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小秋

遲小秋

遲小秋,當代京劇名家,著名程派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1981年起向程硯秋大師嫡傳弟子王吟秋先生問藝,1983年正式拜在王吟秋先生門下,次年獲第二屆戲劇“梅花獎”成為梅花獎最年輕的得主。 現任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重大藝術活動,曾率團先後赴全國各地以及港澳台、美國、加拿大、法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和廣泛讚譽,在海內外戲劇界頗有影響,為京劇程派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遲小秋遲小秋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1977年入阜新市戲校學戲,畢業後分配在阜新市京劇團。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於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硯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進行歸派深造。學習了《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程派代表劇目。1983年正式拜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宗法程派藝術,王吟秋贈之名曰遲小秋。1984年,年僅19歲的遲小秋榮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同年被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最年輕的理事,1991年調入瀋陽京劇院,首演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胡笳》等。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政府津貼,1993年獲“梅蘭芳金獎大賽”提名獎第一名。並於1997年榮獲中國文化部第七屆文華獎。2005年入選《中國京劇百美圖》,同年調入北京京劇院。2008年被授予“首都巾幗十傑”榮譽稱號,同年當選第29屆北京奧運會火炬手。2011年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2012年被評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遲小秋遲小秋

獲得榮譽

1984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85年遼寧省勞動模範
1989年遼寧省首屆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1990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授予的“1980-1990”10年優秀文藝成果獎
1992年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全國京劇青年團隊新劇目調演優秀表演獎
1993年“梅蘭芳金獎提名獎”第一名
1996年 遼寧省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97年中國文化部第七屆文華獎
1998年瀋陽市“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
1999年遼寧省“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
2000-2003年 瀋陽市優秀專家
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
2006年北京市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阜新瑪瑙之都“形象大使”
2008年第五屆“首都巾幗十傑”稱號、第29屆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2009年美國佩斯大學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北京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2011年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美國林肯藝術中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
2012年北京市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藝術人生

遲小秋《鎖麟囊》劇照
遲小秋同志是著名京劇演員,在戲曲界享有較高知名度。她19歲即榮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獻身文化事業,刻苦用功,愛崗敬業。熱愛京劇藝術,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和造詣,是當今優秀的程派傳人。在十餘年師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吟秋先生學藝期間,她勤奮刻苦、好學上進,深深體會恩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良苦用心,認真體會程派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唱腔特色。特別是,程派身段動作,水袖舞蹈的韻律之美,程派表演的嬌柔嫵媚,含蓄傳神之美,程派唱腔悠揚婉轉,如泣如訴的音韻之美,她都反覆琢磨,用全部心靈去感受,因而,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領會和體味。她主演程派名劇經典系列,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性格鮮明、聲情並茂、表演細膩、光彩照人的古代女性藝術典型。她的唱、念、做、舞具有不可低於的藝術魅力,劇場中總是座無虛席、掌聲如雷、彩聲一片。她主演的程派經典名劇《鎖麟囊》、《碧玉簪》經中央電視台11頻道現場直播長生強烈反響,博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戲迷朋友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賞。

具有較強的改革創新意識,通過競聘走上領導崗位,出任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開拓創新,全身心投入工作。團結全團人員,積極開拓市場抓人才、出精品,充分發揮自身公關優勢,動用多年以來苦心營造的社會關係網路,為青年團聯繫演出,開拓演出市場,擴大市場占有份額。不辭辛苦,既當主演,又兼任演出經理,四處奔波,為創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07年9月上任之後,和團領導一班人制定了實事求是,符合青年團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人才、經營戰略,三個月以來,平均年齡26歲的青年團,藝術建設扎紮實實,演出經營紅紅火火,顯示出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新風貌。遲小秋同志率團赴福州、漳州泉州、廈門和赴東北、瀋陽鞍山鐵嶺等城市的巡迴演出即產生重大社會反響又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鍛鍊隊伍,培育新人、拓寬市場、培養青年觀眾幾方面都獲得顯著成果。她經營理念新,行銷渠道多,社會關係廣,青年團的演出八方出擊,連續不斷,有時“分包”,一個團分成三個演出隊一天演三場,既為青年演員提供了舞台實踐機會,又出色完成了“星火工程”送戲下鄉和國粹藝術進校園的演出任務。為開拓新市場,培養新觀眾,她既當主演又為大學生開辦“導賞講座”,為大學生們講解京劇藝術的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現場示範唱、念、做、舞,語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引導第一次觀賞京劇的大學生邁過“門檻”,進入規定情景,領略到國粹藝術的音韻之美和意境之美。

潛心藝術,為弘揚民族藝術甘為人梯,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作為早年成名享譽海內的著名京劇演員,她虛懷若谷、謙虛謹慎、作風樸實、不驕不躁以獨具個性的精湛表演技藝,職業道德和平易近人,提攜後進,對青年演員進行傳、幫、帶的大藝術家風度,贏得劇院同仁的尊重和好評。青年團人才濟濟,老生馬、譚、楊、奚,旦角梅、尚、程荀,各流派再傳弟子已然初露頭角。遲小秋深知這些青年尖子人才是劇院的未來。她肩負著把這些青年主演錘鍊為未來名角,藝術中堅的歷史使命,為此,她召集老藝術家進行人才培養專題研討會,對青年人才一個一個的進行認真的分析,根據他們的天賦條件,藝術潛能,未來發展空間和流派藝術風格,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計畫,定老師、定劇目、定演出檔期、定宣傳方案,穩步推進人才戰略計畫。

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品格情操。她從來不計較自己作為主演的名次,牌位,待遇、報酬,更不計較劇目安排的先後和演出檔期的淡季旺季,她珍惜每一場演出機會,總是把盡善盡美的舞台表演藝術,奉獻給知音觀眾。她目光遠大,胸襟開闊,心中裝著京劇大事業,如北京京劇院籌備印製建院25周年紀念畫冊,經費緊張難以籌措之際,她懇請自己多年的知音知友,崇拜民族藝術的愛國企業家,一次性捐款人民幣20萬元,為劇院解決了難題。

回家演出為報恩

遲小秋遲小秋
從1991年調入瀋陽京劇院的十幾年的時間裡,遲小秋就和瀋陽京劇院結下了不解之緣,她作為瀋陽京劇院頭牌領銜主演,經常率團於全國各地演出,獲得了無數的榮譽,無數次舞台上的演出也讓遲小秋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梨園名家。說起在瀋陽這十幾年的經歷,遲小秋說她很早就從家鄉出來,早就把瀋陽當成了自己的家,也是瀋陽這塊沃土給了她成長的舞台才讓她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作為瀋陽京劇院的名譽院長,這份情她是永遠不能忘的。說起這次回家鄉演出,遲小秋說,這是她帶領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回瀋陽的第一次演出,對她而言意義非常重大,這是她一次報恩的演出,她希望瀋陽觀眾能夠在演出中去感受她這份真情。她也希望通過他們的演出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喜歡京劇,為京劇培養年輕的觀眾盡一分力。

不惑之年敢為先

2005年,對於遲小秋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她選擇了進京加入北京京劇院。在一般人看來,進入北京的遲小秋無論在地位上還是待遇上都會比在瀋陽好,換了誰都要走,但是這其中也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遲小秋說,對於她這樣已過不惑之年的人來說,做出這樣的決定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她跟瀋陽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但是為了恢復程派眾多的經典劇目,為了推動京劇更好的發展,她毅然選擇了去北京。這次回沈,遲小秋又多了一個職務,那就是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說起這個新頭銜,遲小秋說,她是剛剛在北京京劇院的競聘活動中競聘上崗的,這是她之前從未想過的事情。但是她覺得自己在舞台上很努力,在舞台之外也不應該放鬆,她希望通過走市場等方式來進一步推動程派,推動京劇藝術的發展,這同樣是應該做的事情,所以她就參加了競聘。對於自己的選擇,遲小秋表示對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也是激發她激情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她願意嘗試。

程派傳人不敢忘

遲小秋遲小秋
程硯秋、王吟秋、遲小秋,冥冥之中也許正是這名字中同一個“秋”字,才得以讓程派藝術的精髓代代相傳,這也是遲小秋不敢忘記的使命。遲小秋說,她的名字是她最大的動力,因為一想到程派的前輩,她就無法停止自己的腳步。她說,像她這樣年齡的演員,每天必須堅持練功,否則不進則退。遲小秋重新排演了《鎖麟囊》、《竇娥冤》、《玉堂春》和《碧玉簪》等一系列程派劇目,可以說對程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保護的作用,這也是遲小秋最欣慰的事情。回瀋陽演出的《鎖麟囊》、《玉堂春》、《戰馬超》、《空城計》等就是重新復排的,在服裝設計、舞台設計等方面都很有特色,會給觀眾目一新的感覺。她表示,今後無論自己在哪裡,都是在位為京劇事業奔走,她會永遠努力為京劇事業做出自己的最大的貢獻。

活動年表

1984年11月11日,農曆甲子年十月十九日:“修我長城、愛我長城·京津滬魯港京劇名家、名票大型義演活動”第六場
1985年,農曆乙丑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1992年12月,農曆壬申年:梅蘭芳金獎大賽旦角組評選揭曉
2002年5月28日,農曆壬午年四月十七日:瀋陽大舞台2002年5月28日演出
2003年1月5日,農曆壬午年臘月初三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2003年1月5日演出
2003年12月6日,農曆癸未年冬月十三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場
2003年12月8日,農曆癸未年冬月十五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三場
2004年1月21日,農曆癸未年臘月三十日: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4年8月6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一日: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
2004年8月13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八日,19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四天
2004年8月14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九日,14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五天
2004年8月15日,農曆甲申年六月三十日,14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六天
2004年11月7日,農曆甲申年九月廿五日,晚:中國戲曲學院第三屆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送戲進北大第二場
2004年12月30日,農曆甲申年冬月十九日:懷仁堂2005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2005年2月8日,農曆甲申年臘月三十日:2005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5年8月29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廿五日:吳素秋收朱虹為徒、張學津收穆宇為徒
2005年9月24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廿一日,19時35分:遲小秋加盟北京京劇院見面演出第一場
2005年9月25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廿二日,19時35分:遲小秋加盟北京京劇院見面演出第二場
2005年9月26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廿三日,19時35分:遲小秋加盟北京京劇院見面演出第三場
2006年1月28日,農曆乙酉年臘月廿九日:2006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6年8月25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初二日,晚:遲小秋調入北京京劇院後首次回瀋陽演出
2006年8月27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初四日,晚:北京京劇院二團赴鞍鋼職工俱樂部慰問演出第一場
2006年8月28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初五日,晚:北京京劇院二團赴鞍鋼職工俱樂部慰問演出第二場
2006年9月22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初一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四場
2006年10月7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十六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重張十周年演出第十一場
2006年10月11日,農曆丙戌年八月二十日,晚:“海峽情·2006梨園百花春”戲曲晚會舉行
2006年11月7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十七日:牟元杜拜孫明珠為師
2006年11月16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廿六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五場
2007年1月25日,農曆丙戌年臘月初七日,19時40分:河北大戲院2007年1月25日演出
2007年3月18日,農曆丁亥年正月廿九日,晚:北京京劇院2007年赴深圳演出第一天
2007年4月20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初四日,19時15分:高一鳴作品演唱會舉行
2007年4月25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初九日:第四屆中國(錦州)京劇票友節開幕
2007年5月3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一團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四場
2007年5月4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十八日:山西省京劇院50華誕暨榮獲文化部“省級重點京劇院團”授牌儀式舉行
2007年10月13日,農曆丁亥年九月初三日:“梅花朵朵向太陽”主題演唱會
2007年12月30日,農曆丁亥年冬月廿一日:2008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2008年1月23日,農曆丁亥年臘月十六日,晚: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十周年匯報落幕演出暨第四屆青研班畢業晚會舉行
2008年2月3日,農曆丁亥年臘月廿七日,19時:2008年大連新春京劇晚會舉行
2008年11月14日,農曆戊子年十月十七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8年11月14日演出
2008年12月6日,農曆戊子年冬月初九日,14時:紐約梨園社2008年年底公演第一場
2008年12月7日,農曆戊子年冬月初十日,13時30分:紐約梨園社2008年年底公演第二場
2009年1月25日,農曆戊子年臘月三十日,21時:2009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9年2月20日,農曆己丑年正月廿六日,19時30分:2009年香港藝術節之京劇名家匯演第二場
2009年2月23日,農曆己丑年正月廿九日:深圳大劇院2009年2月23日演出
2009年6月25日,農曆己丑年閏五月初三日,晚:北京梅蘭芳大劇院2009年6月25日演出
200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閏五月初十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2009年7月2日演出
2009年7月5日,農曆己丑年閏五月十三日,晚:紀念馬連良從藝百年專場演出第三場
2009年8月22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國粹生香——2009北京京劇票友段位評授季》啟動儀式舉行
2009年9月27日,農曆己丑年八月初九日:“海峽梨園情——2009大型中秋戲曲晚會”舉行
2009年11月22日,農曆己丑年十月初六日,19時30分:國家重點京劇院團2009年來閩展演第三、五場
2010年1月30日,農曆己丑年臘月十六日:《空中劇院》開播七周年答謝聯歡會舉行
2010年2月13日,農曆己丑年臘月三十日:2010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10年9月18日,農曆庚寅年八月十一日,晚:《花好月圓綠色生活》京劇名家演唱會舉行
2010年12月22日,農曆庚寅年冬月十七日,上午:第二屆冬至阿膠膏滋文化節京劇名家演唱會舉行
2011年1月1日,農曆庚寅年冬月廿七日,14時:北京長安大戲院2011年1月1日演出
2011年1月12日,農曆庚寅年臘月初九日,19時30分:北京長安大戲院2011年1月12日演出
2011年2月5日,農曆辛卯年正月初三日,14時:北京長安大戲院2011年2月5日演出
2011年2月8日,農曆辛卯年正月初六日,14時:北京長安大戲院2011年2月8日演出
2011年3月26日,農曆辛卯年二月廿二日,19時30分:紀念汪本貞誕辰95周年音樂會舉行
2011年5月2日,農曆辛卯年三月三十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1年5月2日演出
2011年6月12日,農曆辛卯年五月十一日:北京京劇院首演《宋家姐妹》
2011年9月12日,農曆辛卯年八月十五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2011年9月12日演出
2011年10月15日,農曆辛卯年九月十九日:紀念梅蘭芳逝世五十周年演出舉行
2011年11月29日,農曆辛卯年冬月初五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11年11月29日演出
2011年12月17日,農曆辛卯年冬月廿三日:武漢琴台大劇院2011年12月17日演出
2012年1月18日,農曆辛卯年臘月廿五日:2012年上海春節京劇晚會舉行
2012年2月26日,農曆壬辰年二月初五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2年2月26日演出
2012年6月22日,農曆壬辰年五月初四日,晚:河北大戲院2012年6月22日演出
2012年12月30日,農曆壬辰年冬月十八日:2013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2013年9月2日,農曆癸巳年七月廿七日,19時:北京京劇院2013年赴台演出第一天
2013年9月8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初四日,14時:北京京劇院2013年赴台演出第七天
2013年9月30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六日,晚:濟南山東會堂2013年9月30日演出
2013年11月26日,農曆癸巳年十月廿四日:濟南歷山劇院2013年11月26日演出
2013年11月30日,農曆癸巳年十月廿八日:濟南山東劇院2013年11月30日演出
2013年12月1日,農曆癸巳年十月廿九日:濟南山東劇院2013年12月1日演出
2013年12月6日,農曆癸巳年冬月初四日:石家莊河北大戲院2013年12月6日演出
2013年12月23日,農曆癸巳年冬月廿一日,晚:台北軍人文藝中心2013年12月23日演出
2013年12月29日,農曆癸巳年冬月廿七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3年12月29日演出
2014年1月18日,農曆癸巳年臘月十八日:2014上海新春京劇晚會舉行
2014年1月31日,農曆甲午年正月初一日: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2014年1月31日演出
2014年2月1日,農曆甲午年正月初二日: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2014年2月1日演出
2014年5月16日,農曆甲午年四月十八日:紀念富連成110周年系列演出第三場
2014年6月13日,農曆甲午年五月十六日:程永江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14年7月8日,農曆甲午年六月十二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7月8日演出
2014年7月9日,農曆甲午年六月十三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7月9日演出
2014年7月10日,農曆甲午年六月十四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7月10日演出
2014年7月11日,農曆甲午年六月十五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7月11日演出
2014年7月12日,農曆甲午年六月十六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7月12日演出
2014年8月6日,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一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8月6日演出
2014年8月7日,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二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8月7日演出
2014年8月8日,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三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8月8日演出
2014年8月9日,農曆甲午年七月十四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8月9日演出
2014年8月10日,農曆甲午年七月十五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4年8月10日演出
2014年9月27日,農曆甲午年九月初四日,晚:濟南山東會堂2014年9月27日演出
2014年12月31日,農曆甲午年冬月初十日,19時30分:北京梅蘭芳大劇院2014年12月31日演出
2015年1月1日,農曆甲午年冬月十一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2015年1月1日演出
2015年2月20日,農曆乙未年正月初二日,晚: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2015年2月20日演出
2015年8月25日,農曆乙未年七月十二日:北京國家大劇院8月25日演出
2015年9月9日,農曆乙未年七月廿七日,19時:北京長安大戲院2015年9月9日演出
2015年10月1日,農曆乙未年八月十九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5年10月1日演出
2015年10月3日,農曆乙未年八月廿一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15年10月3日演出
2015年11月1日,農曆乙未年九月二十日,晚:日內瓦大劇院2015年11月1日演出
2016年2月14日,農曆丙申年正月初七日,上午:謝銳青收王曉麗為徒,劉長瑜收索明芳為徒,任德川收王寧為徒,遲小秋收蒲雪晴、周兢、於凌為徒
2016年5月16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初十日,10時: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16年7月17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十四日,晚:“祝賀《濟南時報》創刊20周年,慶祝建黨95周年”京劇名家流派演唱會舉行
2017年3月8日,農曆丁酉年二月十一日:北京梅蘭芳大劇院2017年3月8日演出
2017年3月18日,農曆丁酉年二月廿一日:程韻流芳藝術沙龍第一期舉行
2017年3月30日,農曆丁酉年三月初三日,晚:首屆京津冀戲曲票友大賽頒獎典禮舉行
2017年5月23日,農曆丁酉年四月廿八日,晚:北京國家大劇院2017年5月23日演出
2017年9月8日,農曆丁酉年七月十八日,19時30分:北京長安大戲院2017年9月8日演出
2017年11月3日,農曆丁酉年九月十五日:《今生散記》新書發布會舉行
2018年2月3日,農曆丁酉年臘月十八日:石家莊河北藝術中心2018年2月3日演出
2018年3月31日,農曆戊戌年二月十五日:石家莊人民會堂2018年3月31日演出

京劇旦角演員百科(一)

安雯
畢谷雲
畢楊
寶幼亭
白玉薇
鮑綺瑜
碧雲霞
遲小秋
曹玉慶
曹建紅
陳宇[京劇武旦]
常秋月
崇元碧
崔榮英
崔壽兒
儲蘭蘭
查思娜
彩福祿
程硯秋
程聯群
程玉菁
蔡英蓮
陳世鼎[京劇旦角]
陳陽[京劇旦角]
遲喜珠
陳正薇
陳嘯雲
陳彤仙
陳五兒
陳麗芳
陳德霖
陳淑芳
陳桂壽
陳永玲
陳開群
陳文啟
陳嬡
陳盛蓀
曹毅琳
杜近芳
翟墨[京劇旦角]
刁麗
段來喜
丁至雲
段麗君[京劇演員]
杜富興
戴韻芳
竇曉璇
董圓圓
董翠娜
鄧敏
丁曉君[京劇演員]
董雪平
戴綺霞
李喜鴻
劉筱衡
劉山麗
劉杉杉
方松齡
馮蘊
傅世蘭
傅世雲
方連元
馮子和
方小亞
鳳凰旦
粉菊花
粉牡丹
福芝芳
范韻芳
范富喜
馮金芙
范春桂
果湘林
耿巧雲
耿世華
貫榴生
貫紫林
郭敬悉
高玉倩
顧正秋
郭睿玥
郭雪香
高喜玉
郭明月
龔雲甫
郭偉[京劇青衣]
郭際湘
郭瑤瑤
龔蘇萍
關麗卿
郭小莊
高韻芬
葛香汝
高紅梅[京劇旦角]
胡文閣
侯宇
侯丹梅
侯玉蘭
扈金娜
胡喜祿
胡璇
胡碧蘭
胡金萍
胡菊琴
胡素仙
胡芝風
黃孝慈
黃桂秋
韓寶芬
韓慧梅
韓冬柏
黃樺
郝蘭田
韓鳳英
何喜春
劉琪
何佩森
何蕾
郝瑩
江新蓉
姜亦珊
冀韻蘭
姜雙喜
江汁
計斌慧
賈華
賈麗雲
賈世珍
賈桂喜
金友琴
金月梅
金嘯虹
金喜棠
金素雯
金佩芳
金素秋
金碧艷
金少梅
孔元福
康靜
李佩紅
呂慧敏
李海燕[京劇旦角]
李多奎
李維康
李玉祥[京劇旦角]
劉秀榮[京劇旦角]
李莉[京劇旦角]
李琳[京劇旦角]
李慧娟[京劇旦角]
劉丹丹[京劇旦角]
劉薇[京劇旦角]
李金泉
劉美娟[京劇旦角]
李宏[京劇旦角]
李世芳
劉玉琴[京劇旦角]
李國靜
李紹華[京劇旦角]
劉錚[京劇旦角]
李曉玉[京劇旦角]
李硯萍
陸義萍
呂洋
李玉壽
李連貞
李凌楓
劉桂娟
李喜泉
李金鴻
路三寶
李經文
李玉芙
李薔華
梁小鸞
李硯秀
羅巧福
李新蘭
劉寧[京劇旦角]
李佩卿
李淑媛
梁秀娟
劉佳[京劇旦角]
李香勻
呂琳[京劇旦角]
李鳴岩
李富齋
李紅梅[京劇旦角]
李玉茹
劉淑雲
林桂蘭
李妙春
李靜文
劉雙壽
李丹林
李玉芝
李蓉芳
羅蕙蘭
雷元碩
劉慧琴
厲慧敏
李文敏[京劇旦角]
律喜雲
李慧芳
劉長瑜
陸素娟
李世濟
雷金福
李盛泉
陸鳳琴
李麗芳
劉昭容
李炳淑
李占華
盧小玉
李多芬
李艷儂
劉喜奎
林麗娟
劉盛蓮
雷英[京劇旦角]
劉元彤
藍文雲
李薇華
李毓芳
羅福山
李勝素
李潔[京劇旦角]
劉慧權
李韻秋
劉連湘

戲劇家百科

戲劇家是指在舞台表演藝術方面有過傑出貢獻的人。
安娥 | 奧斯卡· 王爾德 |白淑賢 | 白燕升 | 陳大悲 | 曹未風 | 陳學希 | 陳彥 |陳素珍 | 陳巧茹 | 陳霖蒼 ||陳軍 | 陳智林 | 常劍鈞 | 陳湧泉 | 遲小秋 | 陳少雲 | 陳立華 | 丁凡 |竇鳳琴 | 段明 | 馮詠梅 | 馮玉萍 | 谷文月 | 郭躍進 | 顧薌 | 高靜 | 賡續華 | 胡雪樺 | 亨利·高爾比 | 洪影 | 胡導 | 韓再芬 | 侯露 | 黃新德 | 胡嫦娥 | 侯丹梅| 韓寧 | 胡和顏 | 韓國慶 | 韓生 | 黃先鋼 | 黃定山 | 何冀平 | 戒日王 | 久保榮 | 季國平| 孔三傳 | 李健吾 | 洛卜·德·維加 | 劉厚生 | 李東橋 | 劉彥君 | 李龍雲 | 李維康 | 李政成 | 柳萍 | 李梅 | 梁偉平 | 林瑛 | 李純博 | 李春喜 | 李鵬 | 李亭 | 李龍吟 |劉星 | 龍紅 | 李潔 | 劉寧 | 李靜文 | 劉禎 | 劉衛紅 | 林為林 |李樹建 | 李仙花 | 羅懷臻 | 林戈爾 |劉秀榮 |劉玉玲 |孟冰 | 馬惠民 | 孟廣祿 | 茅善玉 | 倪惠英 | 倪茂才 | 錢惠麗 | 任鳴 |任跟心 | 蘇民 |沈虹光 | 孫潔 | 沈鐵梅 | 宋官林 | 尚長榮 | 文彬彬 | 吳光煜 | 萬山紅 | 王福義 | 王陽娟 | 王華瑩 | 王筱頔 | 王景珊 | 謝玉蘭 | 謝濤 | 徐翔 | 熊小平 | 夏平 | 謝群英 | 楊紹林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楊鳳一 | 楊乾武 | 楊長春 | 楊麗娟 | 張慧[戲劇評論家] | 曾傑 | 張曼君 | 張建國 | 趙志剛 |周予援 | 朱世慧 | 張火丁 | 周志強 | 周東亮 | 張幼麟 | 趙建新 | 張輝 | 朱彤 | 周正平 | 趙德 | 張靜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