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麟

高盛麟

高盛麟(1915年-1989年)京劇武生演員。原名高仲麟。祖籍山西榆次縣,北京生人。高盛麟是梨園世家,祖父為清末名醜高四保、父親高慶奎工老生,為高派創始人。岳父劉硯芳為楊小樓之婿,並為楊派武生嫡傳弟子。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初次登台)

1921年,農曆辛酉年:高盛麟首次登台

高盛麟六歲第一次登台,在言菊朋的《汾河灣》中扮薛丁山。

(加入戲社)

1924年,農曆甲子年:高盛麟入富連成社

高盛麟入富連成社,分別受教於王喜秀、茹萊卿、王連平、茹富蘭、劉喜益、丁連生。

(滿科、拜師)

1931年,農曆辛未年:高盛麟滿科

富連成四科學生高盛麟滿科。

1931年,農曆辛未年:高盛麟拜丁永利為師

高盛麟出科後搭高慶奎班演出,同時正式下掛拜師丁永利為徒習楊派武生藝術。

當時丁永利正好搭高慶奎的班,經高慶奎說合,丁永利一口答應。高盛麟磕頭拜師後。高晚上演出,白天學戲,丁對高是一切從頭再來。高的所有武生戲,每出戲都是一點點地摳,一招一式要求十分嚴格,如一出《挑華車》就學了大半年之久,而高學習也十分刻苦,像這樣緊張而又有程式的學習,反覆學練看演,三年多從未間斷。三年多來丁先生把楊派的《挑華車》、《鐵籠山》、《長坂坡》、《艷陽樓》、《金錢豹》、《戰宛城》、《惡虎襯》、《連環套》、《劍鋒山》、《獨木關》等戲都全部傳授於高盛麟,奠定了高日後楊派大武生典範的基礎。

(大婚)

1934年,農曆甲戌年:高盛麟結婚

經萬子和做媒,高盛麟與楊小樓外孫女、劉硯芳之女蕙芬結婚,成為楊外孫婿。

蓋楊小樓無子,只有一獨女嫁於劉硯芳,劉育一女三子,楊小樓對其女及外孫女尤愛,外孫女嫁高盛麟後,為解楊小樓寂寞,高、劉二人長侍楊左右,直至1938年初楊逝世,故高得楊親灸真傳最多,公認為楊派武生典範。

(楊小樓送聖儀式)

1938年2月2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楊小樓在家停靈受吊的“二七”。

是日為伴宿、作夜辭靈之期。喪居門前的過街棚里里外外亮出了漢執事“五半堂”的幡、傘,每半堂亮出2件:紅、藍、白、黑、紫(繡花)的幡、傘各一對,計20件,均插在紅漆葫蘆座的執事架上。金銀寶庫、九品蓮台、執幡使者、福祿壽三星、搖錢樹、聚寶盆、哼哈二將、開路鬼、打道鬼、噴錢獸(獨角獬)、香幡、筒幡、香傘、香亭、松獅、松亭、松八仙、松鶴鹿同春、松和合二仙等冥物沿南北牆一字排開。過街棚正對喪居門口還設了三檔子妙峰山香會的火壺茶會;大鼓鑼架、金漆大號,24個民族傳統式的鼓手整整排了一條胡同。這裡不能不臨時斷絕交通。地面上對此亦無不給予支持。至於前來弔唁人乘坐的汽車、馬車、洋車、腳踏車都存放在了琉璃廠廠甸海王村公園前邊臨時設立的場子裡。

(浮沉上海大舞台)

1939年,農曆己卯年:毛世來班1939年赴滬演出

毛世來班赴上海演出,高盛麟搭班掛二牌,同行有裘盛戎、沙世鑫、貫盛習、江世玉。

1939年6月22日,農曆己卯年五月初六日,6時:言菊朋六次抵滬

應黃金大戲院之邀,言菊朋攜侯玉蘭、言少朋、言慧珠、高盛麟以及琴師高晉卿等三十餘人,乘盛京輪抵申,下榻南洋橋金家老公館(黃金戲院宿舍)。此系言氏第六次赴滬。

1939年12月,農曆己卯年:寶桂社易名春元社

言菊朋的寶桂社易班名為春元社,旦角由言慧珠充任。因父女合作,人稱言家班。成員則高盛麟、王泉奎、馬連昆、朱桂芳、姜妙香、林秋雯、計艷芬、錢寶森、王福山、陳喜興、扎金奎、詹世輔等。廣告稱“本社永遠風雨不停”。

是晚,言氏父女《打魚殺家》。

1939年12月8日,言菊朋《失街亭》。

1939年12月15日,言菊朋《法門寺》。

1939年12月22日,言菊朋《連營寨》。

1943年8月,農曆癸未年:寶華社二次赴滬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於黃金大戲院。本次分兩期,第一期自8月11日起至9月20日,先與李玉茹等同台;第二期與章遏雲再度合作。這兩期其他演員基本相同,有芙蓉草、俞振飛、袁世海、高盛麟、婁振奎、高德松、哈寶山、艾世菊、孫盛武、劉斌昆、李盛泉等。

1943年8月15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五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五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日場

《連營寨》(楊寶森,高盛麟)

夜場

《失空斬》

1943年8月27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打御史、清官冊、調寇準、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8月28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43年8月29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九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日場

《八大錘》(楊寶森,高盛麟,李盛泉,袁世海)

1943年9月8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九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3年9月9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十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天。

1943年9月16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七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七天。

1943年9月17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八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3年10月3日,農曆癸未年九月初五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五十四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十四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日場

《八大錘》(楊寶森,高盛麟)

夜場

《捉放曹》(楊寶森,王泉奎)

(初露頭角)

1945年10月,農曆乙酉年:馬連良1945年赴滬演出

1945年10月末,馬連良先生率團到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

其中一場大反串《艷陽樓》,馬連良的前高登(到趟馬止),葉盛蘭的後高登,張君秋的花逢春,袁世海的秦仁,馬富祿的青面虎。為了保證演出效果,馬連良特別電邀在黃金大戲院的高盛麟白天到中戲來說高登的“馬趟子”,晚上還特意“讓盛麟來替我勾個楊派高登的臉譜!”勾完臉,馬先生對著鏡子高興地說:“嘿!到底是楊派正宗,筆鋒好,勾得挺有相兒的。”當時,有一位新聞記者在一旁看到,給馬、高二人拍了一張照片,後來在《半月戲劇》上發表。當晚這場反串大受上海觀眾歡迎。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1946年年秋至次年夏,程硯秋先應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邀,率秋聲社赴滬演於中國大戲院。演畢,又應王準臣先生之請續演營業戲兩期共六十六天於天蟾大舞台,第一期與譚富英先生合作,加入葉盛蘭、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與李少春、俞振飛、芙蓉草合作,陣容齊整,名角雲集。硯秋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創演的全部本戲如《賺文娟》、《花舫緣》等,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戲《費宮人》、《鎖麟囊》、《女兒心》等一一展示於舞台,甚至連多年未曾露演的別具風格的傳統老戲如《玉堂春》、《罵殿》、《桑園會》、《御碑亭》、《弓硯緣》、《汾河灣》等都演了,可以說是程派藝術的一次總檢閱和總結性質的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6月20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946年6月20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黃桂秋與馬連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維廉等受邀在天蟾舞台合作演出一期,首演,三千觀眾座無虛席。

演出劇目

全本《四進士》,

1946年6月21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二日:1946年6月21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演出劇目

全部《蘇武牧羊》

1946年6月22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1946年6月22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演出劇目

全部《三娘教子》

1946年8月,農曆丙戌年:1946年8月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月中,黃桂秋與王琴生、俞振飛、高盛麟、芙蓉草、梁一鳴、李金鴻等演於黃金戲院,並邀楊寶忠操琴。此次打泡戲是“黃三出”,即《春秋配》、《別宮祭江》、《蘇三起解》。特別是與高盛麟合作首演《廬城俠侶》連演連滿,電台還進行了實況轉播。

(贏得觀眾更認可)

1947年,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聲社

高盛麟搭程硯秋的秋聲社演出。

因程硯秋原習武生,又特別喜高盛麟的玩藝兒,所以特邀高盛麟搭班,每天在程的大軸之前由高演如《挑華車》、《戰冀州》、《黃鶴樓》、《鐵籠山》等武戲,程經常在台側看完高演出,並夸:“好小子!”

1947年5月,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譚富英在滬打擂台演出

周信芳要提攜總掛“特別牌”的高盛麟,決定接下來由當年32歲的高來挑班頭牌唱大軸。當時上海由於有麒老牌、李玉茹掛頭、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當時高在京劇界也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太大。再者當時北京正紅的兩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台是譚富英、王玉蓉在皇后大戲院,一台是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台。高對此信心不足,而周信芳則慧眼獨居,為高拍胸:一切有我!這樣,高在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勵才下頂下這個“雷”。

經過他們一番策劃,以武生聞名的高盛麟出其不意,以文武老生戲打炮:頭天《戰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軍山》,頭天打炮,高盛麟飾花雲,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漢王。當天傾盆大雨而劇場觀眾爆滿,台前台後水泄不通,劇場氣氛熱烈,效果極好。當天李少春也唱《戰太平》,侯玉蘭的二夫人,孫盛武的花安,高維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漢王,陣容頗佳,一時觀眾真有顧此失彼之感。

高頭天滿堂,下兩場《打棍出箱》、《定軍山》又座無虛席,三天過後,高換戲歸行,大演楊派武生戲和蓋派武生戲,戲碼不斷翻新,觀眾處之若騖。又演過了半個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雙出,前演《戰長沙》、《定軍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遙津》等,後就演《一箭仇》、《四傑村》、《洗浮山》、《鐵籠山》、《挑華車》、《四平山》、《長坂坡》等。就這樣,高盛麟和譚富英、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兩月的對台戲,上座始終不衰,天天爆滿,皆大歡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1948年,農曆戊子年:黃金大戲院1948年武生大會串舉行

蓋叫天掛頭牌,在黃金大戲院舉行武生大會串,演員有高盛麟(是與蓋第二次合作)、葉盛章、班世超、趙松樵、高雪樵、李萬春、毛慶來、蘇連漢、李仲林、張翼鵬等,大演武戲,由於演員陣容齊整,配合默契,結果是場場爆滿,效果極好。

很多演出中,蓋叫天都主動為高盛麟配戲,如《拿謝虎》,高的黃天霸,蓋的謝虎;在《溪皇莊》中,高的楮彪,蓋的尹亮;在《蓮花湖》中,高的勝英,蓋的韓秀;特別在《艷陽樓》中,高的高登,蓋的花逢春,其他配角也都是上敘大名鼎鼎的武生名家,如趙松樵的徐士英,葉盛章的秦仁,高雪樵的呼延豹。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被認為是一時之盛,經典之作,演了三場後觀眾強烈要求加演,當時趙松樵先生提出由他來演高登,由高來演青面虎,但蓋老完全拒絕,提出要演還是要由高盛麟演高登,否則不演,結果還是原班人馬加演了三場,劇場求之不得,觀眾熱情更是無以復加,形成了武生大會的高峰。據葉盛長回憶,“這齣《艷陽樓》真算演絕了,高登出場前悶簾兒一個‘啊嘿’,觀眾就鼓起掌來,接著盛麟師兄上場,打開扇子一個亮相,又一個碰頭好兒。下面的幾次上馬、趟馬,也都落了好兒。後面的開打,更把劇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幾位配合得特別嚴實,各人都露了幾手絕活兒,台底下真跟炸了窩一樣。”

1948年4月11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初三日: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八天

楊寶森三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八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三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八大錘》(楊寶森飾王佐,高盛麟飾前陸文龍,俞振飛飾後陸文龍,高雪樵飾岳雲,李盛泉飾乳娘,王泉奎飾兀朮,王元芳飾岳飛)

1948年5月5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廿七日: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二天

楊寶森三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二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三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陽平關》(楊寶森飾黃忠,高盛麟飾趙雲,王泉奎飾曹操,哈寶山飾孔明,劉韻芳飾劉備)

(事業成就起飛點)

1950年,農曆庚寅年:紀玉良、王玉蓉、高盛麟赴武漢聯合演出

紀玉良、王玉蓉、高盛麟掛三大頭牌赴武漢聯合演出。

1950年2月17日,農曆庚寅年正月初一日,晚:中南京劇工作團1950年赴上海演出

中南京劇工作團赴上海演出,演於中國大戲院上演。晚場推出《三打祝家莊》。這齣戲是根據延安平劇院劇本整理排練,高百歲前鍾離老人後孫立,郭玉昆飾石秀,陳鶴峰飾樂和,楊菊萍飾顧大嫂,其餘名演員賀玉欽、張宏奎、董少英、楊玉華等都在劇中飾演角色。當時上海市舉辦春節戲曲競賽,共有榮譽獎和優勝獎兩類獎項,《三打祝家莊》獲京劇榮譽獎。文藝評論界在肯定這齣戲演出水平的同時,更對眾多名演員投入一齣戲,團結合作,嚴肅認真的新型舞台作風,感到難能可貴。上海的京劇同行到後台來看望老朋友,發現這裡名演員和一般演員一齊住在後台,吃公傢伙食,遵守集體作息制度,親切和睦的相處,一派積極向上的氣氛,都稱讚不已。周信芳未參加這次演出並被留在上海參加華東戲曲改革工作。

正是這次上海之行,劇團及賀玉欽邀請了高盛麟赴武漢參加演出,成就了高盛麟的後半生藝術發展生涯。

1951年4月18日,農曆辛卯年三月十三日:梅蘭芳五次赴武漢演出

梅蘭芳第五次到武漢演出。中午梅蘭芳下火車時,爆竹聲和熱烈的掌聲歡騰一片。梅蘭芳接受各單位獻花,向文藝界領導和戲曲界同人一一握手道謝,然後一同步出車站。由大智門車站到友益街口長長的一段街道,擠滿了自動來歡迎的民眾。靠著公安人員指揮維護讓開道路,梅蘭芳才得以緩步走進人民劇院,出席武漢市戲曲改進協會主辦的歡迎大會。在歡迎會上,梅蘭芳傳達了半個月前毛澤東主席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的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他激動地說:“我們非常幸運地生活在這偉大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勝利地完成我們的任務!”

演出期間舉辦了捐獻抗美援朝飛機魯迅號和救濟漢口火災災民兩場義演。演出重新編排的《抗金兵》時,特邀中南京劇工作團的高盛麟配演韓世忠。

梅蘭芳聽說了武漢解放以來京劇演出的盛況,看了中南京劇工作團的演出劇目和陣容,高興地說:“當前我國的京劇,主要力量在北京、上海和武漢,可說是三鼎甲!”

演了將近兩個月,最後幾天感冒發燒仍抱病演出,以答謝武漢觀眾的厚愛。

1951年9月,農曆辛卯年:中南實驗京劇團成立

中南文化部文藝處派人去香港接回馬連良和張君秋,成立中南實驗京劇團,附屬於中南京劇工作團,由高盛麟任團長,在廣州太平大戲院和武漢人民劇院演出。

1952年,農曆壬辰年:武漢市京劇團成立

中南軍政委員會撤銷,中南京劇工作團歸屬武漢市文化局領導,改名武漢市京劇團。中南京劇院同時改名武漢京劇院,從民眾樂園劃出來,專供武漢市京劇團演出和排練。

武漢市京劇團首任團長高百歲,副團長為陳鶴峰、高盛麟、郭玉昆、於宗昆、李福德(專職幹部)。當時名家雲集:老生有:高百歲、陳鶴峰、董少英、關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賀玉欽、倪海天;小生有:高維廉、楊玉華;旦角有:楊菊萍、李薔華、陳瑤華、王婉華;淨角有:葉盛茂、張宏奎、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李正福、張嘯莊.此外還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員,完全可用“行當齊全、文武兼備、名家雲集、流派紛呈”來形容,堪稱國內的一流劇團。梅蘭芳曾不無讚嘆的說:武漢和北京上海是京劇的三大碼頭。

(逐步享譽國內)

1953年,農曆癸巳年:武漢市京劇團組隊赴朝鮮前線

夏天,武漢市京劇團組織分隊赴朝鮮前線,演員有高盛麟、、陳鶴峰、王玉蓉、於宗琨等,在坑道內為志願軍指戰員演出,受到了“志司”總部的通報嘉獎。這年冬天組團參加全國人民慰問團去朝鮮慰問志願軍。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5000餘人離京赴朝,總團團長為賀龍,老舍為14人總團副團長,劉芝明任文藝工作團總團長,馬彥祥任文藝工作團副總團長。參加慰問團的北京市的藝術家有:梅蘭芳、洪深、陳沂、史東山、程硯秋(第一總分團副團長)、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新鳳霞、陳書舫、喻宜萱、王昆、張君秋、良小樓、白鳳鳴、關學曾、尹福來、顧榮甫、魏喜奎、王世臣、李憶蘭、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藝術家有:周信芳(任副總團長)、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漢高盛麟、陳鶴峰、王玉蓉、於宗琨、陳伯華;以及袁金凱、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聯和北京市文藝處幹部江山、考誠分別擔任慰問團評劇團的協理員、輔導員赴朝協助工作與體驗生活。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群英會·借東風》,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各藝術表演團體在朝經過兩個多月的慰問演出後,先行陸續回國。

1954年,農曆甲午年:京劇上海武生大會舉行並評出“四大武生”

京劇上海武生大會舉行,並有媒體評出“四大武生”:高盛麟、李少春、厲慧良、王金璐。

1955年,農曆乙未年:高盛麟加入中國共產黨

高盛麟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3月,農曆丙申年:中央代表團赴藏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並演出

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3月赴藏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團員有高盛麟、王世臣等。

1957年,農曆丁酉年:中國藝術團1957年赴高棉演出

由武漢京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組成中國文化藝術團赴高棉等國訪問,團長丁西林。該團以京劇演出為主,以高盛麟、郭玉昆為主,高帶去了《雁盪山》、《三岔口》,郭帶去了《水簾洞》、《鬧天宮》,順利完成了與柬建交前的傳播友誼的友好訪問任務。

1958年3月,農曆戊戌年:武漢市京劇團1958年赴華東演出

武漢市京劇團高百歲、高盛麟率團赴蕪湖、南京、上海、南昌演出3個多月。

1958年8月,農曆戊戌年:武漢市京劇團為中共八屆六中全會演出

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在漢召開期間,武漢市京劇團接到為大會演出的通知。

劇團把任務交給高盛麟,高盛麟演出經過加工整理的劇目《走麥城》。時值酷暑季節,溫度常在四十度左右,就是坐著不動,也止不住淌汗。高盛麟演關羽,穿得又多,有水衣、胖襖、袴衣、大靠,外面還要罩一件綠蟒,人還未出場,汗水已經流得睜不開眼睛了。但想到這是為黨中央的會議,為毛主席、劉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以及全體中央委員演出,心裡感到特別自豪和興奮,也就忘了高溫和炎熱。這天高盛麟竭盡全力,順順噹噹地完成了這場演出,在劇中多次受到中央首長及全會人員的熱烈鼓掌歡迎和高度讚賞。等到卸裝時,高盛麟穿的服裝全都濕透了,胖襖一擰,汗水嘩嘩往下流,可是他心裡卻一點累的感覺都沒有。

(成就大家風範)

1960年6月1日,農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全國文教群英會舉行

全國文教群英會於6月1日至6月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主持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有5806人,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單位稱號3092個,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686人。

戲曲方面,湖北武漢戲曲界有陳伯華與高盛麟參加,其間,高與梅蘭芳交談甚歡,梅一再約高第二年到京合作演出過去與楊小樓曾合作演出過的戲(《霸王別姬》、《長坂坡》等),高表示一定要向梅先生學習,可惜會後不久梅先生突然逝世,未能實現。

1961年10月,農曆辛丑年:武漢市京劇團參加第十屆廣交會

應廣州秋季交易會邀請,高百歲、高盛麟率武漢市京劇團赴廣州演出。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台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台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合合演《四郎探母》,關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後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餘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氛圍,北京藝術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進行了藝術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後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並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李少春、張雲溪、厲慧良、王金璐等先後或多次到場,台上觀摩,台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連環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飾梁九公。演於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台下觀眾應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後,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雲後關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後,總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後,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並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後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1962年3月1日,農曆壬寅年正月廿五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組抵京,

高盛麟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抵京,文化部及北京市文藝界領導,北京京劇團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和北京文藝界同行以及在京的富連成許多師兄弟二百多人齊到車站迎接。

1962年3月5日,農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高盛麟在北京工人俱樂部首演。頭三場打泡戲為《挑華車》、《一箭仇》、《走麥城》,顯示其集楊派、蓋、麒於一身獨特藝術風格。半個多月後又在北京展覽劇場演出。

演出劇目

《連升店》(郭元祥,徐韻昌)

《三擊掌》(李世濟,馬盛龍)

《牛皋下書》(張洪祥,陳鴻均)

《挑華車》(高盛麟)

首演當天,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徐光霄、徐平羽,北京文化局長張夢庚,中國戲校長蕭長華以及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俞振飛、言慧珠、李多奎以及崔嵬、阿甲等50多位著名藝術家、評論家到場觀看並在演出圓滿結束後上台熱烈祝賀演出成功。之後,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首長先後或分別多次觀看了高的演出。

1962年3月28日,農曆壬寅年二月廿三日,上午:高盛麟收楊少春為徒

高盛麟收楊少春為徒拜師會在北京工人俱樂部大廳舉行。文化部、中國劇協、文化局及北京戲曲界知名人士、各劇團的領導及代表三百多人前來祝賀,會上在行罷鞠躬禮後,師徒雙方、有關領導及來賓如荀慧生、馬連良等,都發表了熱情講話。

拜師會前的專場考察中,楊少春演出了《挑華車》。

1962年4月,農曆壬寅年:高盛麟收李可為徒

在得知高盛麟收楊少春、茹元俊為徒之後,中國京劇院三團青年武生演員李可在三團的推薦下拜高盛麟為師。

1962年4月,農曆壬寅年:高盛麟收俞大陸為徒

在得知高盛麟收楊少春、茹元俊為徒之後,中國京劇院四團青年武生演員俞大陸在四團的推薦下拜高盛麟為師。

1962年4月4日,農曆壬寅年二月三十日:高盛麟收茹元俊為徒

茹富蘭親自將高盛麟接到家中,同時還請了十幾位京劇名家和富連成的師兄弟聚在一起,由茹元俊按過去京劇界老的傳統儀式,正式給高盛麟磕頭拜師。

早在高盛麟收楊少春為徒訊息傳開後的1962年4月2日晚,茹富蘭曾親自來到後台對高盛麟說:“師弟,我兒子元俊拜你為師,你一定要收下啊!”高盛麟表示:“您是我的老師,這可不行呀!”茹先生說:“盛麟啊,你就別客氣了,我們是誠心誠意的,衝著我的面子,這個徒弟你非收不可!”

1962年5月,農曆壬寅年:武漢市京劇團1962年赴華東演出

5月至7月,武漢市京劇團陳鶴峰、高盛麟率團赴南京、上海公演。

少年時代

高盛麟年幼受家庭薰陶,6歲練功學藝,9歲入北京富連成科班,為盛字科學生,師事王連平,工武生,與李盛斌、楊盛春等同為該科武生尖子。

18歲出科後又從楊小樓、丁永利深造。

由於他習藝刻苦,善於領會,技藝迅速進步,與孫毓堃齊名,同被譽為楊派武生後起之秀。

博採眾長

1939年,隨言菊朋、侯玉蘭赴滬演出。

1944年,與蓋叫天、葉盛章、班世超合作演出,轟動申江。

1947年與程硯秋合演於天蟾舞台。此時,技藝已趨成熟,不但具有楊派武生風範,還因受蓋叫天、周信芳及其父高慶奎藝術影響,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後與袁世海雙掛頭牌演出《紅逼宮》、《連環套》、《戰宛城》等劇,場場爆滿。

1949年後,在北京與蓋叫天、厲慧良等演出武戲專場,以高超的技藝使觀眾折服。

擔當重任

20世紀50年代參加武漢京劇團,後任武漢市京劇團副團長,為該團主要挑梁演員,不僅常演出一些傳統楊派武生及文武老生、紅生戲,還編演了《鄭成功》、《戚繼光》、《反徐州》等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豹子灣戰鬥》等。他不但演技精湛,且戲德高尚,常為其他演員配戲。

1962年赴京與裘盛戎合演《連環套》,轟動京城。

1972年調入中國戲曲學院從事教學工作。

藝術特點

他功底深厚紮實,靠功尤精,功架穩健大方,表演嚴謹灑脫,颱風極佳,且有一條耐唱的好嗓子,被譽為當代楊派武生典型。不僅擅長靠戲,短打、箭衣、紅生甚至武淨和老生戲亦精。

高盛麟長靠優於短打,扮相有大將風度。他幼功精湛,舉手頭足、一招一式準確磁實。盛麟嗓音高寬洪亮,唱念雄勁激昂,在武生中頗為難得。中年後對紅淨戲頗有心得,藝宗王鴻壽。

代表劇目

其代表作有《挑滑車》、《長坂坡》、《英雄義》、《艷陽樓》、《狀元印》、《鐵籠山》、《戰宛城》、《惡虎村》、《連環套》、《潞安州》、《駱馬湖》、《古城會》、《漢津口》、《華容道》、《走麥城》等。後期排演新編歷史劇《鄭成功》、《戚繼光》、《反徐州》等。

主要傳人

從事戲曲教學工作數年來,培養了不少武生演員,如劉子蔚等。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