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戰爭

直皖戰爭

直皖戰爭,發生於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錕與皖系段祺瑞為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在京津地區的對抗。當時曹錕為地方軍區負責人,段祺瑞為民國政府“邊防督辦”,從法律上來說,直皖戰爭是一場地方軍人抗拒中央政府的軍事政變。

基本信息

簡介

直皖戰爭直皖戰爭
1920年7月,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為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在京津地區進行的戰爭。

袁世凱死後,皖系軍閥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權力,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極力擴張其武裝力量。段祺瑞提出“武力統一”的口號,企圖利用直系軍隊消滅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又達到削弱直系的目的。在政治上,段操縱非法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直系首領馮國璋為總統;在軍事上, 於1919年 1月建立轄有三個師四個混成旅的參戰軍為其嫡系。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擴張,提出“和平混一”,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與段對抗。1920年4月,直、奉兩繫結成反段聯盟。5月,吳佩孚自衡陽率直軍北上至保定,準備討段。段祺瑞召開秘密軍事會議,調徐樹錚的西北邊防軍在北京附近布防。6月成立定國軍,段自任司令。7月14日,直皖兩軍在北京東西兩面的京津鐵路和京漢鐵路線上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帶開戰。西線直軍遭邊防軍進攻受挫,退出高碑店。東路邊防軍由徐樹錚坐鎮,進攻直軍所據楊村,未決勝負。16日,日本開出一支護路隊助西北邊防軍占領楊村。17日,吳佩孚率兵突襲邊防司令部所在地松林店,皖系部分高級將領被迫投降。接著,直軍占領涿州並向長辛店追擊。奉軍也大軍壓境,作為直軍的後盾。這次戰爭歷時五日,皖軍大敗。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職。直、奉兩系軍閥遂控制了北京政權。

背景

袁世凱死後,恢復民初法統。黎元洪繼任民國總統,馮國璋當選副總統。但是政府實權控制在以段祺瑞馮國璋為首的北洋軍閥手中。引發府院之爭,繼而張勛復辟。1917年8月1月,段祺瑞粉碎張勛復辟之後,黎元洪辭職,副總統直系馮國璋就任代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北洋系分化為馮國璋直系與段祺瑞皖系。馮主張“和平統一”。

段廢除《臨時約法》,取消老國會,提出“武力統一”的口號,派兵討伐孫中山與西南軍閥唐繼堯、陸榮廷聯合的護法運動,占領湖南,趁機擴張皖系勢力。直系前線軍官罷兵反戰。直皖兩系矛盾公開。1918年8月,北京安福國會開幕,選舉徐世昌為總統,取代直系馮國璋,段祺瑞也同時辭去總理職務,在幕後控制。直系將領吳佩孚罷戰北歸,段祺瑞強迫徐世昌取消吳佩孚職務。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繼承直系軍閥頭領,直皖之爭逐尖銳化。

戰前形勢

段祺瑞段祺瑞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的統率權由段祺瑞、馮國璋所繼承,並逐步形成了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與此同時,奉天省(今遼寧省)督軍張作霖逐漸控制了東北三省,形成奉系。“五四”運動爆發後,長期控制著北京政權的皖系成為眾矢之的,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更加尖銳。

1919年12月,馮國璋死後,曹錕、吳佩孚繼之為直系的領袖。當時,南北議和的“上海和會”已經破裂,而北京政府的總統徐世昌和內閣總理錢能訓卻與直系合作,主張實現“和平混一”。他們一方面秘密地與南方實力派(滇、桂系)直接媾和,另一方面卻又公開提出恢復“上海和會”。但控制北京政府實權的段祺瑞反對議和,主張武力統一。因而與徐世昌之間發生矛盾。此間直系吳佩孚則利用外交、學潮問題,對皖系和安福系發動了一次比一次更為猛烈的抨擊。西南軍閥為促進北洋派內部分化,也採取了“聯直制皖”的策略;在此同時,曹錕和張作霖在反對段祺瑞的得力助手徐樹錚的問題上攜起手來,並得到長江三督的支持。這樣,直、蘇、鄂、贛和張作霖控制下的東北三省便結成七省“反皖同盟”。後河南督軍趙倜不滿段祺瑞而加盟,稱為八省反皖同盟。

戰爭經過

馮國璋馮國璋

1920年1月17日,吳佩孚通電請求從湘南撤防。隨後吳便與南方的“護國軍”共同組織“救國同盟軍”,計畫在推倒皖系之後,驅逐徐世昌,另組南北統一的政府。30日,吳與南方軍政府相約,直軍開拔時,由湘軍接收其防地。

5月25日,吳佩孚率所部第3師及王承斌閻相文肖耀南3個混成旅從湘南撤防,31日抵達漢口。接著,又揮師河南,將部隊分駐在京漢鐵路沿線的駐馬店、許昌、鄭州、新鄉等地。曹錕也派兵監視德州兵工廠,並以德州作為直軍右翼的前哨陣地。

6月15日,吳佩孚到保定,同江蘇、奉天等省代表一起,參加了曹錕召集的秘密軍事會議。

7月8日,段祺瑞也在團河成立“定國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徐樹錚為參謀長,段芝貴為第1路司令兼京師戒嚴總司令,曲同豐為第2路司令兼前敵司令,魏宗瀚為第3路司令,並強迫徐世昌宣布了懲辦曹錕、吳佩孚等人的命令。同日,段從團河到北京,在將軍府召集全體閣員及軍政人員聯席會議,決定舉兵“討伐”曹、吳。與此同時,駐河南的吳佩孚部開始向北開進;曹錕的部隊由保定開赴高碑店。表面“中立”的張作霖,7月8日也參加了曹錕、吳佩孚及8省同盟的代表在天津討論對皖戰爭問題的緊急會議。9日,曹錕在天津組織“討逆軍”,以吳佩早為前敵總司令。張作霖回到奉天后,決定以其第27、第28師各出兵一旅入關,保護京奉路,以衛隊旅一部協同第28師留奉部隊,保護關外京奉路,並宣布關內奉軍以張景惠為司令。

7月14日晚,直皖戰爭正式爆發。皖軍以西路(北京至保定的京漢鐵路沿線)為主攻方向,由段芝貴指揮曲同豐的邊防軍第1師、劉詢的陸軍第15師、邊防軍第3師第5混成旅,第9師兩個營、第13師輜重營,部署於涿州固安、淶水以北,企圖沿京漢路南下,首先奪取保定,然後繼續南進。直系組織的“討逆軍”,以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將其主力第3師及第2、第3混成旅部署在易縣、淶水、涿州、固安以南一線,抗擊皖系的進攻。14日夜,吳佩孚親率其第3師的第5旅,企圖出奇不意的直搗團河,捉拿段祺瑞,因機密泄露,段一面急調援兵,一面逃回了北京。吳佩孚捉段計畫落空後,便指揮部隊在琉璃河、涿州一線面對皖軍的進攻,避其鋒銳,主動撤出高碑店,並將其所部分左三路:以固安為中路,涿州、高碑店為西路,廊坊、楊村為東路,堅守待機,阻止皖軍南進。同日,東路皖軍在總指揮徐樹錚指揮下的西北邊防軍第2混成旅、邊防軍第3師兩個團,第9師由梁莊、北極廟一帶向楊村以曹瑛為總指揮的東路直軍陣地發起進攻,直軍在鐵路橋架設大炮,向進攻之皖軍發炮轟擊,雙方一時勝負未決。

16日,駐防天津的日軍護路隊強迫直軍退出鐵路線2英里以外,直軍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西北邊防軍乘虛而入,直軍不支,遂放棄楊村,退守北倉。16日,西路直軍在退出高碑店後,吳佩孚親率其一部精銳,採取側翼迂迴戰術向涿州、高碑店之間的松林店實施突擊,直搗邊防軍前敵總部。

戰至17日,吳部攻占松林店、生俘曲同豐與司令部全體高級將領,向高碑店一線進攻的皖軍因失去指揮而迅即敗退,當天直軍攻占涿州,並向長辛店方向攻擊前進。西路指揮段芝貴在兵敗之後,隻身逃回北京。18日,直軍進占琉璃河;20日,直軍大隊進至長辛店蘆溝橋,將潰散的皖軍基本肅清。在東路,直、皖兩軍相持於北倉以西。奉軍的第27、第28師數千人,於7月17、18日抵達天津,並迅速投入了支援直軍的戰鬥,收復楊村,直趨廊坊。皖軍紛紛潰退,徐樹錚於當晚逃回北京,東路戰事也以皖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19日,段棋瑞通電辭職。直、奉兩軍的先頭部隊,於23日開進北京,分別接收了南、北苑營房,並相約都不入城。24日,徐世昌派王懷慶為京畿衛戌總司令以代棄職逃走的段芝貴。至此直皖戰爭宣告結束。直奉兩系控制了北京政權。

民國初年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