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蓀

丁蘭蓀

丁蘭蓀,崑劇演員。蘇州人。幼喪父母,依靠祖父丁純蘭(晚清著名昆旦)撫養長大。初入蘇州小堂名班習藝。演出風格以“靜“字見長,講究戲情戲理和刻畫人物性格,表演細膩,連頭部動作及口型的變化,也能表達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他生活清苦,長期獨身鰥居,民國二十六年在滬病逝,年六十九歲。 [1]

基本信息

簡介

丁蘭蓀,崑劇演員。蘇州人。幼喪父母,依靠祖父丁純蘭(晚清著名昆旦)撫養長大。初入蘇州小堂名班習藝,後問業於名昆旦葛子香

經歷

清光緒十六年(1890)首演於上海三雅園。光緒二十四年左右,隨蘇州全福班演出於上海張氏味蓴園。後一度搭文武全福班,長期流轉於滬、蘇及杭、嘉、湖一帶獻藝,頗負時譽。他身材頎長,工五旦,演出風格以“靜“字見長,講究戲情戲理和刻畫人物性格,表演細膩,連頭部動作及口型的變化,也能表達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他生活清苦,長期獨身鰥居,民國二十六年在滬病逝,年六十九歲。

傳授

全福班後期旦角尤彩雲、許彩金曾長生都曾從其習藝。

民國十二年(1923)秋全福班散班後,他旅滬專以教戲為業,葉小泓、項馨吾、翁瑞午等名曲家常向其學戲。

民國十九年初,朱傳茗、張傳芳、姚傳薌等“傳“字輩演員也向他學了《思凡》、《琴挑》、《絮閣》、《遊園》、《驚夢》;朱傳茗主演的昆旦冷戲《四弦秋·送客》,亦為其親授,翌年“九一八”事變後,梅蘭芳移居上海,曾向丁蘭蓀學習了《瑤台》、《斷橋》、《琴挑》、《問病》、《偷詩》等崑劇折子戲。其它京劇演員問藝者亦甚多。曲目

劇目

擅演《牡丹亭》中杜麗娘、《玉簪記》中陳妙常、《連環記》中貂蟬、《雷峰塔》中白素貞、《紫釵記》中霍小玉、《南柯記》中金枝公主、《孽海記》中色空等,尤以《長生殿·絮閣、驚變、埋玉》等宮裝舞衣戲深得葛子香真傳,堪稱一絕。民國十二年(1923)秋全福班散班後,他旅滬專以教戲為業,葉小泓、項馨吾、翁瑞午等名曲家常向其學戲。全福班後期旦角尤彩雲、許彩金、曾長生都曾從其習藝。民國十九年初,朱傳茗、張傳芳、姚傳薌等“傳“字輩演員也向他學了《思凡》、《琴挑》、《絮閣》、《遊園》、《驚夢》;朱傳茗主演的昆旦冷戲《四弦秋·送客》,亦為其親授,翌年“九一八”事變後,梅蘭芳移居上海,曾向丁蘭蓀學習了《瑤台》、《斷橋》、《琴挑》、《問病》、《偷詩》等崑劇折子戲。其它京劇演員問藝者亦甚多。民國二十六年病逝於滬上。

崑曲演員(五)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