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阿慶

清末民初蘇州全福班崑劇名淨。蘇州人。工白面。“唱做說白,皆臻神妙”,表演風格以“冷白面”著稱,在舞台上從來不露一絲笑容。長期在全福班獻藝。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班與紹興昆弋武班合併為文武全福班;後一度改搭京班,隸上海天仙茶園。宣統元年(1909)復搭入重組後的全福班(又稱“文全福”);民國二年(1913)起,再次參加京班,在上海大舞台與名旦田桂枝、章瑞卿等合作獻演開鑼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金阿慶,清末民初蘇州全福班崑劇名淨。蘇州人。工白面。“唱做說白,皆臻神妙”,表演風格以“冷白面”著稱,在舞台上從來不露一絲笑容。長期在全福班獻藝。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班與紹興昆弋武班合併為文武全福班;後一度改搭京班,隸上海天仙茶園。宣統元年(1909)復搭入重組後的全福班(又稱“文全福”);民國二年(1913)起,再次參加京班,在上海大舞台與名旦田桂枝、章瑞卿等合作獻演開鑼戲。

作品

民國九年(1920)又隨全福班在上海新舞台、天蟾舞台主演了《西樓記·痴池》,《一文錢·羅夢》,《占花魁·雪塘、串戲》,《萬里圓·打差》,《琵琶記·關糧、搶糧、拐兒、陀壽》,《白兔記·送子》以及時劇《磨斧》等戲。約於二十年代中葉在滬病逝。

崑曲演員(五)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