雖然成都僅是四川的省會,不如陪都重慶政治地位重要,但它一直是巴蜀文化中心,劉榮升在成都這個川劇名角薈萃之地,吸引了一大批本該是川劇的觀眾,用京劇的藝術魅力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他的嗓音寬、亮、醇,在沒有擴音設備的條件下,即使坐在可容納3千觀眾的戲院3樓后座,也能聽清他的唱、念。他會戲極多,戲路也寬,除老生正工外,也能演小生,還能演老旦和黑頭包公。他在成都演出20年,儼然在老生界執牛耳,直到1958年奉調去貴州遵義。他擁有相當多忠實觀眾,包括各階層、各種職業。劉去遵義後,演出同樣很受歡迎。他除任團長外,還被安排為貴州省政協委員,後因患肺結核去世。

科班院校

富連成社 搭班學藝 角色

活動年表

1934年10月,農曆甲戌年:標準平劇團成立
朱雙雲聯絡在漢口的劉榮升、盧蘭秋、趙小樓等人,組成一個“標準平劇團”。新成立的標準平劇團和維多利電影院訂了半年的演出契約,並把維多利電影院改名維多利劇院。與此同時,朱雙雲在漢口《戲世界》報上發生了一篇《為維多利說話》的文章,宣稱他組建標準平劇團的目的是要實行“劇場革命”,要“打倒戲園歷來惡習貫”。維多利劇院內部粉刷一新,加寬加深了舞台。觀眾進場後對號入座,場內不賣茶,不遞手巾把子,不許索要小費,不許賣零食。廢除演員在台上當著觀眾“飲場”,不上檢場人在演出正進行時搬運桌椅道具。文武場面設在台側,用屏障和觀眾隔開,減低音響。不唱乏味的“開鑼戲”,縮短演出時間。朱雙雲勇敢發難,大聲疾呼,並且身體力行,對於後來淨化舞台、整頓劇場秩序,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