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傳說

西施傳說

西施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象徵。 西施傳說的發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曾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古都。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西施傳說
所屬地區: 浙江 · 紹興 ·諸暨市
遺產編號:Ⅰ—10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諸暨市
遺產級別: 國家
西施西施

所在區域

西施傳說產生於春秋末期,起源於民間口頭講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墨子》和《孟子》等,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範圍擴大,內容不斷豐富。西施傳說以吳越爭戰為歷史背景,以西施一生傳奇經歷為主幹,以人物傳說(如“東施效顰”)、地名傳說(如“白魚潭”)、物產傳說(如“香榧眼”)、風俗傳說(如“三江口水燈”)等為枝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歷史傳說

 西施傳說歷史悠久,自發端流傳下來,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傳承歷史。其傳播地域廣泛,不但流傳諸暨全境,輻射江浙乃至全國,甚至遠播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地區和世界各地華人區。西施傳說內容豐富,涉及人物、地名、物產、風俗等,幾乎涵蓋了民間文學的所有領域,除以民間文學口耳相外,傳說還以曲藝、戲劇等多種形式加以傳承流播。

人物生死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西施故里之爭

西施故里位於諸暨市城關薴蘿村,為古代越國美女西施的故鄉。這個自古薴蘿村在哪裡,以來就有“諸暨”和“蕭山”兩說。這諸暨指的是浙江省紹興市下轄的縣級諸暨市;而這蕭山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諸暨與蕭山兩地相鄰。西施到底是哪兒的人呢?
千餘年來,“諸暨”和“蕭山”兩說聚訟紛紜。歷代主流意見支持“諸暨說”,部分學者持“蕭山說”,代表人物是明代的來斯行、清代的毛奇齡和朱彝尊等,而其中又以清翰林院檢討、明史館纂修官毛奇齡的觀點影響最大。毛的依據是《後漢書?郡國志》劉昭的注釋:“蕭山西施之所出”,但眾多學者認為劉注有誤,不足信。 
1979年,蕭山教師王瑋常公開發表文章《西施出蕭山》,再次公開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在蕭山的觀點。一石擊水,波濤湧起,一場歷時7年、範圍涉及全國的爭論由此拉開序幕:西施故里在諸暨還是在蕭山?王瑋常的依據還是毛奇齡的觀點,其佐證是蕭山臨浦的遺蹟。他的文章發表後,諸暨的陳侃章、楊士安、劇作家何曾武和別號“西施的情人”的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阮遜等人立即寫文章進行反擊,並查縣誌,到蕭山臨浦尋訪。當時蕭山西施廟的和尚阿寶師傅向他們介紹了西施殿的來歷: 
西施赴吳國經過蕭山臨浦,在此留有遺蹟,後來有一年發大水,江上漂來許多木頭,上刻‘西施’兩字,百姓認為西施留戀臨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為其雕像,造西施廟。此後的臨浦就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閘、薴蘿亭等遺蹟。由此看來,西施泛舟赴吳,蕭山臨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連再三,方解纜登程。 
西施故里之爭引發之後,蕭山臨浦想把火車站改名為西施火車站,並向鐵道部提出申請,鐵道部沒批准。與此同時,何曾武等人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斷的查資料、寫文反擊對手的過程中,阮遜和何曾武都發現,西施的史料非常豐富,何曾武是縣越劇團的編劇,阮遜也長於寫作,他們決定把西施搬上舞台。1979年底,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創作完成,1980年由縣越劇團搬上舞台。 
1982年,由縣文化局牽頭,他們又合編出版了《西施》一書,這是解放後我國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紹西施的書。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與范蠡》在省里得獎,並收入《中國越劇大典》中。1994年阮遜又創作了越劇《西施斷纜》晉京演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蘇步青、陳橋驛等著名專家站出來寫文章聲援、肯定“諸暨說”,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看來,到現在為止,人們普遍認可的,西施還是浙江諸暨人。

主要特徵

1、歷史悠久。自發端流傳至今,已有2500年的傳承歷史;
2、地域廣泛。它不但流傳諸暨全境,輻射江浙乃至全國,甚至遠播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地區和世界各地華人區;
3、內容豐富。它涉及人物、地名、物產、風俗等,幾乎涵蓋了民間文學涉獵的所有領域;
4、形式多樣。除口耳相傳外,還有曲藝、戲劇等傳承形式。

重要價值

作為中國豐富多樣的人物傳說之一,西施傳說除了民間文藝學本身的學科意義之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價值:

(1)文學價值:傳說作為文學普及讀物,流傳極廣,老少鹹宜,而且歷來是各種文學樣式的創作源泉,以西施傳說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多種多樣;同時,通過文學形式的傳播,又擴大了“西施傳說”的影響,豐富了傳說的內容。研究其中相輔相成的關係,對繁榮文學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2)美學價值:西施作為一個審美符號,在中華民族審美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值得從美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3)認識價值與史學價值:西施傳說依附於吳越爭戰而產生,是對古吳越歷史文化的民間詮釋,對研究春秋史有重要參照價值。

(4)人文價值:傳說褒揚真善美,崇尚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對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有積極意義。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