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

南瓜

南瓜(拉丁學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飯瓜,番南瓜,山東地區稱作番瓜,東北地區稱作倭(wō)瓜。河北地區有稱作北瓜。可食用,有橘黃色和青色兩種,外形呈扁圓或不規則葫蘆形狀,未成熟果實皮脆肉質緻密,可配菜、做餡,成熟果實甜面,可熬粥。葫蘆科、南瓜屬的植物。一年生蔓生草本,莖常節部生根,伸長達2-5米,密被白色短剛毛。葉柄粗壯,原產墨西哥的中美洲一帶,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傳入我國,現南北各地廣泛種植。可以做成南瓜泥有助於寶寶消化,對大人也有治療便秘的效果。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均有栽種,其果實可食用,同時,南瓜既當菜又代糧,在農村很有人緣,人們發現南瓜不但可以充飢,而且還有一定的食療價值,於是土味十足的南瓜得以登大雅之堂。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南瓜南瓜

一年生蔓生草本,常節部生根,伸長達2-5米,密被白色短剛毛。葉柄粗壯,長8-19厘米,被短剛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質稍柔軟,有5角或5淺裂,稀鈍,長12-25厘米,寬20-30厘米,側裂片較小,中間裂片較大。三角形,上面密被黃白色剛毛和茸毛,常有白斑,葉脈隆起,各裂片之中脈常延伸至頂端,成一小尖頭,背面色較淡,毛更明顯,邊緣有小而密的細齒,頂端稍鈍。卷鬚稍粗壯,與葉柄一樣被短剛毛和茸毛,3-5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花萼筒鐘形,長5-6毫米,裂片條形,長1-1.5厘米,被柔毛,上部擴大成葉狀。花冠黃色,鍾狀,長8厘米,徑6厘米,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具皺褶,先端急尖。雄蕊3,花絲腺體狀,長5-8毫米,花葯靠合,長15毫米,藥室折曲。雌花單生,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3,膨大,頂端2裂。果梗粗壯,有棱和槽,長5-7厘米,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因品種而異,外面常有數條縱溝或無。種子多數,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邊緣薄,長10-15毫米,寬7-10毫米。南瓜為一年生蔓生草本。多為橢圓形,莖長數米,節處生根,粗壯,有棱溝,被短硬毛,卷鬚分3~4叉。單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寬卵形,5淺裂有5角,稍柔軟,長約15~30厘米,兩面密被茸毛,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沿邊緣及葉面上常有白斑。單性花,雌雄同株異位。雄花花托短。花萼裂片線形,頂端擴大成葉狀。

花冠鍾狀,黃色,5中裂,裂片外展,具皺紋。雄蕊3枚。花葯靠合,藥室規則S形折曲。雌花花萼裂顯著,葉狀,子房圓形或橢圓形,1室,側膜胎座,花柱短,柱頭3,各2裂。瓠果,扁球形、壺形、圓柱形等,表面有縱溝和隆起,光滑或有瘤狀突起。似桔瓣狀,呈橙黃至橙紅色不等。果柄有棱槽,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5~2厘米,灰白色或黃白色,邊緣薄。花期5~7月,果期7~9月。

形態特徵

南瓜南瓜
南瓜為一年生蔓生草本。莖長達數米,節處生根,粗壯,有棱溝,被短硬毛,卷鬚分3~4叉。單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寬卵形,5淺裂有5角,稍柔軟,長15~30厘米,兩面密被茸毛,沿邊緣及葉面上常有白斑,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花單生,雌雄同株異花。雄花花托短。花萼裂片線形,頂端擴大成葉狀。花冠鍾狀,黃色,5中裂,裂片外展,具皺紋。雄蕊3枚。花葯靠合,藥室規則S形折曲。雌花花萼裂顯著,葉狀,子房圓形或橢圓形,1室,花柱短,柱頭3,各2裂。瓠果,扁球形、壺形、圓柱形等,表面有縱溝和隆起,光滑或有瘤狀突起。似桔瓣狀,呈橙黃至橙紅色不等。果柄有棱槽,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5~2厘米,灰白色或黃白色,邊緣薄。花期5~7月,果期7~9月。

原產於亞洲南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果實作蔬菜,種子含油可食用,治療前列腺等。種子(南瓜子)和瓜蒂常入藥,能驅蟲、健脾、下乳。在中國廣泛栽種,其果實可食用,同時,南瓜既當菜又代糧,在農村很有人緣,人們發現南瓜不但可以充飢,而且還有一定的食療價值,於是土味十足的南瓜得以登大雅之堂。

巨型南瓜巨型南瓜

生長習性

南瓜性喜陰涼濕潤氣候,栽培極易,種在院邊牆頭,地邊埂埝,均可生長良好,瓜果碩大。

地理分布

原產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傳入我國,現南北各地廣泛種植。另一說為中南美洲,很早以前就傳入中國,因而有“中國南瓜”之說。
在中國,東北地區種植最廣,黑龍江地區尤為廣泛。我國是世界上南瓜產量第二大國,兼有原料充足、勞動力廉價等諸多優勢,具有占領國際市場的能力。

在韓國,主要分布在仁川以南地區。

主要品種

各類南瓜各類南瓜
南瓜是人類栽培較古老的作物之一,種植歷史久遠,南瓜抗逆性強,種類繁多,適應性強,地域分布廣,高產耐貯,果實形狀、大小、品質各異,果色繽紛多彩。

南瓜起源於美洲大陸,包括兩個起源中心地帶,一個是墨西哥和中南美洲,其種類包括美洲南瓜、中國南瓜、墨西哥南瓜、黑籽南瓜等;另一個是南美洲,為印度南瓜的起源地。南瓜起源的多樣性和長期自然進化及人工選擇,形成了南瓜種群的多樣性、地理分布的多樣性和開發利用的多樣性。

南瓜在生育期上有早熟、中熟和晚熟類型;植株形態上有長蔓、中蔓、短蔓和矮生等類型;果實形狀上有球形、扁圓形、葫蘆形、橢圓形等;果實大小上,大的果實重達數百千克,小的僅幾十克;果實色彩上有紅、白、黃、綠色、複色等;開發利用上可以鮮食、籽用、藥用、觀賞、加工等。

南瓜具有良好的栽培特性,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栽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在全世界不同蔬菜作物種類產值中,南瓜居第9位,年銷售產值達4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兩個南瓜主產國,其中中國的栽培面積居世界第二,總產量居世界第一。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南瓜的一些醫療保健功能被陸續揭示出來,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南瓜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全世界南瓜栽培面積、單產及總產量也成倍增長。隨著南瓜被開發為系列保健食品,需求量不斷地增加。南瓜在分類學上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葫蘆科葫蘆目南瓜屬。通常提到南瓜植物,主要是指南瓜屬(Cucurbita)的五個栽培種:黑籽南瓜(Cucurbitaficifolia),又叫筍瓜、金瓜、西洋南瓜;印度南瓜(Cucurbitamaxima),又叫倭瓜、番瓜、金瓜、北瓜;墨西哥南瓜(Cucurbitamixta),又叫灰籽南瓜;中國南瓜(Cucurbitamoschata),又叫西葫蘆、攪瓜。實際上,南瓜屬植物還包括了其他二十幾個非栽培種。本篇主要介紹印度南瓜和中國南瓜、美洲南瓜(Cucurbitapepo)。

中國品種

①蜜本南瓜:早熟雜交種,果實底部膨大,瓜身稍長,近似木瓜形,老熟果黃色,有淺黃色花斑。果肉細密甜糯,品質極佳。全生育期95天,單果重約2千克,對病毒病有強抗性。

②黃狼南瓜:上海市優良地方品種,又叫小閘南瓜。植株生長勢強,莖蔓粗,分杈多,節間長。第一雌花著生於主蔓第十五至十六節,以後每隔一到三節出現雌花。果實長棒槌形,縱徑約45厘米,橫徑15厘米左右。果皮橙紅色,完全成熟後被蠟粉。果肉厚,肉質細膩味甜品質好,較耐貯運。全生育期110~120天,單果重1.5千克左右。

③大磨盤南瓜:北京市優良地方品種,第一雌花著生於主蔓第八至第十節。果實呈扁圓形,狀似磨盤,橫徑30厘米左右,高約15厘米。嫩果皮色墨綠,完全成熟後變為紅褐色,有淺黃色條紋,被蠟粉。果肉橙黃色,含水分少,味甜質面品質好。

④小磨盤南瓜:早熟品種,第一雌花著生於主蔓第八至第十節。果實呈扁圓形,狀似小磨盤。嫩果皮色青綠,完全成熟後變為棕紅色,有縱棱。果肉味甜質面,品質好,單果重2千克左右。
⑤牛腿南瓜:晚熟品種,果實長筒形,末端膨大,內有種子腔。果肉粗糙,肉質較粉,耐貯運。全生育期110~120天,單果重15千克左右。

⑥蛇南瓜:中熟品種,果實蛇形,種子腔所在的末端不膨大。果肉緻密,味甜質粉,糯性強品質好。全生育期約100天。

印度品種

它具有生長快、坐瓜多、瓜特大、果肉厚、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抗旱、易管理和耐貯運等特點。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特徵特性
印度南瓜一般畝產5000至10000斤,單瓜重30至40公斤,瓜肉厚9至10厘米。瓜外表皮為橘紅色,色澤鮮艷。圓型或扁圓型,也有長圓型。口感綿香,無異味。生育期130至140天,中國各地均可種植。印度南瓜根系發達,無主根,側根多達10至14條。莖粗、葉大,光合作用強,秧壯瓜大,適應性廣,無需搭架。耐貯藏,從10月初採收,可自然存到翌年3月底。南瓜在英語世界的萬聖節常被刻成燈籠,稱為“傑克南瓜燈”(jack-o-lantern)。南瓜在潮汕地區俗稱“番瓜”。

栽培技術

育苗階段

一般用育苗移栽的方法,溫度低時可用溫水適當浸泡催種,並覆膜保溫。
①常用點播法,每穴2~3粒,種子尖部朝下,覆土2~3厘米,澆透水,25~30℃時約1~2周發芽。
②有3~5片真葉時可在晴天下午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小苗進行定植,每盆1株,種植深度以子葉平齊土面為宜,並澆透水。若為直播,則需疏去病弱的小苗,每穴留1株苗。
③定植後約10天,噴施1次稀薄有機肥,以氮肥為主。植株開始爬蔓後生長迅速,8~10片真葉時進行第1次打頂,促使多萌發側蔓,此時可提前搭設支架。
④側蔓長50厘米以上時可採集嫩莖尖及葉柄食用,注意保留約5片葉,並用稍大的土塊壓住留下的莖蔓促使萌發氣生根。每次採摘後噴施1次以氮肥為主的稀薄腐熟有機肥。
⑤當蔓在土面上沿盆繞一圈後,可牽引莖蔓攀爬支架,使葉片均勻分布,枝條不相互遮擋。
⑥生長到一定階段後植株進入開花期,初期以雄花為主,可在早晨花朵將開未開時將雄花連花梗一併摘下,可供食用。
⑦雌花開始生長時,追施的腐熟有機肥以磷鉀肥為主,並減少或停止採收嫩莖尖。必要時進行人工授粉,須在早上8點前進行。通常每株有3~5個瓜正常生長即可(大型瓜留1~2個,微型瓜可適當增加,視植株長勢而定),過多的幼瓜或雌花要疏去,並對莖蔓進行適當打頂,以免養分供應不足。較大的瓜可用網兜套好掛在牢固處,貼近地面的瓜可用泡沫塑膠或木板等墊起與土壤隔離。
⑧若前期不採集嫩莖尖食用,則應控制水分。開始結瓜後要保證水分充足,避免乾旱,並注意摘除老葉、病葉,保證通風良好。
側蔓長50厘米以上時可採集嫩莖尖及葉柄食用。食用嫩瓜的,開花後10~15天即可採收;
食用老瓜的,需在開花後約5~7N,表皮硬而難以刻劃、果梗木質化時再採收。充分成熟的瓜內的種子可留待來年播種,選取飽滿而無病蟲害的種子,洗淨後在陰涼處晾乾後貯存即可。

種植步驟

浸種首先把選好的種子放在50℃的水中浸種消毒15分鐘?穴邊倒水邊用酒精溫度計攪拌,使水溫保持在50℃並持續15分鐘;然後使水溫降到30℃,浸種1~2小時,並搓掉種子表面的粘液,洗淨撈出後放於發芽器皿中,並上下鋪蓋吸濕布。
催芽將盛有浸泡後種子的發芽器皿放在25℃~30℃恆溫條件下進行催芽,保持吸濕布的濕度,每天要翻動3~4次,48小時後即可出芽。

播前準備營養土配製為培育壯苗,營養土應具備下列條件:肥沃疏鬆、保水保肥、無病蟲害和雜草種子。營養土配比:40%的大田土,40%的腐熟農家肥,20%的草炭土。將三者混勻後過篩使用。

營養土消毒按每1000公斤苗床土配施200毫升福馬林和25公斤水的比例混合均勻後堆起來。然後蓋上塑膠膜悶土2~3天,以殺滅雜菌。然後揭掉塑膠膜再經過10~15天倒堆,使藥味揮發後裝入營養缽。

播種育苗和苗期管理播種育苗將催好芽的南瓜籽放入預先裝好營養土的營養缽中,每缽1粒,然後覆1.5厘米厚的消毒營養土,再用地膜蓋上以保持一定的溫濕度。

苗期管理播後苗前的管理,重點是保溫、保濕加快出苗,當發現營養缽中的土發乾時,要及時澆25℃左右的溫水,不要過多,以防爛種,當80%以上幼苗出土時,應防徒長。

子苗期和小苗期的管理:幼苗出齊後,要保證充足的光照,同時晝溫要控制在20℃~25℃,夜溫在15℃~18℃。地溫在20℃~23℃。為了增加根群,培育壯苗,應及時倒苗並澆透底水。

苗期病蟲害防治猝倒病、立枯病防治措施:合理輪作、合理密植,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結合施用生物殺菌劑進行防治。蟲害一般為蠐螬、螻蛄、蚜蟲等,可用生物殺蟲劑?穴如蘇特靈?雪進行防治。

定植定植標準一是定植時期要在棚內10厘米深的土壤溫度連續5天穩定在8℃以上時;二是苗齡達到5片真葉(約35天)且已鍛鍊好的秧苗;三是扣地膜栽培的可提前4~5天定植。

定植方式和定植密度定植方式可分兩種:一種是不扣地膜定植,可採用定植一壟空一壟的方式,即行距140厘米,株距48厘米;二是扣地膜定植,可採用定植一壟空二壟的方式,即行距210厘米,株距32厘米。這種方式是充分利用南瓜爬蔓特性來調節群體結構,既省地膜又省人工。注意每畝保苗應在1000株左右。

田間管理南瓜營養生長期應注意保持溫濕度、及時通風和中耕除草。生殖生長時期要定期施肥:第一次在伸蔓後開花前結合封壟時追施尿素。第二次在果實直徑長到12厘米左右時追施含磷鉀多的複合肥和有機肥。及時整枝壓蔓:整枝主要採取單蔓整枝,每株只留1個主蔓,側蔓全部去掉,壓蔓就是在瓜後兩節的葉節處把蔓壓上。由於大棚內受通風的限制,因此需要人工輔助授粉。一般授粉時間在早晨5~9時為宜。

病蟲害防治防治白粉病:該病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可用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30%DT膠懸劑500倍液防治。
細菌性角斑病防治:可用鏈黴素100萬單位3支加水15公斤葉面噴施。蟲害為蚜蟲、瓢蟲,可用生物殺蟲劑蘇特靈25克對水15公斤葉面噴施。

採收南瓜花謝以後,這時南瓜表面出現一層白蠟狀物質並有許多微小瘤狀突起,這就是南瓜完全成熟的標誌,應及時採收上市。

種植
1、整地、施肥、鋪膜:印度瓜產量高,肥水需求量大,應在沙壤土中種植為宜。前茬以豆、薯類、玉米為好,不宜選重茬瓜地種植。整地作畦,寬4米,長度視種植植株而定。播種前20天整地,種植行應稍高於莖蔓,匍匐行2至3厘米。這樣做是為了中後期追肥澆水時,不澆瓜和莖蔓,以防爛瓜。畝施優質農家肥4000至5000公斤,複合肥10至15公斤。施肥深夜15至20厘米,宜寬不宜深,寬度以點穴半徑50厘米為宜。最好開溝施入以加大根系收面積,不宜穴施。底肥施好後,鋪地膜地膜寬50厘米,長視播種量而定。播種前7至10天鋪膜,四周壓嚴密封。

2、激素處理:為了促進種子發芽、生長壯和產量高,播種前要用ABT4號增產靈20ppm浸種4小時。浸後用清水淘洗淨,放入容器同內催芽,溫度20℃至25℃,上覆濕沙布。每天淘洗一次,待種子裂嘴後點播。

3、適時播種:北方在穀雨後、南方在清明進行播種,每穴1至2粒,點播。播時用木棍扎深2至3厘米的孔,株距米,畝種300至500株。播後將孔穴用細濕土封嚴。北方寒冷地區可搭拱棚,棚高30至40厘米,寬50至60厘米,以防霜害。霜期過後揭膜。播種後要經常檢查,防止日灼燒苗。

4.管理:印度南瓜以主蔓結瓜為主,根瓜不留。在距根部2米以上,或在10至12對葉片處留瓜1至2個。如求單瓜個大,最好留1個。如求籽多,瓜多,可選留2至3個。當所留瓜坐穩後,其餘瓜一律摘除。
留瓜後主蔓生長到10至12片葉時切頭,蔓保留4米左右,瓜前多留葉片,以增加營養面積,側蔓一律抹除。壓蔓印度南瓜生長旺盛,曼長葉大,為防止風卷折秧、增加根系生長、促進瓜體增大,應隨蔓的生長進行壓蔓,埋土3至5厘米。在結瓜處可壓成弓形,使瓜增重。
【授粉】花期為了提高坐果率,應進行人工授粉。將初開的雄花摘下倒扣在雌花上,使其傳粉。無用的雄花在末開前摘除,減少營養消耗。切勿同株授粉。
【噴施激素和追肥】當幼瓜長至10公斤以上時,應及時追肥。每株追稀糞水2至3公斤、二銨100克,分3至5穴追施,施後灌水。也可能在瓜蔓兩側開溝施肥,促根、瓜、葉生長。在南瓜生長期可噴施1000ppm豐農1萬倍的植寶素、多效好(每畝1包6克)等。
【防病】印度南瓜生長期末發現任何蟲害,病害花葉病、根腐病等。應噴等量式200倍波爾多液,或抗枯寧、克菌靈等,如發病嚴重時可採取灌根防治。
【墊瓜】當印度南瓜生長到20至30公斤時,要用草繩或柳條編成圓圈墊瓜。每個瓜墊2至3個(石頭也可),使之離地面3至5厘米,以防爛瓜,並使瓜著色一致。
5.及時採收:當瓜體變為橘紅色、瓜面呈現出棱條、用手指按不動時,視為成熟,應及時採收、加工或貯藏。

田間管理

1.選用高產、抗病、抗逆優良品種
2.及時整地,施入足夠的基肥BR>3.適時播種,保證苗全、苗壯、苗旺,為後期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4.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保證坐瓜。
5.果實膨大期天氣變化,合理、適時、適當澆水;密切注意病蟲害發生髮展,做出正確、及時、合理應對
6.適時採收、貯藏、出售。
用種子直接播種。育苗移栽也行。直接播種,可在頭年冬天將地整好,施足底肥,第二年春二、三月將種子埋入即可,因苗蔓長,生長速度快,需在四、五、六月間追施肥料,並注意澆水。南瓜的管理比較粗放,因根系發達,葉節間生根,所以要注意培土,以便吸收養分。
一苗南瓜可生許多枝叉,為不使養分過於分散,要打叉,一苗留主蔓2-3根,並根據地力和瓜苗長勢,在生有幾個胎後可打去頂芽。南瓜只要土壤肥沃,勤澆水施肥,一般3-5葉溜一瓜,留瓜多則長不大。瓜腋處極易生支芽,要注意摘除,不然與瓜爭奪養分,使瓜養分不足而枯萎掉落。
1.適時播種:栗味南瓜露地栽培以春植為主,1-2月播種育苗,秋植可在8-9月直播,但病毒病發生嚴重,風險較大;西葫蘆耐寒性強,12月至翌年2月中旬播種育苗或晚秋10月直播栽培;中國瓜春植2-3月,上旬種育苗,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直播為好。育苗期採用“一高一低”的溫度管理,即播種後保持高溫促進出苗,待大部分幼苗土後,加強通風,適當降低棚內溫度。栗味南瓜和西葫蘆用設施栽培冬種效果較好。
2.適時移栽:應選用2-3年未種過瓜類蔬菜的;光照好、排灌方便、土壤PH5.5-6.8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塊種植。當苗2-3片真葉時即可移栽。矮生品種畦寬約1.5米,株距約0.6米,雙行植。長蔓品種畦寬2-2.5米,株距0.6-0.7米,爬地栽培單行植,搭架栽培雙行植。結合整地開溝,種植溝畝施腐熟有機肥約2000公斤,磷肥0公斤,複合肥15公斤。選冷尾暖頭的晴天進行移栽。秋植病毒病發生嚴重,可適當密植,伸蔓前定苗,以保全苗。
3.整蔓留枝:長蔓品種通常單株留2-3條蔓。可在5-6片真葉時打頂,選留2-3條健壯和大小均勻的子蔓,或留主蔓,再選留1-2條健壯的子蔓。其餘側蔓均須摘除。其目的是固定植株,減少葉片互相磨擦產生扭傷、擦傷或折斷瓜蔓、幼瓜。[1]矮生西葫蘆一般不進行摘頂整枝。生長過程及時摘掉老葉和葉。
4.肥水管理:移栽後淋足定根水。緩苗後用0.5%的尿素淋1-2次促苗生長。追肥一般分2-3次,第一次在伸蔓期或封行前,結合中耕除草,畝施複合肥10公斤,第二次在膨果期,畝施複合肥15公斤,第三次視植株的生長情況在第二、三個果的膨果期畝施複合肥10公斤。膨果期需水分多,要適時灌水。秋植病毒病的發生與生
長前期的肥水供應關係佷大,多淋水肥促進植株的快速生長,避免缺水缺肥,能有效地減輕病毒病的發生。春植雨水多,應做好排水工作,降低田間濕度。秋植中、後期雨水較少,要抓好溝灌工作。
5.保花保果:南瓜開花期遇高溫或多雨,易發生授粉不良,不易座果,應當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座果率。人工授粉宜在早上進行,採摘剛開放的雄花,除去花冠,把花粉輕塗抹在雌花柱頭上。分枝果前留2葉打頂,每蔓選留一個正常果,去掉多餘和畸形。早春植的西葫蘆結瓜前期溫度低,雌花多,雄花少而花粉不足,不利授粉受精,易落花落果,可在雌花開放時用20-30mg/公斤的防落素塗抹雌花柱頭,促進坐果。
6.適時採收:栗味南瓜和中國南瓜以收老瓜為主,授粉後約40天可採收。摘瓜時最好留有3-4cm果梗,利於貯藏。西葫蘆採食嫩瓜,開花後7-10天,約250g時採收,或根據市場需要而定採收標準,由於果實間競爭養分烈,要適時早收,利於上層幼瓜的生長,提高結瓜率。

病蟲防治

蔓枯病
1、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的輪作;
2、用2.5%適樂時懸浮劑拌種:每公斤種子用適樂時2-4毫升;
3、高畦栽培,地膜覆蓋,雨季強排除積水;
4、預防蔓枯病可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方法與第2節防治節瓜疫病同;
5、生長期防治重點是抓好發病中心的始發病期用藥,應選用內吸治療性殺菌劑,如10%世高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配藥時必須先將藥開成母液,後再倒入噴霧器,使藥液濃度均勻一致。可與40%滅病威膠懸劑500倍液,或21.2%加收熱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百科乳油2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1500倍液交替使用,每7-10天一次,連讀2-3次。也可用40%滅病威膠懸劑500倍液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拌麵粉莖。
美洲斑潛蠅

1、徹底清除採收後的植株殘體,集中燒毀、深埋或堆漚;
2、適當疏枝、疏葉,摘除中下部蟲道多的葉片,以降低蟲口基數;
3、田間設定“粘蠅紙”;成蟲高峰期,在植株2/3高度的籬竹上掛“粘蠅紙”(若此時為盛花期,則要加強人工授粉),每畝15-20個點,每隔15天換一次,可粘殺成蟲,降低蟲口密度;
4、藥劑防治;抓住在幼蟲高峰期噴藥,可噴施1.8%害極滅乳油3000倍液,或1.8%愛福丁乳油1000倍液、40.7%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濕性粉劑1200-1500倍液、9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一次,連續2-3次。
白粉病

病原為子囊菌亞門,瓜白粉菌和瓜單囊殼。6月上旬開始發生,該病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落在寄主葉片上,分生孢子先端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菌絲體附著在葉表面,從萌發到侵入需24小時,5天后在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叢狀病斑,經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於濕度和寄主的長勢,一般濕度大有利於其流行。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多硫懸浮劑500-600倍液。技術要點:早預防、午前防、噴周到和大水量。保護地可採取煙霧法,硫磺粉熏煙或45%百菌清煙劑熏。
南瓜苗作為一種新興的特種菜,在城鄉菜市場上。南瓜苗的嫩莖節、嫩葉片和嫩葉柄,以及嫩花莖、花苞均可食用。南瓜苗無須打藥殺蟲,為無公害食品。
南瓜的果實作肴饌,亦可代糧食。全株各部又供藥用,種子含南瓜子胺基酸,有清熱除濕、驅蟲的功效,對血吸蟲有控制和殺滅的作用,藤有清熱的作用,瓜蒂有安胎的功效,根治牙痛。

無公害種植

催芽將盛有浸泡後種子的發芽器皿放在25℃~30℃恆溫條件下進行催芽,保持吸濕布的濕度,每天要翻動3~4次,48小時後即可出芽。

葫蘆科·南瓜族植物

南瓜族(Trib. CUCURBITEAE Ser.)分4亞族,中國有3亞族:葫蘆亞族、南瓜亞族、栝樓亞族。雄蕊通常3,分離或至少花絲分離,花葯通常1枚1室,其餘2室,藥室2-3(至多)回折曲或鏇轉,極稀直;果實通常不開裂;種子常水平生。

中藥方劑之南字類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