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璐

王金璐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2016年6月1日),男,著名京劇演員。1919年11月22日生於北京原名王慶祿,曾用藝名王金祿。1931年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排在“和”字班,工武生。他先後從陳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師學習老生、老旦。1947年參與組織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校友劇團。後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建國後,任華東京劇實驗劇團、上海京劇院演員,中國戲劇學院教師。 2016年6月1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97歲。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挑滑車》中王金璐扮高寵 《挑滑車》中王金璐扮高寵

11歲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為第三科(金字科)學生。初從陳少五、王榮山、蔡榮貴、鮑吉祥等學 老生,並從曹心泉習崑曲。14歲拜馬連良為師。15歲後專工武生,先後師從曹璽彥、遲月亭、諸連順等,從李洪春學紅生戲。畢業後向丁永利求教,

短打戲均有較高造詣,為楊派傳人之一。在武生行當里,堪稱全材,凡長靠短打武生戲,能演200餘出。1937年北京《立言報》舉辦童伶競選,獲生部冠軍。1940年後曾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穎光社”。此後分別與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馬德成、筱翠花、言慧珠、李洪春、奚嘯伯等合作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參加焦菊隱組織的戲曲學校校友劇團,1951年參加上海華東實驗京劇團,與金素芹、沈金波等合作演出。1979年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1945年,農曆乙酉年,冬:李鳴盛挑班演出

1946年6月5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初六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第一場

1949年7月28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時: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舉行

1954年,農曆甲午年:京劇上海武生大會舉行並評出“四大武生”

1955年4月21日,農曆乙未年三月廿九日:北京紀念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演出第三天

1956年10月28日,農曆丙申年九月廿五日: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蘇聯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1984年12月28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初七日:慶祝《戲曲論叢》創刊京劇晚會舉行

1988年4月28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十三日:侯喜瑞藝術專場演出舉辦

1991年2月23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馬連良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辦

1995年5月4日,農曆乙亥年四月初五日,晚:王吟秋收李佩紅為徒

1996年1月11日,農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峽兩岸五戲校藍島杯京劇大賽舉辦

1996年3月15日,農曆丙子年正月廿六日:1996年“雙休日少兒京劇百場演出”開演

1999年6月12日,農曆己卯年四日,廿九:鈕驃、沈世華收楊學鋒、顧琰為徒

2000年10月19日,農曆庚辰年九月廿二日,下午:中關村老年互助服務中心請劉曾復作京劇藝術講座

2001年10月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頒獎晚會舉行

2002年5月14日,農曆壬午年四月初三日:第一屆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頒獎

2002年6月9日,農曆壬午年四月廿九日,上午:北京戲校建校5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2002年10月29日,農曆壬午年九月廿四日,14時:京劇電影《江姐》首映

2005年9月13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初十日:左紅蓮拜楊博森為師

2005年11月30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廿九日:汪本貞先生京劇音樂藝術與京胡藝術研討會舉行

2006年2月4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初七日:何鳳儀逝世一周年追思會

2006年2月18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廿一日,10時:陳永玲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06年6月28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初三日,10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金璐先生藝術生涯回顧展”開幕式及座談會舉行

2006年10月,農曆丙戌年:《王金璐舞台人生》、《關雲長忠義千秋》出版

2008年2月12日,農曆戊子年正月初六日,13時30分:梅蘭芳大劇院2008年雪災賑災義演

2009年8月22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國粹生香——2009北京京劇票友段位評授季》啟動儀式舉行

2016年6月1日,家中去世

藝術經歷

三十年代,舞台上關老爺戲頗吃香,王金璐央求丁師教授關羽戲,這又引起了丁師盟弟、以關戲享譽梨園的李洪春的注意。王金璐得馬連良先生親授,更有丁、李兩位宗師的合力栽培,藝技步步登高,拾級而上。一九三七年,在《立言報》舉辦的童伶選舉中榮登生行榜首。

王金璐 王金璐

出科後他與宋德珠、李玉茹等合作演出,常演《長坂坡》、《挑滑車》、《林沖夜奔》、《惡虎村》、《華容道》、《漢津口》等劇。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加焦菊隱、翁偶虹等組織的戲曲學校“校友劇團”,在《百戰興唐》一劇中扮演南霽雲、郭子儀兩個角色,演於北京、上海,轟動一時。一九四八年,王金璐隨李洪春組“共和班”,到天津“天華景”演出,他們天天戲碼翻新,創下日夜兩場由初秋到初冬整整三個月持續滿堂的記錄。他在近百天內貼戲七十餘出。這是京劇史上一段罕見的佳話。一九五零年他參加華東京劇實驗劇團,與金素琴、沈金波等合作創演《皇帝與妓 女》,飾抗金英雄吳革一角,三個月連演連滿;《劈山救母》創演沉香一角,賣座比《皇帝與妓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九五八年,他調陝西省京劇團,因腰部受傷,不得不黯然身退,回到北京休養。病中閒居十八年,王金璐在傷痛中仍然未忘練功、默戲,韜晦磨礪。一九七七年,他受聘為北京京劇團《逼上梁山》一劇的藝術顧問,他每作示範,必技驚四座。

一九七八年,六十花甲,王金璐以《挑滑車》拉開幃幕,重又開始了他一個新的鼎盛期。高寵的“起霸”,先是三個高抬過額、不借扔勁、不借衝勁的慢踢腿,支柱腿有如銅澆鐵鑄紋絲不動,而“月亮門”的腿功,舒展緩慢,台下觀眾頓時像炸窩似的轟動起來。戲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在三場“邊”中,隨著〔上小樓〕“氣得俺”開始,轉身、踢腿、嗟步、月亮門、鷂子翻身……沖、率、脆、美,一氣呵成。他鷂子翻身的迅速,快得“大靠”在空中撐得渾圓,如一輪疾轉如飛的風輪;站定亮相,又穩如泰山纖毫不動;一時間台下掌聲震耳欲聾。末場“挑車”全劇推向高潮,他蹦起來的“劈岔”高過桌子,兩腿前後撕成一字,馬跌人驚的效果叫人拍案叫絕;“喘丫、軟岔”的動作,靠旗點地,腰裡彈性十足,年富力壯者尚且難能,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種絕佳的腰腿竟是出自這位六十歲老傷病員身上。接著,《長坂坡·漢津口》、《巴蠟廟》、《戰宛城》、《連環套》、《翠屏山》、《走麥城》、《古城會》……王金璐再鑄輝煌。一九八三年,他與夫人李墨纓又整理修改並演出了《潞安州》,從此使此劇由冷變熱,身價徒增。

王金璐現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授,他的弟子有王元信、郭仲春、楊少春、葉金援、王平、李端、徐小健、張家旺、秦占寶、周龍、趙永偉、董玉傑、常東、張紹成、余漢東、杜鵬等。

電視作品

1990年《武生泰斗》飾林玉昆

代表劇目

王金璐博採眾長,戲路寬廣。擅演劇目有長靠戲《挑滑車》《長坂坡》《潞安州》,短打戲《林沖夜奔》《戰宛城》《駱馬湖》《安天會》《八蜡廟》《洗浮山》《百涼樓》《銅網陣》《惡虎村》等,紅生戲《古城會》《走麥城》《漢津口》等。

藝術特色

王金璐青年時期嗓音高亢洪亮,武功功底堅實,特別是腿功尤為突出,表演重視深刻細膩的內心,務求神似,是公認的文武老生。隨著舞台經驗的不斷積累,既吸收了“麒派”貼近生活的演技以刻畫人物,又從“馬派”表演中攝取營養,使颱風和身段大方飄逸,寓文於武,別具一格。至今九旬開外,依然堅持練功教徒,可謂藝術領域的常青樹!

人物軼事

忘詞的教訓

進戲校學戲一年,他們就登台演出,戲迷們還挺愛看娃娃戲的。頭一回演《虹霓關》(頭二本),學老生的小金璐演秦瓊。攻城時,滾木雷石打下來,秦瓊有白:“哎呀!且住。適才攻城,那廝滾木雷石打下來……”趕到上場,文武場特精神,鑼鼓又響又急直趕人,“哐哐一得哐!”小金璐沒見過這陣勢,分神了。秦叔寶一聲:“哎呀!且住……”忘詞兒了。台下人樂了,小金璐慌了,又是“哎呀!且住……”台簾邊上站的沈三玉老師一聲“滾下來!”小金璐趕忙進了台簾兒。

在寬容的笑聲中,看娃娃戲的觀眾們不知道的是:小金璐才進後台,沈老師抬腿一腳,金璐順勢一躍,被踢了個滾兒。金璐先生絲毫不記恨老師,如今講起這事,他笑著說:“沈老師把隋唐第七條好漢一腳踢了個滾兒。”這經歷,卻使他記住了上台要集中精神,處變不驚。

28年後,1959年,作為陝西省京劇團頂樑柱的王金璐到西北、中原、華北巡演帶機關布景的《七俠五義》。在邢台演沖霄樓,白玉堂登上高梯,口念:“印信在此!”鑼鼓場“吧嗒倉”落在“倉”上時,後台應按下電鈕,白玉堂跳入銅網。可是那天替工的師傅後台按早了,金璐先生從幾米高處生生摔下,又有一根木棍擊來,把嘴打得腫起老高。重傷後的他,卻忍痛到後台勾臉接演歐陽春去了。

養生之道

王金璐老人 王金璐老人

如今80多歲的王老每日仍在練功。談到養生,王老說,時下,淡泊養生成了許多人的口頭禪。然而有的老年人對此卻存在一些誤解,他們以為淡泊就是不要幹事,也不要多想問題,對讀書看報不感興趣,老年集體活動不想參加,逛公園也覺得沒有意思。他們一天的生活不是閒遊就是睡覺,或者打打撲克、搓搓麻將。實際上,他們把淡泊養生變成了淡泊生活。

一個人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動力,生命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看到,有的老年人退休後衰老得更快了,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去最佳化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我以為:淡泊名利、最佳化生活、淡而不閒、忙而得樂,有滋有味地度過幸福的晚年才好。

王老相信民間流行的養生保健諺語,如“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飯後散步,不進藥鋪”、“不抽菸不喝酒,病魔繞著走”、“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他說,這些諺語傳授的經驗道出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不衰,用則不退”的真理,它告訴人們:勤勞動、多運動,是健康長壽之道。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