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連成社

富連成社

由商人牛子厚出資、京劇演員葉春善籌辦,於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

富連成社

正文

京劇科班。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資、京劇演員葉春善籌辦,於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連陞”,後改“喜連成”,牛子厚為班主,葉春善任社長。1912年夏,因營業不振,牛子厚倒讓給沈姓接辦,改名“富連成”(後簡稱“富社”),沈仁山沈秀水先後任班主,仍由葉春善掌理。1935年葉春善去世,由其長子葉龍章繼任社長。在此之前,沈因破產虧累已退出。至1948年,無力延續下去,第 8科“慶”字輩學生剛剛入科,即告停辦。富連成社歷時44年,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7科學生近700人,是京劇史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造就人材最多的一所科班。長期任教的教師有蕭長華蘇雨卿宋起山唐宗成蔡榮桂等;姚增祿茹萊卿郭春山王長林尚小雲等戲曲名家都曾來社兼課授藝。40多年中,所演大小劇目近400齣,尤以“三小戲”和武戲的嚴謹整齊,形成自家風格;最為著稱的是連台“三國戲”。所排演的《赤壁鏖兵》、《取南郡》、《梅玉配》、《四進士》和《宦海潮》、《五彩輿》、《胭脂判》、《獨占花魁》、《南界關》、《太湖山》、《大名府》、《雁翎甲》等戲都受到社會的歡迎。富連成社之前的科班一般均為“大小班”(成年、童年演員合演)性質,富連成社則一律由學生演出。
富連成社招收學生沒有定期,只收男生,隨到隨考,入科年齡為 6歲至11歲。入學須由介紹人引薦,經察審資質後,被收錄者先試學一段時間(幾個月不等),然後由家長與社方共同訂立正式入學契約,叫做“立關書”(俗謂“寫字兒”)。坐科年限一般為 7年。科班供給食宿衣履,並按入科時間的長短、學業成績的優差不等,發給為數極少的點心錢(俗稱“小份兒”)。前期,除本社學生外,另約聘社外稍有名聲的童伶,搭入本社演唱,並參加學戲、排練,稱“搭班學藝”。其居住膳食,不受科班限制,並付給包銀。教學設施皆沿襲傳統舊制,訓練學生從形體基本功開始,然後按學生氣質、性情、嗓音、扮相、體態的不同條件,劃歸不同行當,以口傳心授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學戲來掌握各門藝術技能;並著重於舞台演出實踐,常年在固定的戲園公演,日不間斷,先後曾在廣和、廣德、華樂、吉祥、哈爾飛等戲園長期演出。在教學上能夠做到“量材授藝,人盡其才”。教學從簡入繁、循序漸進,每一行當文武兼學,要求極嚴,學生的絕大部分學時用於練功、學戲、排戲和演出。但在訓練中存在著打罵體罰制度;更由於社會原因,科班為了經濟收入,忽視文化教育,學生終年疲於演出。
40多年中,富連成社培養的演員有雷喜福、侯喜瑞馬連良於連泉(筱翠花)、譚富英、馬富祿、茹富蕙、葉盛章葉盛蘭、高盛麟、李盛斌、李盛藻、孫盛武、裘盛戎、蕭盛萱、貫盛吉、李世芳、袁世海、毛世來、劉元彤、譚元壽、郭元汾、哈元章等;戲曲教師有王連平、蕭連芳、茹富蘭、宋富亭、陳富瑞、錢富川、孫盛文等。此外梅蘭芳周信芳、貫大元、林樹森、高百歲、小穆子(董岐山)、梁一鳴等都曾在這裡搭班學藝。富連成社不僅培養了大批戲曲人材,還保留、整理、創排了大量京劇優秀劇目,為中國京劇藝術的繼承、發展,做出了承前啟後的重要貢獻。

配圖

富連成社富連成社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