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櫆

李寶櫆

京劇名家李寶櫆先生,無論京、津、滬、寧,還是東北一帶,都知道他是位梨園界多才多藝的奇才。在他而立之年,北京《立言報》撰文道:“李寶櫆夙以聰明著稱,無所不能,無所不精,故得有‘萬能博士’之美譽。他在台上台下都是一個罕見的人才。為人尤其熱心,磊落不羈,舞台經驗宏富,更具有研究性,別人不明白的事,經過他一番思索便能解釋清楚……”《中國京劇史》《上海京劇志》的人物專欄里都有李寶櫆的單獨條目。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姓名:李寶櫆

國籍:中國

性別:男

職業:京劇生角。

原名:寶奎

乳名:四輩兒。1945年後改用寶魁之名。

家庭背景

生於北京梨園世家,祖輩李壽峰、李壽山曾多年任內廷供奉,當時的不少名家均向他們問藝。寶櫆的父名李菊笙,為俞派武生創始人俞菊笙之得意門生,曾用“筱菊笙”藝名搭班唱戲,是楊小樓、俞振庭同期的武生演員。他的《艷陽樓》得俞氏真傳,蓋叫天曾為他配演該劇之花逢春,尚長春曾在他身邊學過《金錢豹》和《鐵籠山》。名老生李盛藻比寶櫆還小五歲,但是父輩,寶櫆稱他叔父。尚小雲、許德義、何佩華三人俱是李寶櫆的姑父,梅蘭芳是寶櫆的表伯父。

自幼學戲

李寶櫆幼承家學,9歲首演滿州里,藝名“九歲紅”。12歲隨父李菊笙赴俄演出,曾工汪笑依派老生,藝名小寶奎、李少筠。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其功底相當深厚。雖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臉、丑角等均能,尤擅老旦。由於他善總結不恥下問,因此腹笥淵博,昆亂不擋。他又有一定文化基礎,擅編劇,是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全才演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喧賓奪主撒潑,實在令人厭惡”。“配戲不瘟不火,不攪不搶不拖,見景生性靈活,做到珠聯璧和”。他極擅“救場”,劇中缺什麼角色均能“鑽鍋”上場,且能臨場編詞。一次李少春在東北演出《兩將軍》,忽覺身體不適,欲借中場改裝之際稍事休息,場上李寶魁的劉備僅有幾句唱,後台暗示他“馬後”點,他便現編了一段“二六”,可馬超仍不能上場,他又編了一段“垛板”才算救了場。另一次譚富英在開封演出《群英會》,姜妙香臨時鬧肚子,他便以大小嗓結合頂替周瑜。再一次尚小雲演出《奇雙會》,李奇應由其岳父李壽山扮演,那天李老病倒,急壞了尚小雲,寶魁忙說:“姑父您別著急,我來演!”尚問“你會這戲?”他說:“爺爺每次演出我都認真地瞧,有把握演好”。尚先生雖半信半疑,但又無別人能替,只得同意。場上寶魁的唱念做表恰到好處,受到尚的讚賞,並給他加了包銀。後經其祖父細摳,他演李奇竟譽滿大江南北,以致梅蘭芳、李玉茹、言慧珠、章遏雲、黃桂秋、俞振飛、姜妙香等演出此劇,都請他演李奇。1982年,俞振飛、李玉茹在滬演出此戲,特函至南通,當時他正住院醫病,不顧大夫勸阻,毅然由夫人沈酈明陪同,乘船南下帶病演出,他把蒙遭冤案的親身感受,融化到李奇身上,極為感人,被譽為“活李奇”。

熱愛事業

李寶魁善動腦筋,能打本子、出點子、做臉子。由於他多才多藝,在劇團充當著諸葛亮的角色。被同仁稱之為智多星、戲博士、活戲典、戲包袱、編劇能手,因此各劇團都爭相聘請,南北的名家,幾乎都與之合作過。童芷苓的《戲迷小姐》,即李寶魁僅用一天時間編出,並為童排演了《大劈棺》、《十八扯》等,使童紅極一時。在與李少春合作時,同仁管他倆都稱李二爺,為區別改為寶二爺,這“寶二爺”竟成了對寶魁的愛稱。李少看成名快,固然是因他的藝術精湛,但其中卻有李寶魁的功勞,李少春深知寶魁是他的良輔善弼,曾為他編導了《十八羅漢斗悟空》、《智激美猴王》、《真假豬八戒》等,還為他改編了《雲羅山》,早在群慶社時即排了此戲。尤其十八羅漢的造型、兵器、把子等都是李寶魁精心創造的。是他從家中的佛像中受到啟發的,又參觀了羅漢堂的造型,回來後反覆琢磨才設計出羅漢的面具,並親自與作盔頭的師傅交待清楚定製而成。李少春到中國京劇院後,曾多次想把寶魁從上海調來,為此事,張雲溪、江世玉等都曾去電相聘,但因種種因素未能實現。若二李再次實現聯袂,他們都會更展宏圖。

李寶魁的一生,是捧人的一生,是為人作嫁衣的一生。他一生心中沒有別的,一切都是為了“戲”。家中之事從不過問,全盤交給他愛人。可以說不管家、不管愛人、不管兒女,家中人說他是“三不要”。前妻病故時,五個子女成婚時,他均不在場,而是在演戲或趕寫劇本,就在他彌留之際,還在病榻上向護士要筆紙修改戲詞。因其對汪派戲頗有研究,曾把汪派劇目進行了重新整理,本欲把其唱腔亦整理出來,可惜未能如願。他是“為戲而生,為戲而死”。翁偶虹先生在李寶魁逝世的挽幛中寫道:“故人辭我淚滂沱,藝海長航悲逝波。甘作股肱鑲整體,時刻背綮獻宏謨。曾歌龍虎《風雲會》。更解貔貅《南北和》。劇業正需群宿輔,斗魁何以沒銀河”。1997年南通市文化局和南通市劇協為紀念李寶魁逝世十周年,特舉辦了緬懷活動,王琴生、梁慧超、周雲亮等名家特專程奔赴南通。張雲溪、梅葆玖、梅葆玥、尚長榮等紛紛去函致電。

李寶魁前室為梅蘭芳姑父秦稚芬(五九)之兄武旦秦燕仙的孫女秦乃英,生有一女二子,女名烽,子名錫銘、錫坤。續室沈酈明,生有二子,名錫昌、錫楠。錫楠之妻為武淨張世桐愛女。

1987年病逝於江蘇南通。

出生: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逝世:1987年,農曆丁卯年

登台獻藝

古都北京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經湧現出不少身懷絕技的梨園弟子。寶櫆的祖父李壽山、父親李菊笙均為京城一代名伶。家學淵博,耳濡目染,在寶櫆咿呀學語時,心田就播下了京劇藝術的種子。而這種子的生命力,是那樣的頑強、持久、旺盛、喜人……

一個稚氣未脫剛滿9歲的孩子,便跟隨父母到吉林、哈爾濱、黑龍江等地演出娃娃生和小丑,竟能脫穎而出,深為觀眾喜愛,被稱為“九歲紅”。

有一次,到蒙古庫倫演出,途經滿洲里,當地劇團請他們唱一出,李父因旅途勞累未能登台。母親徐淑賢就和寶櫆同演了出《十八扯》。母親飾演妹妹孔鳳英,寶櫆扮哥哥孔懷。他的面部和腦後都畫臉,一出台前後亮相,就引起了全場轟動。連演三天,場場爆滿。當地劇團送給他們幾百斤的大肥豬和幾十斤大麵包,以作酬謝。

京劇科班裡有句口頭禪,“要問夠不夠,先學三十六”,就是說進了科班,練功受訓,吃盡辛苦,由師傅口傳心記學會了三十六出戲,再練兩年紮實基本功,才能正式搭班唱戲。李寶櫆幼承家學,功底深厚,並未因會了“三十六”而滿足。他勤奮苦學,又不恥下問。在藝無止境的坎坷歷程中,不停地探索進取,日積月累,他所會的戲不知有多少個“三十六”了。

李寶櫆腹笥淵博,“昆亂不擋”。他雖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臉、丑角等均能,尤擅老旦,戲裡需要他演什麼角色,他就扮什麼角色。他與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鬚生馬、楊、譚、奚以及金少山、筱翠花、李玉茹、童芷苓、言慧珠等都合演過,與高盛麟、裘盛戎、李少春等更是老搭檔了。

1933年8月一個晚上,李寶櫆乘著包車從北京的東長安街向西城急馳,原來戲劇家王泊生在東長安街的吉祥大戲院演出新編歷史劇《大屠宮》,王泊生飾漢獻帝,請李寶櫆扮吉平。這天,正趕上尚小雲在西城哈爾濱戲院演出《奇雙會》,特邀李寶櫆扮李奇。兩邊都無法回絕,他只好在吉祥大戲院演完了吉平,再趕到哈爾濱戲院上演李奇。他在乘車途中手腳麻利地喬裝打扮,做到兩不誤。

為什麼好多名演員對李寶櫆如此厚愛,非他不可呢?因為不管什麼演出,只要有他在就穩成功。例如李少春在東北演出《兩將軍》忽覺身體不適,欲借中場改裝之際稍事休息,場上李寶櫆飾劉備僅有幾句唱,後台暗示他“馬後”(即拖長些時間),他便現編了一段“二六”,可飾演馬超的李少春仍不能上場,他又即興編了段“垛板”,才算救了場。類似這種“救場如救火”的舉動,在寶櫆來說是不勝枚舉的。

因此梨園同仁對他寵愛有加,尊稱他為智多星、戲博士、活戲典等,他是京劇界十九世紀以來的“能”派演員。

編排劇目

解放後的幾度政治風雲變幻,不僅給人們也給藝術權威李寶櫆帶來了諸多困惑和災難。1958年反右期間,他被發配到安徽臨淮崗。後由梅蘭芳夫人出面,國家文化部行文,組織上派我帶著檔案三上安徽臨淮崗農場商調,1962年秋才調來南通專區京劇團,和夫人沈酈明一起重操舊業當演員。

其時,正值南通專區京劇團演得轟轟烈烈的《火燒紅蓮寺》受到批判而停演,一時間又拿不出新戲。正在萬般無奈之際,寶櫆先生來了。他一到,立即走馬上任組織大家排練大型機關布景京劇《宏碧緣》。該劇很快搬上了舞台,觀眾反響強烈。於是他又拿起筆來續寫二本,仍親自執導。這頭、二本《宏碧緣》久演不衰,紅遍大江南北。

寶櫆先生每搭一班,都要寄才華於筆端,編排新戲。他先後創作、改編、與他人合作的劇本共有30多個,寫了幾百萬字唱詞與道白。凡是他寫的戲都能搬上舞台,與觀眾見面,因為有戲可看。《劇本月刊》曾發表了他改編的《探陰山》,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又發行了單行本。

初出茅廬的李少春,在北京一時沒戲演,打不開局面,便請教李寶櫆。怎么辦?李先生一時也彳亍不前。他信步踱進大祖母佛堂,看到迎面壁上用十八尊羅漢形象組成的對聯,上聯是“紫竹林中觀自在”,下聯是“白蓮台上現如來”。他由此得到啟發,編出了神話京劇《十八羅漢斗悟空》,十八羅漢各顯神通,分別與孫悟空鬥法,好不熱鬧。李少春出演孫悟空,大有用武之地。李寶櫆在前半部戲裡飾太上老君,在猴戲老君時,他的許多老生撲技,瀟灑有致,更襯托出李少春猴戲絕技。在戲的後半部,他演睡羅漢,更有創造,在“睡”字上大做文章。先打了一套似太極又似八卦的混合拳,接著連打哈欠,倒地“睡”了,又走了幾趟拳腳,再次撲地又“睡”。把睡羅漢的“睡”刻畫得淋漓盡致,具體入微。這齣戲不僅在國內轟動,出國演出,也屢獲好評。

1940年夏,嶄露頭角的童芷苓在青島演出時,正碰上已經成名的吳素秋在青島另一家戲院上演《紡綿花》。眼看難以對付,便上北京求援李寶櫆。李先生因人編戲,連夜為她編了出《戲迷小姐》與吳素秋唱對台戲,結果轉危為安,勝利收場。童芷苓的這齣戲和李先生為她排的另一齣戲《十八扯》,以後到了上海,曾紅極一時。

抗美援朝時,李先生和唐韻笙根據《東周列國志》上《假途滅虢》的故事,編排了《唇亡齒寒》並和梅蘭芳進行義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製作工藝

史無前例的“紅色風暴”颳得全國人民暈頭轉向,文藝團體固然難逃厄運,“反動藝術權威”李寶櫆自然成了活靶子。

在那風雨如晦的日子裡,李寶櫆和夫人住在京劇團練功房的樓梯間裡。他在既吃飯又寫字的小桌上,放了盆曬不枯、乾不死的仙人球,以激勵自己。被批鬥回來,同樣手不釋卷,寒冬酷暑,筆不停揮,敝衣糲食,艱難前進。寫戲劇典故、戲劇格言而自娛自樂。不能登台演出,就為“革命樣板戲”做道具。他製作出來的東西,到台上真假難辨。成天“舉旗抓綱”的工宣隊隊員看了《智取威虎山》形態逼真的酒罈、大碗,《沙家浜》鮮蹦活跳的魚、蝦和螃蟹,不得不暗暗稱讚“這老頭兒確實有兩下子”。

殊不知凡是舞台上的事,李寶櫆沒有不精通的,除了製作道具外,他還能做服裝、盔頭。當年他為李少春編排《十八羅漢斗悟空》,那十八尊羅漢的造型都是他反覆琢磨而設計的,每尊羅漢的面具,所執兵刃、靶子等都是他精心創作的。十八尊羅漢形象各異,體態不同,活靈活現,滿台生輝,致使觀眾目不暇接,嘆為觀止。他扮演現代京劇《洪湖赤衛隊》的彭霸天,人物造型也是他自行設計的。一出場,就引起觀眾的新奇之感。

“文革”後期,一領導班子成員說:“李寶櫆表現不錯,可利用他一技之長,讓他到學員班教戲。”但在全團大會上宣布了兩條:一、對他不許叫老師;二、不許教正面人物的戲,只能教鳩山、欒平、胡傳魁、刁得一、刁小三等反面角色。今天聽來令人啼笑皆非,但在當時確是事實。

教戲育人

粉碎“四人幫”以後,年逾古稀的李寶櫆老先生意氣風發,再度煥發出藝術青春。1979年,上海京劇院來通特邀李老為其改編了全本《呂布與貂蟬》,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麗芳前演貂蟬、後演呂布。李老飾王允並擔任藝術顧問。該劇同年秋在上海延安劇場公演,滬上各家報刊及電視台均作報導,又一次譽滿申城。

1981年10月,《解放日報》和劇協上海分會舉辦梅派藝術演出活動。整個紀念演出盛況空前,梅葆玖、梅葆玥也到了上海。李老緬懷他曾為其配戲多年的藝術大師梅蘭芳,精神抖擻與著名表演藝術家俞振飛演出了當年和梅蘭芳多次合作的《販馬記》。滬媒體特地作了報導:“著名的硬里子老生,74歲的李寶櫆,近年來曾兩次來滬,身手、演技均不減當年,獲得內外行一致好評。”

1982年春,江蘇省戲校多次來通特聘李老去戲校任教,南通市文化局從大局出發而同意。李老先到各地招生,接著到校執教。李老教唱戲,先講所教戲的時代背景、劇情簡介、該角色其時之心態,接著談如何唱,為什麼要這樣唱,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唱時就能以情帶聲,做到聲情並茂,所塑造的角色,演來就能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李老在教戲時,尤其注重戲德教育。他編了許多有關格言告誡學生,他認為“戲是一棵菜,合攏才可愛”。角色不分大小,都要入戲。“配戲不溫不火,不攪不搶不拖,見機生情靈活,做到珠聯璧合。”記得當年他配唐韻笙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連台本戲《十二金錢鏢》,二人對唱“二黃散板”。唐韻笙使了個“苦薑絲”的拖腔,博得當場4000多觀眾齊聲喝彩。寶櫆緊接著也使了個“苦薑絲”,同樣掌聲四起。真是“斗”煞台上演員,喜煞台下觀眾。是的,寶櫆在台上時時、處處想著主角。主角嗓門兒脆,他就“冒上”;主角嗓子“毛了”,他就“悠著”,決不喧賓奪主。儘量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到主角身上。

李老教戲育人有方。他和其他老師一道,花了近3年時間,便使這批學生脫穎而出。他將瀕臨失傳的《太白醉寫》《雙投唐》《女斬子》等傳統劇目親授給學生。後這批娃娃到上海天蟾舞台公演,連日滿座,十分火爆,廣大觀眾讚嘆不已:原來是李寶櫆先生教出來的學生,名師出高徒嘛!

著名京劇評論家江上行,對戲路寬、戲德好的李老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教育這批孩子的心得和體會。李老根據切身體會,談了十項高見,江先生逐一筆錄,以《李寶櫆談教學心得》為題,收在江的《六十年京劇見聞》里。1986年12月,該書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發行。

1987年7月,李老回北京老家,不料溘然長逝,竟成永訣。噩耗傳來,情何以堪。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先生在挽幛中寫道:“故人辭我淚滂沱,藝海長航悲逝波。甘作股肱鑲整體,時刻肯綮獻宏謨。曾歌龍虎《風雲會》,更解貔貅《南北和》。劇業正需群宿輔,斗魁何以沒銀河。”這既是對李老深切哀悼,也是對他藝術生涯的真實寫照。

活動年表

1938年7月,農曆戊寅年: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夏季遊藝會”

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夏季遊藝會”,不僅有露天電影,還有露天雜耍,榮劍塵、小彩舞、小蘑菇參加演出,樓底下大戲院是京劇,李少春、袁世海、李寶奎、高維廉、閻世善、李幼春、於蓮仙、新麗琴、艾世菊等演出。

1938年10月7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十四日: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

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在新新大戲院打泡。門前有“歡迎上海新到文武老生李少春”字樣。

演出劇目

《兩將軍》(李少春飾馬超,袁世海、張連庭分飾張飛,高維廉飾馬岱,李寶奎飾劉備)

《擊鼓罵曹》(李少春飾禰衡,袁世海飾曹操)

1938年10月19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為師

李少春在泰豐樓拜余叔岩為師,所授第一劇戲為《戰太平》。出席的有高慶奎、李菊笙、王鳳卿、譚小培、郝壽臣、李洪春、金仲仁、鮑吉祥、馬德成、慈瑞泉、吳彥衡、王福山、葉龍章、袁世海、李寶奎、閻世善、高維廉、李桂春等。

1942年11月,農曆壬午年:寶華社首次赴滬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首次赴上海,與鄭冰如合作演於天蟾舞台,其他主要演員有林秋雯、王泉奎、劉硯亭、李寶奎、儲金鵬、李金泉等。這期自11月21日起,至翌年1月6日止,演期一個半月。

1942年11月26日,農曆壬午年十月十九日:寶華社首次赴滬演出第六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演於天蟾舞台。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複劇目。

演出劇目

《捉放曹》(楊寶森,王泉奎,李寶奎)

1981年11月,農曆辛酉年:新艷秋、梁慧超、蔣慕萍、李寶櫆與上海京劇院藝術交流聯合演出

江蘇省戲校教師新艷秋、梁慧超、蔣慕萍、李寶櫆和上海京劇院三團藝術交流聯合演出於勞動劇場。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