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

杜近芳

杜近芳(1932年-)女,生於北京,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旦行,師承梅蘭芳,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從1951年起成為國家演員,在中國文化部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實驗京劇團工作,與李少春、葉盛蘭等固定合作,曾隨團到多國演出;與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編歷史(古裝)京劇《野豬林》(飾演林沖妻子張氏)在1962年由崔嵬、陳懷皚合作拍成彩色京劇電影。其代表作品有《柳蔭記》、《白蛇傳》、《謝瑤環》、《桃花扇》等。

基本信息

藝術經歷

杜近芳杜近芳
杜近芳幼年隨京劇名家律佩芳學習青衣,10歲起即登台演唱,曾受陳世鼎、劉玉芳等藝人指教。1945年拜“通天教主”王瑤卿為師,受到王瑤卿悉心教導,並向王瑤卿子侄、梅蘭芳的琴師王少卿學習《宇宙鋒》

、《鳳還巢》、《霸王別姬》、《奇雙會》、《金山寺》、《貴妃醉酒》等梅派戲。1947年搭譚富英及楊寶森的班掛二牌,上演劇目有《紅鬃烈馬》、《桑園會》、《二進宮》、《三娘教子》、《伍子胥》等王派戲,《貴妃醉酒》、《鳳還巢》等梅派戲。1949年起自己組班在北京、濟南等地演出,上演劇目有《起解·玉堂春》、《紅鬃烈馬》、《孔雀東南飛》、《鳳還巢》、《霸王別姬》、《貂蟬》、《奇雙會》等。1949年9月受李少春先生、袁世海先生邀請,在上海天蟾舞台與姜妙香先生合演《玉堂春》、《孔雀東南飛》、《奇雙會》、《鳳還巢》等,與李少春先生合演《長板坡》、《法門寺》、《甘露寺》、《野豬林》等,與袁世海先生合演《霸王別姬》等劇目。1949年底經王瑤卿推薦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受到梅蘭芳悉心指教。也曾問藝於徐蘭沅、周昌泰、姜妙香等與梅蘭芳合作過的前輩或琴師。1951年加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中國京劇院前身),長期與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等藝術家同台合作演出。

拜師照拜師照

早期為其操琴的琴師是周國興,1979年10月以後的琴師是李門、李超,合作鼓師是賡金群。

杜近芳憑著先天的聰穎和對京劇藝術的執著追求,創造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舞台藝術形象。50、60年代她主演的《柳蔭記》、《白蛇傳》、《玉簪記》、《桃花扇》、《白毛女》、《西廂記》、《佘賽花》、《謝瑤環》、《柯山紅日》等新編或改編戲充分展示出她深厚的傳統戲功底和創作演出新編戲的能力。杜近芳與李少春、袁世海合演的古裝戲《野豬林》(1962年)和主演的現代戲《紅色娘子軍》(1972)都被拍攝成了彩色京劇影片。1976年以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又先後將其《斷橋》、《廉錦楓·刺蚌》、《謝瑤環·花園》等攝製成了戲曲片。

藝術特點

白蛇傳劇照白蛇傳劇照
其藝術風格兼融梅(蘭芳)、王(瑤卿)而有自己的創造,既有婀娜嬌艷之美,又具剛勁堅實之力。杜近芳的扮相俊美,颱風華貴耀人;她的嗓音寬厚、嘹亮,音色優美,唱腔舒展大方;她的演唱音色甜美、圓潤清醇、吐字清晰、以聲傳情,她善於控制氣息、音量和節奏並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技巧。這使她的唱腔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舞台形象秀麗典雅,善於刻畫各種不同的人物,無論是古代人物乃至神話人物的祝英台(《柳蔭記》)、白素貞(《白蛇傳》)、謝瑤環(《謝瑤環》)、李香君(《桃花扇》),還是現代人物喜兒(《白毛女》)、小白鴿(《林海雪原》)、黃英(《柯山紅日》)、吳清華(《紅色娘子軍》),都能在舞台上表現得栩栩如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在《白蛇傳》中扮演白素貞雖是蛇仙卻具有熱烈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杜近芳把亦人亦仙的雙重人物身份熔鑄一體,使白素貞的形象產生了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她在《桃花扇》中塑造的青樓女子李香君的形象深刻地展示出人物的溫柔聰慧而有富於反抗的性格特徵。50年代她與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等合作演出的現代戲《白毛女》也獲得成功。例如在楊白勞為喜兒扎紅頭繩的一段表演中,她把走花梆子的傳統程式化為輕快地舞弄辮子,左顧右盼,表現出喜兒內心的喜悅和父女之間的深厚感情。在《野豬林》中她飾林娘子,與李少春的表演相得益彰,《野豬林》更被稱為是“傳世經典”。

藝術交流

杜近芳杜近芳
杜近芳曾多次出國演出參與對外藝術交流。1955年隨中國藝術團訪問了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瑞典、挪威等歐洲八國;1956年又赴智利、烏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演出;1957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以《拾玉鐲》、《嫦娥奔月》兩劇和清唱《金水橋》獲得兩枚金質獎章和一枚銀質獎章;1960年到加拿大和中美洲三國演出;1964年再訪法國和比利時等。作為歷次出國演出藝術團的主演,杜近芳為向世界各國人民傳播與弘揚京劇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杜近芳還在1985年到香港演出了《白蛇傳》,1990年又到香港參加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的演出活動,當時有許多台灣和國外的戲迷也趕到香港觀看。1993年5月以袁世海、杜近芳為藝術顧問的中國京劇院赴台演出團一行97人首次赴台灣演出,杜近芳演出了《白蛇傳》、《穆桂英掛帥》、《龍鳳呈祥》、《鳳還巢》等劇目,促進了港澳台和內地的京劇藝術交流。

因首創京劇旦角的科學女性發聲方法,並將人物心境與京劇傳統的象徵性動作有機結合,為京劇的程式動作賦予新的生命,2004年獲第三屆(造型)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

個人作品

《呂布與貂蟬》《柳蔭記》《白蛇傳》《玉堂春》《西廂記》《謝瑤環》《桃花扇》《野豬林》《蝴蝶杯》《玉簪記》《佘賽花》《桃花村》《周仁獻嫂》《鳳還巢》《悅來店·能仁寺》《滿江紅》《牛郎織女》《奇雙會》《白毛女》《貴妃醉酒》《龍鳳呈祥》《宇宙鋒》《穆桂英掛帥 捧印》《法門寺》《廉錦楓》《孽海記·思凡》《紅色娘子軍》等。

親傳弟子

丁曉君--北京政治部戰友京劇團,第六屆青京賽金獎青衣組榜首,第五屆研究生班研究生。關門弟子

竇曉璇--北京京劇院,2008年第六屆全國青京賽銀獎,2012年第七屆全國青京賽金獎

黃孝慈--江蘇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陳淑芳--中國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李 潔--江蘇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李經文--天津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獲獎情況

1957年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獎二枚、銀獎一枚;

1992年獲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

2004年獲第三屆(造型)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

劇目年表

杜近芳演出照片杜近芳演出照片
1951年 5月《呂布與貂蟬》編劇朱慕家,導演鄭亦秋。主演葉盛蘭、杜近芳

1952年 8月《牛郎織女》編劇范鈞宏,導演鄭亦秋。主演葉盛蘭、杜近芳等。

1953年 3月《周仁獻嫂》此劇原系翁偶虹據梆子劇《鴛鴦淚》改編,葉盛蘭、呂瑞明、鄭亦秋整理加工後改名,導演鄭亦秋。主演葉盛蘭、杜近芳、王玉讓等。

1953年 6月《柳蔭記》,劇本改編、執行導演馬彥祥(導演團其他成員由葉盛蘭、阿甲、劉木鐸、黃可保、黃蜚秋、朱慕家,葉盛長、鄭亦秋),藝術顧問王瑤卿,音樂指導楊大鈞,美術設計張末元,主演杜近芳、葉盛蘭、葉盛長、田文玉等。

1955年 5月《白蛇傳》編劇田漢,導演鄭亦秋、呂君樵,美術設計幸熙、趙金聲,音樂設計傅雪漪、賡金群、劉吉典,主演杜近芳、葉盛蘭等。

1955年 7月《蝴蝶杯》編劇范鈞宏、呂瑞明,導演鄭亦秋,舞美設計江里,音樂設計遲景榮、鍾世璋、郭根森,主演杜近芳、葉盛蘭等。

1956年《玉簪記》劇本改編范鈞宏,導演鄭亦秋,音樂設計傅雪漪、霍文元,美術設計張末元,布景設計楊姿彥、白萬良,服裝設計王清輝,燈光設計許貽休,主演杜近芳、葉盛蘭等

1958年 2月《白毛女》 編劇馬少波、范鈞宏,導演鄭亦秋、阿甲,音樂設計劉吉典,美術設計趙金聲、安振山,主演杜近芳、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雪艷琴、駱洪年、孫盛武等。

1958年4月《桃花村》 編劇翁偶虹,導演鄭亦秋,主演杜近芳、袁世海、葉盛蘭、孫盛武。

《林海雪原》編劇范鈞宏,導演鄭亦秋,音樂設計劉吉典、張復,舞台設計趙金聲,服裝設計安振山,主演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等。

《桃花扇》 編劇歐陽予倩,導演鄭亦秋,音樂設計劉吉典、遲景榮,美術設計趙金聲、安振山,主演杜近芳、葉盛蘭、李世霖、侯玉蘭等。

1959年 2月《西廂記》 編劇田漢,導演鄭亦秋,音樂設計王震亞、劉吉典,美術設計趙金聲、安振山,主演張君秋、葉盛蘭、杜近芳、李金泉。

1959年 12月《佘賽花》 編劇景孤血、祁野耘,導演鄭亦秋,主演杜近芳、葉盛蘭等。

1960年《柯山紅日》 編劇范鈞宏,音樂設計劉吉典,導演鄭亦秋、阿甲,美術設計趙金聲、安振山,主演李少春、杜近芳、葉盛蘭、侯玉蘭、袁世海、孫盛武等。

1961年1月《滿江紅》 編劇范鈞宏、呂瑞明,導演鄭亦秋 音樂設計劉吉典、關雅農 舞美設計趙金聲、安振山,主演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

1962年 2月《謝瑤環》 編劇田漢,導演鄭亦秋,美術設計趙金聲、安振山,音樂設計一團音樂組,主演杜近芳等。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又獲劇本、演員、演出三個一等獎。

1963年8月《梁紅玉》編劇陳艷玲、何異旭,導演鄭亦秋,主演杜近芳、馮志孝等。

1964年2月《紅燈記》翁偶虹(執筆)、阿甲編劇,阿甲、鄭亦秋導演,音樂和唱腔設計李金泉、劉吉典、李少春。主演李少春、杜近芳、高玉倩、袁世海等。1965年《山村花正紅》(根據劉佳同名話劇改編) 編劇范鈞宏、呂瑞明,導演鄭亦秋,主演杜近芳,後因文革序幕已開,半途而廢。同年12月《烘房飄香》 導演鄭亦秋,主演杜近芳、駱洪年。

重要活動

杜近芳演出照片杜近芳演出照片
* 1949年10月27日,農曆己丑年九月初六日:起社劇團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第一天 »

* 1950年4月3日,農曆庚寅年二月十七日,下午:馬彥祥與羅鉅壎結婚 »

* 1953年6月,農曆癸巳年:中國京劇院一團首演《柳蔭記》 »

* 1954年6月25日,農曆甲午年五月廿五日:王瑤卿追悼會舉行 »

* 1954年9月30日,農曆甲午年九月初四日:中央機關國慶五周年晚會演出 »

* 1955年6月,農曆乙未年:中國藝術團參加巴黎第二屆國際戲劇節 »

* 1956年7月29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廿二日:中國藝術代表團1956年出訪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西啟程 »

* 1957年7月,農曆丁酉年:中國代表團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 »

* 1958年3月,農曆戊戌年:中國京劇院首演《白毛女》 »

* 1958年8月20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初六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

* 1958年9月4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廿一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

* 1958年9月5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廿二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

* 1960年4月,農曆庚子年:中國藝術團1960年赴中美洲三國和加拿大演出 »

* 1961年8月10日,農曆辛丑年六月廿九日:梅蘭芳公祭舉行 »

* 1962年8月8日,農曆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第一場 »

* 1962年8月9日,農曆壬寅年七月初十日: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第二場 »

* 1962年8月25日,農曆壬寅年七月廿六日:梅派演員座談會舉行 »

* 1975年4月,農曆乙卯年:“中央文革”成立錄音錄像組錄製傳統戲 »

* 1979年4月25日,農曆己未年三月廿九日,下午:田漢追悼會舉行 »

* 1981年8月24日,農曆辛酉年七月廿五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一場 »

* 1984年10月26日,農曆甲子年十月初三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一場 »

* 1985年11月15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初四日:南北京劇表演藝術家交流演出舉辦 »

* 1986年7月8日,農曆丙寅年六月初二日:北京人民劇場1986年7月8日演出 »

* 1986年7月10日,農曆丙寅年六月初四日:紹劇小百花劇團首次進京演出第一場座談會 »

* 1986年7月11日,農曆丙寅年六月初五日:紹劇小百花劇團首次進京演出第二場座談會 »

* 1987年4月11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十四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一場 »

* 1987年4月14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十七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四場 »

* 1987年4月17日,農曆丁卯年三月二十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七場 »

* 1987年4月20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廿三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十場 »

* 1988年5月6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一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一天 »

* 1988年5月10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五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五天 »

* 1988年5月12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七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七天 »

*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

* 1991年9月30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廿三日: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

* 1992年11月,農曆壬申年: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

* 1993年5月7日,農曆癸酉年閏三月十六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 »

* 1993年5月14日,農曆癸酉年閏三月廿三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三場 »

* 1993年5月19日,農曆癸酉年閏三月廿八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六場 »

* 1993年5月21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初一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八場 »

* 1993年5月27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初七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三場 »

* 1993年5月29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初九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五場 »

* 1993年11月18日,農曆癸酉年十月初五日:“東方雅韻——93年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匯演”舉行 »

* 1996年1月21日,農曆乙亥年十二月初二日,下午:劉丹麗拜杜近芳為師 »

* 1998年10月3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十三日,晚:1998年金秋京劇電視演唱會舉行 »

* 2001年1月1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下午:中國京劇院舉行“新世紀演唱會” »

* 2001年8月8日,農曆辛巳年六月十九日:梅蘭芳逝世40周年近百弟子、傳人、戲迷墓前憑弔 »

* 2002年4月20日,農曆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 »

* 2002年9月1日,農曆壬午年七月廿四日:李國靜拜杜近芳為師 »

* 2002年10月,農曆壬午年:中國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成立 »

* 2004年2月12日,農曆甲申年正月廿二日:杜近芳收鄧敏、李長春收魏積軍、尹培璽收黃炳強為徒 »

* 2004年12月10日,農曆甲申年十月廿九日:第三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頒獎 »

* 2005年11月6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五日,10時:譚鑫培陵墓修復工程揭幕和祭掃儀式舉行 »

* 2006年1月28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廿九日:2006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

* 2006年3月1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初二日:戲曲界舉行王選追思會 »

* 2006年4月2日,農曆丙戌年三月初五日,上午:杜近芳收李潔為徒 »

* 2006年6月18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杜近芳收丁曉君為徒 »

* 2006年7月26日,農曆丙戌年七月初二日:中國京劇院紀念五烈士罹難50周年 »

* 2006年9月17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

* 2007年1月18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中國京劇音配像經典唱段》CD和《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禮品輯DVD出版發行座談會舉行 »

* 2007年1月31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全國政協京昆室2007迎新春戲曲晚會第一場 »

* 2007年11月7日,農曆丁亥年九月廿八日,10時:閻世善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

* 2007年11月27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十八日:杜近芳收竇曉璇、張德華收韓元江、孫毓敏收陳靜、李長春收李小培為徒。

京劇旦角演員百科(一)

安雯
畢谷雲
畢楊
寶幼亭
白玉薇
鮑綺瑜
碧雲霞
遲小秋
曹玉慶
曹建紅
陳宇[京劇武旦]
常秋月
崇元碧
崔榮英
崔壽兒
儲蘭蘭
查思娜
彩福祿
程硯秋
程聯群
程玉菁
蔡英蓮
陳世鼎[京劇旦角]
陳陽[京劇旦角]
遲喜珠
陳正薇
陳嘯雲
陳彤仙
陳五兒
陳麗芳
陳德霖
陳淑芳
陳桂壽
陳永玲
陳開群
陳文啟
陳嬡
陳盛蓀
曹毅琳
杜近芳
翟墨[京劇旦角]
刁麗
段來喜
丁至雲
段麗君[京劇演員]
杜富興
戴韻芳
竇曉璇
董圓圓
董翠娜
鄧敏
丁曉君[京劇演員]
董雪平
戴綺霞
李喜鴻
劉筱衡
劉山麗
劉杉杉
方松齡
馮蘊
傅世蘭
傅世雲
方連元
馮子和
方小亞
鳳凰旦
粉菊花
粉牡丹
福芝芳
范韻芳
范富喜
馮金芙
范春桂
果湘林
耿巧雲
耿世華
貫榴生
貫紫林
郭敬悉
高玉倩
顧正秋
郭睿玥
郭雪香
高喜玉
郭明月
龔雲甫
郭偉[京劇青衣]
郭際湘
郭瑤瑤
龔蘇萍
關麗卿
郭小莊
高韻芬
葛香汝
高紅梅[京劇旦角]
胡文閣
侯宇
侯丹梅
侯玉蘭
扈金娜
胡喜祿
胡璇
胡碧蘭
胡金萍
胡菊琴
胡素仙
胡芝風
黃孝慈
黃桂秋
韓寶芬
韓慧梅
韓冬柏
黃樺
郝蘭田
韓鳳英
何喜春
劉琪
何佩森
何蕾
郝瑩
江新蓉
姜亦珊
冀韻蘭
姜雙喜
江汁
計斌慧
賈華
賈麗雲
賈世珍
賈桂喜
金友琴
金月梅
金嘯虹
金喜棠
金素雯
金佩芳
金素秋
金碧艷
金少梅
孔元福
康靜
李佩紅
呂慧敏
李海燕[京劇旦角]
李多奎
李維康
李玉祥[京劇旦角]
劉秀榮[京劇旦角]
李莉[京劇旦角]
李琳[京劇旦角]
李慧娟[京劇旦角]
劉丹丹[京劇旦角]
劉薇[京劇旦角]
李金泉
劉美娟[京劇旦角]
李宏[京劇旦角]
李世芳
劉玉琴[京劇旦角]
李國靜
李紹華[京劇旦角]
劉錚[京劇旦角]
李曉玉[京劇旦角]
李硯萍
陸義萍
呂洋
李玉壽
李連貞
李凌楓
劉桂娟
李喜泉
李金鴻
路三寶
李經文
李玉芙
李薔華
梁小鸞
李硯秀
羅巧福
李新蘭
劉寧[京劇旦角]
李佩卿
李淑媛
梁秀娟
劉佳[京劇旦角]
李香勻
呂琳[京劇旦角]
李鳴岩
李富齋
李紅梅[京劇旦角]
李玉茹
劉淑雲
林桂蘭
李妙春
李靜文
劉雙壽
李丹林
李玉芝
李蓉芳
羅蕙蘭
雷元碩
劉慧琴
厲慧敏
李文敏[京劇旦角]
律喜雲
李慧芳
劉長瑜
陸素娟
李世濟
雷金福
李盛泉
陸鳳琴
李麗芳
劉昭容
李炳淑
李占華
盧小玉
李多芬
李艷儂
劉喜奎
林麗娟
劉盛蓮
雷英[京劇旦角]
劉元彤
藍文雲
李薇華
李毓芳
羅福山
李勝素
李潔[京劇旦角]
劉慧權
李韻秋
劉連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