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傳球

沈傳球

1924年下半年入崑劇傳習所。師承尤彩雲,習旦腳,取藝名傳蒿。出科後轉入新樂府昆班。1929年7月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時,始改小生,主冠生,用傳球藝名。同年10月,部分“傳”字輩師兄弟合股組成仙霓社昆班時,傳球應邀搭班半年余,即離班轉業。先後出任上海《掃蕩報》、《新聞日報》社記者。1957年9月,與才調任上海市戲曲學校崑劇班教師的倪傳鉞會晤時,他猶在上海新聞界工作。後失去聯繫,卒年不明。

基本信息

1924年下半年入崑劇傳習所。師承尤彩雲,習旦腳,取藝名傳蒿。出科後轉入新樂府昆班。1929年7月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時,始改小生,主冠生,用傳球藝名。他的小生戲並無師授,系從師兄們日常演出中觀摩學習所得。因其十分崇拜顧傳玠的舞台藝術,上台時也盡力模仿顧的表演技巧與風格。常演的代表性劇目有《藏舟》、《折柳》、《陽關》、《掃花》、《三醉》、《辭朝》、《盤夫》等。

1931年5月20日始,隨“新樂府”赴蘇州中央大戲院演出。他先後飾演了《邯鄲夢·掃花、三醉》中呂洞賓(冠生),《白兔記》中咬臍郎(翎子生)、《西樓記·樓會》中於叔夜(巾生)、《荊釵記》中王十朋(小冠生)等角色。同年10月,部分“傳”字輩師兄弟合股組成仙霓社昆班時,傳球應邀搭班半年余,即離班轉業。先後出任上海《掃蕩報》、《新聞日報》社記者。1957年9月,與才調任上海市戲曲學校崑劇班教師的倪傳鉞會晤時,他猶在上海新聞界工作。後失去聯繫,卒年不明。

出生:1913年,農曆癸丑年

逝世:年代不詳

崑曲演員(五)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