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雲

高步雲(1895-1984)江蘇太倉城廂鎮西郊街人。又名小泉,崑曲音樂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人物介紹

幼入私塾讀書,8歲喪父後學藝,12歲就會50多套曲子,16歲(1911年)先後在合和堂、光裕堂的西火神廟崑曲曲局和蘇州崑劇傳習所任曲師。1922年赴京、津傳藝,任天津景顥業餘曲社曲師,北平國劇學會崑曲研究會、蕙和曲敘、藕香曲社、北平崑曲學會曲師。1936年與湘潭周立方合作,編寫了以抗日為內容的現代崑劇《彝陵夢》。次年,任華東文法學院講師,運用崑劇教授唐、宋詞習唱課。1949年6月為毛澤東《沁園春雪》譜曲,因所記是“工尺”譜,不易為人所懂。從此,他邊工作,邊學習,終於在蔣詠荷的協助家,出版崑曲簡譜本。以後,又為毛澤東《念奴嬌崑崙》、《憶秦娥婁山關》譜寫了崑曲。1950年起,任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由他精心整理校對的崑曲著作,先後出版了11本。1958年5月病退回鄉,1984年卒於太倉西郊寓所。傳略參見《太倉縣誌》、《城廂鎮志》、《太倉文史資料輯存》第三輯。著作:《與眾曲譜》八卷,民國年間石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存。合笙典社1940年石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存。《崑曲》,北平聚魁堂民國年間影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存。

主要經歷

鼓手世家 崑曲堂名

太倉是明代戲曲音樂大師魏良輔的第二故鄉,清曲事業源遠流長。民間婚喪喜慶有請鼓手堂名奏樂和坐唱崑曲的風俗。高步雲先生出身在鼓手世家,至少在他曾祖父高銘玉起,就以鼓手為業,祖父高蓀岩、父親高森堂、叔父高靜如、高大耕等,每天都很忙碌。方園五十里幾個大的集鎮上都有高家光裕堂的足跡。

高步雲先生幼時在鎮上讀私塾,八歲那年,父親逝世後輟學在家,隨叔父高靜如學藝。他聰明好學,進步很快。有一次害了紅眼病,怕見光,幾個長輩傳授技藝時他坐在角落裡閉著眼睛聽,休息時還念,一個多月下來,紅眼病好了,他學的成績比哥哥步清、堂弟補生、杏生等人都好。到十二歲時,就已經學會了五十多套曲子,還學會了吹笛子。因為吹鼓手不管白天黑夜、風霜雨雪、坐定行走,都要奏樂,為了練就紮實的基本功,必須勤學苦練。吹笛子要練丹田之氣,就經常用麥柴管在盛水的碗裡吹氣,要連續地換氣,吹得氣泡不斷。冬天,人站在露天靠牆的梯子上,迎著凜烈的寒風,練習吹奏,要練得手指靈活自如不僵硬。由於高家有一個規矩,年齡不滿十六周歲不能上場面掙工錢,因此他又在杜家橋(今婁東鄉東新村)拜鴻福堂有名曲師鄔春如為師,學了四年半,技藝又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前二年學曲子,後二年跟班演唱,最後半年,他和包誦文(小名阿六,縣司樂業公會理事長)、包棣華(解放後曾任上海戲曲學校教師)等師弟兄八人,組成合和堂,單獨出外演唱,人稱“小堂名”,高步雲是第一塊牌子。

一九一二年,高步雲學藝滿師回家,成為高家光裕堂的骨幹。這時高家做鼓手堂名的共十三人,樂器齊全,力量很強,但經常要分組營業,因此仍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為多面手,高步雲不僅崑曲唱得好,笛子吹得好,嗩吶、笙、三弦、二胡琵琶、雲鑼以及中式鑼鼓指揮等都能掌握。那時教曲主要靠口授心記,曲譜手抄,他利用空餘時間練習抄曲本,既學了曲子,也學了文化,毛筆字也寫得不錯,為繼續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躋身科班 邊教邊學

為了進一步提高技藝,一九二一年初,他隻身來到蘇州永和堂。同年秋,蘇州崑劇傳習所開辦,他被聘為第一任笛師。據王傳蕖同志回憶(見《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一集“蘇州崑劇傳習所始末”),他與全福班聘來的沈月泉、沈斌泉、許彩金等人,分四隻作台,各人數一組學生唱曲子,他教的學生是沈梅生、華和卿(傳萍)、華金林(傳銓)、汪福生(傳鈐)、季根壽、薛深寶(傳鋼)、袁福田(傳藩)、沈永壽(傳芹)、沈建高(傳球)、方三壽(傳芸)、陳炳生(傳琦)、蔡菊生(傳銳,吹笛)。開蒙戲是賜福、上壽、請郎花燭、定情賜盒等。教完曲子後,協助學生們複習,並為他們吹笛伴奏。因為他原來沒有舞台表演技藝,因此一邊教學生拍曲擫笛。一邊拜沈月泉為師,學習旦角的表演藝術,進一步熟悉了崑劇表演藝術。

一九二二年春,清末民初崑曲三大家之一的王季烈(君九)先生來蘇州崑劇傳習所,所里叫高步雲負責組織一台戲,並擔任笛子伴奏。他的笛聲清麗委婉動聽,深受王老的器重和讚賞,臨走時王老捐助了數百元作為傳習所經費,並徵得穆藕初、沈月泉二老同意.把高步雲帶到京津進行深造。因為王季烈在一九一二年起,在天津辦有景澋業餘曲社(前身是合笙社),最初沒有笛師,一九一七年從蘇州請去當笛師的徐慶壽先生又不幸在一九二○年去世了,這次發現高步雲不僅笛子吹得“絕”,而且好學肯鑽,有一定文化,又懂些崑曲格律,有培養提高的條件,因此選中了他。

北上深造 京津傳藝

一九二二年,高步雲到了天津,王季烈先生騰出房子讓高步雲住,與他朝夕相處,拍曲唱和,多方指點,提高他的水平。一九二五年前後,因曲友大多在英、法、日租界,所以高步雲搬到法租界居住。一九二七年王季烈先生南歸,他在朋友介紹下到北京住在宣武門外求智巷太倉會館。

黃肇興,崑劇衰落,梅蘭芳京劇票價幾元一張,北昆著名老藝人韓世昌、白芸生等演崑劇,票價只有幾角錢一張,一年演不滿十場戲,崑劇從業人員有的改唱京劇,有的改行。但是高步雲先生堅持崑曲的事業心毫不動搖,得到了崑曲愛好者和研究者的幫助,在大學任教、曲社拍曲、電台吹笛、劇場伴奏,過著艱難困苦的歲月,為崑曲事業盡心竭力。

高步雲先生步吳梅先生之後塵,先後在八所大專院校任教,最初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教崑曲,以後又在華北文法學院、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師範學院、中國大學和北平藝術學院等校教填詞作曲。他教的學生很多,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張寒暉、田漢夫人安娥(張式園)等都是。

在大專院校任教的同時,高步雲先生還在一些曲社裡拍曲傳藝,剛到北京住在太倉會館教崑曲七八年。一九三八年傅惜華重整北平國劇學會,自任理事長,開辦崑曲研究會,共有會員一百餘人,高先生和田瑞庭、方伯雄、候瑞春被聘請為教師。當年十二月起拍了六期曲,第一期《賞秋》、《後親》,第二期《亭會》,第三期《青門·餞別》,第四期《定情·賜盒》,第五期折柳·陽關》,第六期《覓花·喬醋》(見一九四○年《立言畫刊》)。一九四二年,林燾、劉廣一組織“薏和曲敘”,請高先生拍曲。一九四五年夏天,藕香曲社成立,高步雲任曲師,社友有唐蘭和俞平伯(當時在清華大學執教,曾倡導組織谷音社)等,俞先生很讚賞高步雲的笛子吹得“正宗”,經常要找高吹笛唱和。這時北平崑曲學會開始籌備,到一九四八年正式成立。高步雲又任曲師,在演出時常用笛伴奏。

高步雲先生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崑曲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和同道一起維持著崑曲事業“衰而不亡”的局面。

探索道路 振興崑曲

崑劇日益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曲高和寡”,高步雲先生不僅盡心竭力拍曲擫笛普及崑曲,而且為了使這支幽香的蘭花永遠發出沁人的芬香,他艱難而紮實地探索著崑劇的改革之路。一九四七年,他與湘潭周方立合作編寫出崑劇《彝陵夢》,全劇分成從征、受訓、戰地、洞園四折。內容寫一九三八年,日寇陷南京,沿江進逼,於十月二十五日陷武漢三鎮,湘潭祝上元正在漢口工作,於槍炮炸彈聲中,逃到彝陵參加抗日工作,其妻江蕙叢逃入湖南,參加潭州婦女救國運動,彼此生死不明。一九四○年春,江氏取道湘西入鄂,轉赴重慶,在看護訓練學校短期學習後出發赴前方,派駐彝陵。祝上元為辦理軍運,由渝東下,因敵機轟炸,躲避於南津關三游洞,忽與江氏相遇,兩人悲喜交集,如在夢中。六月十四日,彝陵失守,江氏仍留前方擔任傷兵看護工作,上元為催運緊急,亦不得不離三游洞他去。《彝陵夢》雜劇乃抗日期間一段寫實故事。江寧夏成虎為《彝陵夢》寫序說:“……新撰之彝陵夢,其章法本於元人雜劇(雜劇多四折,傳奇乃演而長之),其制曲多依名家舊套,其制詞近雅兼賓白全合時尚,若其宗旨則一本於愛國,為今古不祧之學說,可謂良工心苦矣,時哉、時哉,他日付之釁演,必能感動視聽,激刺心靈,為愛國青年所欣賞。所謂‘典則不渝古法,聲情極合時趨’……。”俞平伯先生在序言中說:“彝陵夢一劇……套數體格一仍舊規,曲詞以文言為主而參以白話,賓白悉如今人語,劇情則采近年抗日戰事,雖仍用生旦登場,而關係家國之興衰,洵能於小中見大,因微知著矣。其曲自科介之分配得雅俗之宜,亦與余平索見解有暗合之處,故樂為之書。”

高步雲先生不僅寫比較通俗的劇本,而且還用詩詞歌曲的形式普及崑曲。一九四八年,高先生經張伯駒先生介紹,在華北文法學院任講師,教授唐宋詞習唱課程。唐宋詞是經過音樂陶冶的文學語言,不少詞因為音調失傳,詞不能歌。他在任課期間先後在《碎金詞譜》中選擇了用崑曲曲調為唐宋詞語寫的《古調笑》、《鵲橋仙》、《憶秦娥》、《浣溪沙》、《浪淘沙令》《漁歌子》、《菩薩蠻》、《滿江紅》、《玉連環》、《憶江南》、《念奴嬌》、《虞美人》、《謁金門》、《蝶戀花》、《洞仙歌》、《滿庭芳》及《沁園春》等十七首曲子。學生馬本明填《清平樂》詞一首,高步云為之譜曲,鼓舞了學生們填詞作曲的熱情,促進了人才的成長。

一九四八年,他還與浙江紹興吳鏡汀合著《夜明珠》“激梅”(散套加白一折),,為吳念貽和劉睿瞻先生五旬晉九大壽,特填仙呂宮《解三酲》壽曲一闋賀之。同年,又為夏仁虎填的《邢冕之太史招賞海棠花》詞譜了曲。豐富了藝術作品的形式。

解放後,高步雲先生和廣大人民民眾一樣無比興奮。為了歌頌人民的領袖,他於一九四九年,在北平藝專用崑曲曲調為主席詩詞《沁園春》(詠雪)譜了曲。這首詠雪詞根據宋人體格,用長調形式,全文一百十四字,詞意雄壯,前半段十三句四平韻,後半段十二句五平韻,詞葉蕭韻。當年五月,經柳亞子先生介紹,徵求主席同意,六月譜成南中呂宮正曲曲調。譜法也照宋人規炬,用尺音為主音,工四兩音為輔音,曲調細膩,有高下閃賺之妙,最宜於合唱。曲子譜成後,經柳亞子先生轉呈毛主席審閱。因他寫的是工尺譜,主席批示八個字:“此譜不懂,翻成簡譜”。高步雲先生從此在工作中更加倍用心學習簡譜知識。一九五三年上半年,他把這首詞重新用七聲音階北曲曲調譜寫,和原來用五聲音階五四拍子的慢板南曲曲調相比,別有一番情趣。一九六二年九月,他在退休期間又為毛主席詩詞《念奴嬌》(崑崙)和《憶秦娥》(婁山關)譜了曲。

高步雲先生還曾為太平天國洪秀全填的詞譜過曲。一九五○年臘月,天津文藝聯合委員會戲劇組華粹琛同志送去洪秀全《臨江山》一闋,請他譜曲。詞曰:“寄身虎口運籌工,賊徒不識英雄,漫將金鎖綰飛鴻,幾時生羽翼,萬里御長風,一事無成人漸老,壯懷要問天公,六韜五略總成空,哥哥行不得,淚灑杜鵑紅”。考其原有臨江仙南曲調,較為平淡,不適合本詞意,所以高步雲改作北曲調,抒發情懷,悲壯動人。一九五三年七月,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儲師竹同志轉約,因常州群力劇團演出《天河配》,他為李一同志譜寫了“怨別離一曲。這些作品都抄錄於《新舊只曲》集中,為崑曲藝術寶庫增添了財富。

搶救遺產 出版崑曲

“曲海滄桑今勝昔”。解放後,高步雲先生才能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在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的七年中,他專門從事崑曲的出版工作,為搶救祖國民族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三十年代後期,高先生隨王季烈先生到北方,曾和王老的兒子王守熾(昌魯)、侄女王義吉等一起參加了《與眾曲譜》(王季烈和劉富梁合編的《集成曲譜》的縮編本)的校訂工作,為崑曲出版工作打下基礎。一九五○年初,高先生所在的北平藝專和華北大學、南京國立音樂院合併到天津,籌建中央音樂學院。六月中央音樂學院正式成立,馬思聰院長聘先生任音樂學院研究部副研究員。以後在研究部的基礎上籌建民族音樂研究所,一九五三年十月,遷到北京繼續籌建工作。一九五五年民族音樂研究所正式成立,高步雲先生被聘為副研究員。

在七年的崑曲出版工作中,經過他精心整理校訂,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崑曲劇目有:《牡丹亭》“學堂、遊園、驚夢”(高步雲、蔣詠荷整理,楊蔭瀏校訂,一九五六年出版);《崑劇吹打曲牌》(高步雲編,蔣詠荷協助整理,一九五六年出版);《思凡、下山》(高步雲、蔣詠荷整理,楊蔭瀏校訂,一九五六年出版);《花鼓》(吹腔)(高步雲整理,蔣詠荷譯為五線譜,一九五七年十月出版);《山門、夜奔》(高步雲整理,故事來源和作者介紹由曹安執筆和,一九五八年出版);《西遊記雜劇三折》(撇子、認子、借扇))高步雲整理,一九六二年二月出版)。據高先生寫的自傳中說,解放後七年中,專搞崑曲出版工作,共正式出版十本崑曲書和一本崑曲吹打曲牌。還有一批經整理尚未出版的曲本保存在原單位。

崑曲演員(五)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