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中藥]

鹿角[中藥]

鹿角,中藥名。為鹿科動物馬鹿Linnaeus或梅花鹿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後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稱“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脫盤”。分布於新疆、青海、東北三省等地。具有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等病症的治療。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後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

性味

味鹹,性溫。

歸經

歸腎、肝經。

功效

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

主治

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

相關配伍

治腎虛傷冷,冷氣入腎,腰痛如掣:鹿角屑30g(酥炙),附子60g(炮),桂心1g。為末,酒糊為丸,梧子大。鹽、酒下三五十丸,空心服。(《三因方》鹿角丸)

用法用量

6~15g。

禁忌

陰虛火旺者禁服。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者不宜服。

炮製

採集加工

一般於冬季或早春連腦骨一起砍下稱“砍角”,或自基部鋸下,洗淨,風乾;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脫落者,稱“退角”。

炮製方法

洗淨,鋸段,用溫水浸泡,撈出,鎊片,晾乾;或銼成粗末。

生長環境

野生或飼養。主產於新疆、青海、東北三省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

1、馬鹿角:呈分枝狀,通常分成4~6枝,全長50~120cm。主枝彎曲,直徑3~6cm。基部盤狀,上具不規則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側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與主幹幾成直角或鈍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習稱“坐地分枝”;第二枝與第三枝相距較遠。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並具長短不等的斷續縱棱,習稱“苦瓜棱”。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微帶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窩狀孔。氣微,味微鹹。

2、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長30~60cm,直徑2.5~5cm。側枝多向兩旁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第二枝與第一枝相距較遠,主枝末端分成兩小枝。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縱向排成“苦瓜棱”,頂部灰白色或灰黃色,有光澤。

3、鹿角脫盤:呈盔狀或扁盔狀,直徑3~6cm(珍珠盤直徑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底面平,蜂窩狀,多呈黃白色或黃棕色。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規則的半球形。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類白色。

飲片性狀

為捲曲狀或平坦薄片,表面棕黃色或灰褐色,中部有細蜂窩狀小孔,周邊白色或灰白色,質細密,柔韌,氣微腥,味微鹹。鹿角粉呈粉末狀,淺黃色或棕黃色。氣微腥,味微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