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鮑照詩作]

吳歌[鮑照詩作]
吳歌[鮑照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歌》三首寫痴情女子純情的思戀。

基本信息

作品全文

其一

夏口樊城岸,曹公卻月戍。

但觀流水還,識是儂流下(1)。

其二

夏口樊城岸,曹公卻月樓。

觀見流水還,識是儂淚流(2)。

其三

人言荊江狹,荊江定自闊。

五兩了無聞,風聲那得達(3)。

注釋

(1)夏口:古鎮名。因在夏水(漢水下游的古稱)注入長江處,故稱夏口。本在江北,即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後三國吳孫權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黃鵠山上築城,因與夏口相對,亦名夏口。這裡指前者。樊城:古樊城縣。今湖北襄陽樊城區。與襄陽隔江相望。曹公:漢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稱曹公。卻月戍:半圓的衛戍陣地。半圓形的戍樓。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卻月,半圓的月亮。但觀:只看見。還:還轉。回頭。識:<</FONT>吳方言>認識。認得。知道。儂:<</FONT>吳方言>我(古語,多見於舊詩文)。你。流下:流下的淚水。

(2)卻月樓:半圓月牙形的戍樓。觀見:<</FONT>吳方言>看見。

(3)荊江:長江中部從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別稱。這一段長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於兩岸平原。定自闊:一定自行寬闊。五兩:亦作“五緉”。古代的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繫於高竿頂上,籍以觀測風向、風力。許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也。’”了liǎo:結束,了結。寂了。無聞:聽不見;沒有聽到。那得達:哪裡能達到。

作品賞析

詩前兩首寫女子在卻月戍樓遠望情人所在的方向,以所見長江流水的浩蕩無涯比喻自己淚流之多和相思之深。詩言五兩無風,意思是就連風聲也無法將自己思念的深情傳遞給對方。全詩在風平浪靜中戛然而止,留下了裊裊餘音。閨怨詩。一種是遊子思婦作。寂寞女子等待丈夫或情人歸來是南朝樂府普遍的主題。劉宋時期,以長江為界,南北對峙,男子被徵召前線作戰,妻兒留守家中是常見的。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江蘇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