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國小語文教師]

劉麗華[國小語文教師]

劉麗華(1912~1995)祖籍貴州省黃平縣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黃現璠的妻子。劉麗華系名門之後,早年畢業於廣東名校“教忠師範”,後從事國小語文教育近40年。1939年秋她與黃現璠結婚,育有八個子女,辛勤苦勞相夫教子,培養子女大多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世有“教育世家”稱譽,與她家教有方關係密切。劉麗華以其忠貞的愛情和賢妻良母的高貴品質,伴隨黃現璠走過了一生。

基本信息

家庭背景

劉麗華是名門之後,其父劉菊生早年在廣西任縣長,後赴廣東任廣東連平縣縣長,在任時結識當時廣東大軍閥龍濟光(1868~1925,兩廣巡閱使),深獲賞識,提升為龍部陸軍醫院院長。1918年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組織“討龍軍”,同年4月將龍率“濟軍”擊敗。龍濟光逃往北京,劉麗華亦和其父劉菊生隨龍濟龍遷住北京。不久段祺瑞撥發槍械,讓龍濟光在天津編練振武新軍,號稱“龍軍”。其父劉菊生升任“龍軍”副參謀長。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直、奉兩系聯合反叛段祺瑞,段令龍部協同作戰。開戰不久,其父劉菊生戰死沙場,龍軍被奉軍全部繳械。從此龍濟光一蹶不振,定居北京。劉麗華和其母肖萍被龍濟光接於龍府居住照料,直到1925年3月12日龍濟光病死北京。同年9月,劉麗華隨母返回廣州。其父劉菊生從官多年,正直廉潔,戰死時僅留下遺產兩千多元。劉麗華隨母返回廣州後與同父異母的哥哥(劉肇勤,病死於其父之前)之妻程淑恆及其唯一兒子劉維周(1911~1940)一共四人相依為命。由於其母肖萍和嫂子程淑恆無工作,劉麗華與侄子劉維周年齡尚小,這一時期的生活只能依靠其父遺產維生,十分艱苦。讀完國小的劉維周因家庭困難不能續學,14歲時經親友介紹進入廣州郵電局工作,劉麗華和其母其嫂的生活,僅靠她的侄子劉維周一人工作的微薄收入維持。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不久,劉維周隨當時的廣州郵電局局長趙民赴上海工作。由於劉維周儀表堂堂,聰明好學,工作勤懇,年輕能幹,寫得一手好字,很快得到上司器重,榮升上海郵電局電訊部主任。任職期間,結識新桂系軍閥白崇禧,深獲白崇禧賞識,被白崇禧調來做自己的機要副官,成為親信之一,桂軍中人稱劉維周為新桂系頭號美男子。1940年劉維周在重慶死於車禍,白崇禧頗為悲痛,以後對劉家長期關照,按月接濟。白崇禧每次回桂,皆將劉維周之母程淑恆和他的兩個兒子劉永昌、劉永祥以及劉麗華接到“白公館”吃飯,以示厚愛。
由於劉維周精明能幹,仕途上節節高升,劉家境況漸漸改善,劉維周之母程淑恆便將劉麗華送去私塾續書。從此之後,劉麗華走上了從事教育的道路。

生平簡介

劉麗華黃現璠的妻子劉麗華

劉麗華祖籍貴州省黃平縣,祖父輩為黃平縣望族。她於1912年1月15日生於廣西桂林,1913年6月隨父母赴廣東連平縣;1918年再隨父母赴北京生活。同年入私塾學習《三字經》、《幼學故事瓊林》,繼而習四書五經。父亡後於1925年9月隨母返回廣州,1927年6月進入私塾續學一年。1928年9月~1930年9月在廣州市立二十四國小讀書兩年,成績優良,每學期成績皆在全校前五名之列,最後一學期成績名列全校第一,加之她人長得端莊秀麗,深獲老師們喜愛,時有“劉校花”雅稱,正可謂人如其名。1930年9月~1933年9月她入讀廣州市女子職業學校,學習商科。由於該校不收學費,一切學雜費全免,學生只負責書本費,負擔不重,劉麗華便白天上課,夜間做工,從衣服店領來衣服縫衣扣,掙點微薄收入,填補家用。三年來的刻苦學習和辛勞工作,不但使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該校商科,而且鍛練了她能吃苦耐勞和勤儉持家的堅強品質,一生受益無窮。1933年9月,劉麗華以優異成績考入當時廣州的名校私立“教忠師範學校”女生部。“教忠”是廣東中等教育史上歷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由當時在籍翰林丁仁長吳道鎔,舉人汪兆銓等紳士籌辦於1902年,時稱“教忠學堂”。校址鄰近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1902年2月,“教忠”在貢院(現廣東省博物館)招考,一時官紳畢集,總督陶模、巡撫德壽、學政(後改稱提學使)文治等“會同招考”,以表重視,由學政親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時之選”,(《教忠初級師範學堂第一次畢業同年錄》,1909年)後來成為孫中山得力助手的朱執信(大符)榜上有名,成為“教忠”第一屆學生。

劉麗華與廣西大學附小甲三班學生合影(攝於1954年7月8日附小校園內)劉麗華與廣西大學附小甲三班學生合影(攝於1954年7月8日附小校園內,後排左五為劉麗華)

據1934年統計,當時教忠師範學校的建築面積約為40000方尺(舊制,下同),其中有教室、辦公室、實驗室30多間,還有學生宿舍(當時有寄宿生140人)、禮堂(約3000方尺)、圖書館(約1000方尺,圖書8000冊);空地面積約28080方尺,其中有操場(約20000方尺)、園藝實習場(約1000方尺)。儀器標本約值2500元。1935年辦高國中完全中學,是“教忠”全盛時期。高國中和附小共有67個班,學生達3000餘人。劉麗華從1933年9月~1936年7月就讀於“教忠”女生部,正值“教忠”全盛時期,她在此受到了嚴格的良好師範教育。特別是時任女生部主任的沈芷芳,是當時廣東省中等教育界以教學管理嚴格和教育有方著稱於世的女督學,還是“一位女中豪傑,她的剛正堅毅和實幹精神在當時廣東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說到劉麗華,不能不提及一下她在“教忠”讀書時的保護恩人沈芷芳。沈芷芳(?~1969),字素曼,出身名門,其父曾協助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廣雅書院”(今廣東廣雅中學),其母是當時廣州的汪姓大族。沈芷芳早年就讀於廣東高等師範法科,後轉入中山大學文科。大學讀書時在李勵莊(後成為陳公博之妻)等人的發動下,曾與高師女生鍾婉如、陳逸雲(後任上海市婦運會主席)等人於1924年共同發起成立廣東“女權運動大同盟”,向警予(中共早期著名婦女運動領導人)當選為大同盟第一屆會長,副會長為李勵莊,交際部長為陳逸雲,組織部長為沈芷芳,文書部長為鍾婉如,庶務部長為史懂濟。當時和後來陸續加入這一組織的曹婉珍、鍾慧霞、高詠雪、黃潤蘭、李秀梅、陳慕貞、伍智梅等人,皆成為各界婦女名流。沈芷芳於中大畢業後進入廣州市教育局工作,後與政界名流何覺甫結婚。1927年她升任市教育局科長,不久調任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後轉任私立教忠中學女生部主任,嗣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沈芷芳是汪精衛的甥女,抗戰期間,“當汪精衛組織偽政府時,汪家和沈家的親戚幾乎全追隨汪偽政權,唯有沈校長堅持抗日的立場,汪氏曾欲委任她為偽部長,她堅決拒絕,甚至有人竟以鎖鏈、手榴彈置於其家門前逼她就範,她仍領導教忠中學的師生離開澳門返大陸後方自由區的羅定縣連灘,開辦流亡式的教忠中學。她對國家的忠貞,辦事的膽色與魄力,備受當時社會所推崇。”

劉麗華的丈夫黃現璠劉麗華的丈夫黃現璠

劉麗華在“教忠”讀書時正值沈芷芳任“教忠”中學女生部主任嗣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時期。由於劉麗華長得秀美,眼似秋水,長身玉立,曲線窈窕,肌膚白皙,加之個性文靜,學習成績優異,同學們都雅稱她為“劉校花”,自然受到沈芷芳主任格外關注。劉麗華在校讀書時是走讀生,下課放學回家途中經常受到男生部學生尾追求愛,無奈之下她被迫向沈芷芳哭述,多次得到沈主任的出面干涉制止。甚至有兩次沈芷芳跑到男生部找出求愛男生警告說,若再追逐劉麗華和干涉她的正常生活將以開除學籍論處。為此,劉麗華將沈芷芳視為保護恩人,生活學習上得到沈芷芳諸多關懷。特別是思想上深受沈芷芳熱心宣揚的“男女平權”思想影響。

經沈芷芳有意牽線搭橋,劉麗華在學時與廣東高等師範青年教師黃冠華相識,開始了自由戀愛。1936年7月劉麗華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教忠”。同年9月,她與談戀愛近一年的廣東高等師範最年輕的美男子副教授黃冠華結婚,婚後懷有一女,其女尚未出生,丈夫因患肺結核病逝。劉麗華生下其女後,取名黃小玲(解放後任廣西醫學院教授)。此前,其母已病故,為離開傷心地,經已在白崇禧身邊工作的侄子劉維周介紹,劉麗華回到出生地廣西桂林市,進入桂林實驗國小當教員(1937年9月~1939年11月)。不久,經親友介紹,她認識當時在廣西大學教書的美男子副教授黃現璠。1939年11月,黃現璠和分居13年多的原配妻子登報離婚後(黃與原妻生育有一子一女,皆姓黃),與劉麗華喜結良緣,實可謂郎才女貌的一對絕配。婚後夫妻自然恩恩愛愛,累收愛情碩果,兩人生育有三子三女。同年,劉麗華轉入廣西大學(簡稱西大,下同)附屬國小任教(1939年11月~1941年9月)。後因丈夫黃現璠在西大參與發動“拒高事件”,劉麗華被無故解聘附小教職,轉入國立桂林師範任圖書管理員(1941年9月~1943年1月),續到廣西教育研究所任圖書管理員(1943年1月~1944年7月)。抗戰勝利後,轉回西大附小任教(1946年11月~1954年9月)。1954年西大撤消建制,轉入桂林市四會路國小任教(1954年9月~1962年9月),繼而轉入桂林市中華路國小任教(1962年9月~1972年9月),至到1972年退休。1995年4月18日逝於桂林,終年83歲。

逃難

抗戰期間的1944年,日寇南侵,湖南長沙失守,戰火波及廣西。同年6月中旬,國民黨桂林市政府正式頒布第一次疏散令;6月27日,劉麗華夫婦帶著家人隨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員工一道乘車先疏散到柳州,再經過諸多曲折,於同年12月3日抵達貴州榕江縣。同年,她的兒子甘金山剛出生,二女黃文斐剛滿4歲,一家五口人乘船離江而上,到了一個約定的山寨,已是傍晚時分,開始煮飯弄吃。那裡的山寨又冷又窮,剛出生的兒子和二女餓得直哭。逃難途中,她和丈夫還收養了插著稻草出賣的六歲養女黃東萍,夫妻倆的博愛慈悲善心,天地可鑑,無需多言。在榕江住下不久,又遇山洪爆發,全縣城被淹,劉麗華抱著剛出生的兒子,丈夫牽著三個女兒,一家六口人慌慌張張、空空兩手逃到縣城外的荒山頂上避難,漆黑的晚上,只見無邊無際的黃色河水洶湧不停地衝過來,上面還坐著高聲呼喊救命的鄉民……大水兩天未退,一家六口人兩天顆粒米未進,只靠喝水維生。大水退後,劉麗華帶著兒子從泥漿中撈出幾床被褥和丈夫的部分書藉到河邊清洗,4歲的二女坐在“家”門口守著那些曬在太陽里的東西——那個家就是幾塊木板歪斜搭起來的棚子。劉麗華在棚子裡白天教兒女背唐詩,晚上給孩子們講故事(這是她一生引為最快樂的事情)。正是這種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樂觀人生態度,造就了她一生面對坎坷從不氣餒而笑跨而過的頑強精神和一生無大病的健康生活,同時影響了她的子女。

熱愛教育

劉麗華與子女侄孫合影(攝於1985年12月8日廣西師大正門前,從左至右:四女黃文魁、劉麗華、六子甘文杰、侄孫劉永祥)劉麗華與子女侄孫合影(攝於1985年12月8日廣西師大正門前,從左至右:四女黃文魁、劉麗華、六子甘文杰、侄孫劉永祥)

1958年,劉麗華已滿46歲,丈夫也已滿59歲,她懷上一對雙胞胎,每天仍堅持到校上課,直到臨產前一天才住進醫院。生完兒子後剛滿兩周,她又開始了工作。她將教育工作視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舊時的大學教授夫人,大多數人都不工作,爭當內賢,心甘情願在家相夫教子。劉麗華與眾不同,她熱愛國小教育,終身未離開自己的教學職業。她從教近40年,教學有方,講話幽默,愛以講故事形式授課,習慣於將教學內容編成一段段故事授業,善於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因而深獲學生喜愛。加之她從不厲聲呵斥學生,更不會打罵學生,被學生敬稱為“劉教母”。正如她的學生沙曉慈回憶說:“劉老師好有幽默感的,七十年代,她給我講了這么一個真實的笑話,林彪摔死在外蒙古,此事傳達到街道,街上那些講湖南話的老女人家,把林禿子坐的三叉式飛機,聽成三隻雞(湖南人念“只”是念成“架”的)。於是她們說:“當那么大的官,哪天不敲兩個蛋子吃,這么下作,走了走了,還偷三隻雞!跌死了不是???!!!”這個笑話太有生命力了,什麼時候想起就好笑得很。”她不僅熱愛自己的學生,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同樣十分重視,注重言傳身教,以致於她的兒女個個有出息,大女後來成為了廣西醫學院教授(大女婿是廣西大學教授,曾任廣西大學校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教委主任);二女成為了桂林市最早的兩位“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之一,名響廣西中教界;三子為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四女早年從事教育工作,後來成為出版社編審(相當於大學教授職稱,四女婿為軍級教授);五子、六子為雙胞,皆出國留學,成為學者。這一切顯然與她對子女授教解惑有方得法關係密切。世稱她的家庭為“教育世家”,絕非溢美之詞,當屬實至名歸。

人品魅力

1958年2月,丈夫黃現璠被中央定為右派,當時劉麗華正懷著一對雙胞胎(翌月生),她任教的中華路國小僅與師院隔著一條小馬路,批判丈夫的廣播聲傳進國小校園,如雷貫耳。她置若惘聞,只當耳邊風,一如既往依然上她的課。校長開始坐立不安,將上完課的劉麗華叫進辦公室關心地勸道,劉老師你身懷六甲,已近臨產,丈夫又犯了錯誤,你聽這一波接一波的鋪天蓋地批判聲傳進校園,你整天聽著不煩心嗎?我勸你還是休息一段時間,在家準備臨產吧。她聽後回答說,我在家聽得更清楚,還可看到房前屋後貼滿的批判報紙,耳不能靜眼可淨吧。再說丈夫犯錯誤,我還請假讓人代課給學校添麻煩,這是錯上加錯。我不能請假,也離不開學生。校長聽後知道劉麗華一貫語出必行的倔強性格,只好聽之任之。當時師院教師宿舍隔三差五便有公安車開進來逮捕一些右派送去勞動教養。僅師院“黃現璠右派集團”成員便有1人被捕去勞教,1人被充軍發配回原籍。劉麗華不僅對丈夫無絲毫怨言,還安慰丈夫說,不用擔心,萬一坐牢,家裡有我在,天塌不下來。後來文革中丈夫再遭批判,好心人勸她的子女與丈夫脫離父子關係,以免影響前途,遭到她的子女一一拒絕,她聽後說,好樣的,這才像我劉麗華的兒女。文革中,丈夫經常被紅衛兵小將拉出去遊街示眾批鬥,當時學校停課,每次游斗時她都帶著自己的雙胞兒子跟在游斗隊伍後面,以防不明真像的進城農民錯將丈夫視為地主富農亂捧相加。文革期間,丈夫被關押在師院,她親自去送飯。在那亂世中,她對丈夫不離不棄,與丈夫相濡以沫,精神和生活上對丈夫關心無微不至,給了丈夫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展示出了一位道德境界崇高的女性人格。由此使得丈夫在蒙冤受屈20多年的右派苦難生活中還能安然無恙在家做學問。黃現璠之所以能取得較大的學術成就,實與他擁有一位人品俱佳、里外好手的夫人關係密切,他的夫人劉麗華功不可沒。

劉麗華與子女外孫合影(1986年12月19日攝於廣西師大教授樓前)劉麗華與子女外孫合影(1986年12月19日攝於廣西師範大學教授樓前)

按照劉麗華的父親歷史背景和丈夫“右派問題”,文革中至少她會被揪出陪斗。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劉麗華沒有受到任何政治衝擊或遭人政治上暗算,甚至每遇政冶運動來臨時她在學校從未遭受過左派同事及其學生的任何人身攻擊漫罵,未遭受到紅衛兵小將的無理刁難。這實與她的人品魅力關係密切。她為人處事以“誠”為宗,待人接物得禮周到,做人十分低調,心胸寬闊無比,愛心善情四溢,心繫家庭,情在教育,只講付出,從不索取,平心靜氣看待人事,從不議論他人事非,加之外表光彩照人,由此形成了她別具一格的人品魅力,深深感染了她的同事、學生和左鄰右坊,因而無人找她麻煩。正所謂“厚道載物”、善有善報也。正如她的學生髮自內心的由衷讚美道:“劉老師有一點很是令我敬佩,五十年代初,黃伯伯當了廣西教育界唯一的全國人民代表,劉老師毫無驕色,平平淡淡。後來黃伯伯被打成國家級大右派,劉老師依然毫無愧色,平平淡淡,還生了一對雙胞男孩,以最不一般的姿態顯示了心中的傲氣!後來她的子,女,媳,婿當官的當官,發財的發財,出國的出國,劉老師臉上還是毫無得意之色,平淡如故。只有心胸寬闊的人,才有如此的大氣!”劉麗華死後同事和學生們紛紛賦詞贊曰:“教書育人一絲不苟 為人處事 仰無愧天 俯不詐地 定論須及早 白眼雞蟲 乃夫遺風 睚眥必較 心口相應 言必行隨 蓋棺何太速”。“教書三十五年桃李遍八桂芳菲漫九洲 生存八十三載德行浸桂海賢良富口碑”。

興趣愛好

劉麗華平生唯一愛好就是看書。由於丈夫黃現璠一生喜歡藏書,文史哲類應有盡有。每到空閒時,她就取書閱讀,特別喜讀俄羅斯文學作品,僅是一部《戰爭與和平》她一生中就閱讀了9篇。1972年她退休後,因其子女大多長大,無需特別照顧,在家中無事時她就看書,然後選取書中一些生動故事講給自己的外孫兒女們和經常來訪的學生們聽。喜歡對人講故事也算是她的平生興趣之一。

基本信息

姓名:劉麗華
劉麗華劉麗華

任教專業: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類
在職情況:在
性別:女
所在院系:吉林大學文學院

本人簡介

姓名:劉麗華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專業日語

最終學位:日語語言文學學士

學術兼職:

1.吉林省翻譯協會理事

2.長春市南關區政協委員

代表性著作:《實用日語語法釋疑》

代表性論文:關於日語中零形回指的考察

專業:理學-系統科學

所教課程:研究生:日語語法學、日語語用學、會話分析、譯學理論指導

本科生:翻譯、寫作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語學、日本語教育

相關研究方向:日中語言對比、翻譯學

基本情況

博導姓名:劉麗華

任教專業:法學-政治學類

在職情況:在

性別:女

所在院系:公共管理學院

所教課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

國際公法

當代中國外交史

戰後美國外交史

戰後日本外交史"

研究方向: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

個人簡介

劉麗華,女,漢族,中共黨員,1954年8月出生,黑龍江省嫩江縣人。1978年2月考入內蒙古師範大學政教系,1982年1月大學本科畢業留校工作,1987年晉升講師,1992年晉升副教授,1999年晉升教授。
教學工作:

先後擔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國際公法》、《當代中國外交史》、《戰後美國外交史》、《戰後日本外交史》等課程的本、專科生和研究生教學任務。1996年被批准為碩士研究生導師。1997年開始招收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現已指導四屆。

科研工作:

在國際關係研究中,曾就中蘇關係發表《中蘇關係的曲折歷程》、《關於中蘇關係正常化的若干思考》、《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極其對蘇聯、東歐的影響》等系列論文,近年來集中在中美關係以及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上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發表系列論文:《中美兩國國際新秩序構想之比較》、《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看美國對華政策》、《從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看中國外交的成功》、《論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利益需求》、《簡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對美外交》、《論70年代以來美國對台灣政策的變動性和穩定性》、《論40-50年代以來美國對台政策的變動性和穩定性》。其中部分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和教育部委辦、上海市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刊物《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全文轉載或摘轉。

獲獎情況:

1996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0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

代表性論文: 發展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管理創新互動關係之緣由探討,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 - 維普資訊

中美兩國國際新秩序構想之比較

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看美國對華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