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少朋

言少朋

言少朋(1915-1984),原名義方,蒙古族人,祖籍北京。京劇演員。京劇言派藝術創始人言菊朋的長子,為言派第二代傳人。妻張少樓、子言興朋均為言派老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言少朋 言少朋

他自幼受家庭薰陶,邊讀書邊隨父學藝,並得韓珠子指導。1935年正式登台。1939年拜馬連良為師,在繼承言派藝術的同時,又學習馬派藝術,具有較深藝術造詣。1949年後,曾組織新華旅行劇團,1955年由北京調入青島市京劇團,任演員、副團長、團長。曾在周恩來總理關懷和親自安排下,言少朋晉京演出了言派名劇《臥龍弔孝》,使言派藝術得到復甦重振。1955年—1958年,先後主演京劇《屈原》《煉印》《春秋筆》《四進士》《野豬林》等傳統劇目,赴大連、煙臺、天津、石家莊、太原、西安、徐州等20多個城市巡迴演出。《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喜看言派有後》的評論文章。1959年10月又在濟南為毛澤東主席演出了言派戲專場。同年又在上海和蘇州向劉少奇、鄧小平、陳毅、賀龍等中央領導作了言派戲專場匯報演出。1958年曾排演現代劇《白毛女》。60年代初,與青島市京劇團全體演職員通力合作,先後挖掘整理出《吞吳恨》《上天台》等20齣言派劇目。1962年9月言少朋調離青島到上海戲曲學校任教,並任該校藝委會主任。 1964年參加全國現代戲觀摩會演,主演《櫃檯》。1976年拍攝《臥龍弔孝》、《讓徐州》等京劇藝術影片。1984年12月在上海病逝。

藝術特點

言少朋在言派京劇藝術的基礎上,吸收馬派藝術之長,大膽創新,使言派藝術有了新的發展。言少朋的演唱韻味醇厚,表演飄逸灑脫,富有書卷氣。

擅演劇目

《臥龍弔孝》、《讓徐州》、《連營寨》、《上天台》、《賀後罵殿》、《除三害》、《戰北原》、《罵王朗》、《桑園寄子》、《借東風》、《甘露寺》、《青風亭》、《一捧雪》、《瓊林宴》、《春秋筆》、《十老安劉》等。

所獲獎項

1956年在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中,言少朋榮獲表演一等獎。

榮譽稱號

1957年—1960年,先後榮獲“青島市先進工作者”、“青島市教育、文化、衛生界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社會兼職

曾當選政協山東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政協青島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第二屆委員會常委。

言家三代故事

從言菊朋下海說起

言少朋是言菊朋的長子,言菊朋與余叔岩、高慶奎、馬連良為同時代人,世稱"四大鬚生"在此四人中,言菊朋既非梨園世家,也不科班出身,他是蒙族王室後裔,民初在蒙藏院當了一名上京官司,性喜皮簧,尤醉心於譚鑫培的藝術,他最早藝於名票紅豆館(即溥侗,又名侗厚齋,與宣統溥儀為從兄弟行。)並在紅豆所主持的"言樂會"中經常彩排。紅豆對京劇造詣頗深,那是因為他當年身為皇親國戚,有不少內廷供奉教他的戲,得過譚鑫培、黃潤甫、陳德霖、王愣仙、錢金福等名家傳授,劇藝確是不凡,而且戲路很寬,生、旦、淨、醜行行皆通,被譽"文武昆亂不擋"。然而物極必反,由於他兼學多樣,反而對譚派戲能而不精了。言菊朋學了一陣子,於是他又請教另一位研究譚派的專家,號稱"琴聖"的名票陳彥衡去了。

言菊朋與陳彥衡相處甚久,不僅對譚派藝術刻苦鑽研,尤注意音律和四聲調值,在譚的唱腔等方面得陳指點,藝益孟晉。當時他在北京走票,偶歌一曲,隔室相聆幾能亂真。閩侯李蘇堂(釋戡)曾賦詩曰:"餘味獨菊朋,十年隅坐得師承,葉官粉墨驚時輩,垂老悲呻類病僧"認為學譚者能得其神髓者,莫過於言三。言菊朋第一次粉墨登場,是民初與陳墨香在北京"聚壽堂"堂會上串演《御碑亭》,獲得好評,繼之又與章小山(王瑤卿親授的一位名票)在"同和堂"串演《寶蓮燈》,從此以學譚著稱,其名大噪。

言少朋墓 言少朋墓

一九二零年七月,直皖戰爭爆發,奉系軍閥張作霖,助直倒皖成功,平步青雲除以"鎮威上將軍",銜任東北三省巡閱使外,又兼蒙疆經略使,駐節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兼任都統,成為不可一世的"關外王"。是年張氏在奉天(今瀋陽)稱觴,舉辦盛大堂會,邀請京中所有京角參加,因慕言名以一睹為快。但票友與一般職業演員不同,乃許以演唱大軸,並以上賓禮待之。奉方派專人來京邀請,暗中贈以現洋三千,並說:"言三爺不演,坐客勢必不歡。"按當時慣例票友演戲不取報酬,言對此進退維谷,猶豫不決,衡量之下,自知不能得罪於張,不如順水推舟,尤以在眾多名角中能演唱大軸,不公為票友揚眉葉氣,也從此可以身價倍增,於是他毅然從命,從此奠定了他下海的動機。

初次來滬掛牌演出

大約是在一九二二年前後,梅蘭芳應邀來滬,出演於法界老共舞台(在鄭家木橋),同來的老生仍舊是王鳳卿,但是他把這位準備下海的言菊朋也帶來了。共舞台的主人聽說他學譚有神似之處,認為必受上海觀眾的歡迎,不惜以三千元的巨額包銀,約來陳彥衡為言操琴,俾收牡丹綠葉之效。當時言、陳二位在名義上都是票友,共舞台答應在戲院門口為他們掛牌,和梅蘭芳、王鳳卿同樣待遇,琴師用紅紙金字貼出海報。之前在上海出現過一位為譚鑫培操琴的孫佐臣(時在一九一三年),所不同者,陳、言二人則在名字下面加一君"字",以示並非職業化之意,這也可謂是京劇史上別開生面的創舉了。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