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傣族長詩《召樹屯與喃木諾娜》通過男女主人公純樸而又曲折的愛情故事,以生動優美的語言,熱情地歌頌了高尚純潔的愛情,是一部典型的愛情敘事長詩。它雖然採用了古代“鳥衣神女”傳說中的主要情節,雖然也有對佛寺和帕拉西(野和尚)的描寫,但它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突出了對生活和愛情的讚美。為了體現和深化這一主題,長詩採用了當時所能採用的一切藝術手段,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簡介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連環畫召樹屯與喃木諾娜連環畫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以下簡稱《召樹屯》)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敘事長詩:勐板加國的王子召樹屯與勐董板孔雀國的公主喃木諾娜在金湖邊相遇,獲得美好愛情,戰禍帶來災難,破壞了美好的愛情,但王子經過千辛萬苦,重新找回美好愛情。長詩雖然產生於封建領主制中期,即傣族封建領主政權最興盛、南傳上座部佛教最興旺的時代,但它表述的卻不是佛教出家修行的思想,而是對生活和愛情的讚美。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在傣族地區流傳了千餘年,在民間擁有深厚的民眾基礎,被移植為壁畫、民間歌舞、大型舞劇,並被搬上銀幕,成為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地區先民共同創造的精神產物。

影響

長詩《召樹屯》在傣族地區廣為流傳,深受傣家人喜愛,幾乎每個寨子都有手抄本,元江、金平等傣文不普及的地區,也以口頭說唱的形式流傳。自漢文譯本發表後,立即引起國內外關注,報刊轉載,電台廣播,20世紀80年代初,改編成電影《孔雀公主》,更使這一傣族文學瑰寶為我國人民家喻戶曉。《召樹屯》長詩的影響遠遠超出傣族地區,在我國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故事源流

長詩思想健康、藝術成熟。隨著它的影響日益深遠,探索故事源流的異文也隨之突起,各學派提出不同的看法:“外來論”者認為故事原型產生自印度古代的梵文集,先在東南亞地區流傳,又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傣族地區;“中原論”者認為故事原型出自中國境內許多民族都有的“鳥衣神女”神話;“自生論”者認為源於傣族古代的鳥神話,遠在原始社會初期,傣族先民曾產生過鳥圖騰崇拜,創造了多種“人首鳥身”與“人鳥相婚配”的神話,這是孔雀仙女與人結合的最原始原型。

研究者認為,探討《召樹屯》長詩的源流,首先要弄清:一,究竟是先產生從北到南的氏族先民大遷徙現象,還是先產生由南往北的佛教大傳播現象?二,究竟是古老的民間神話誕生在前,還是佛本生故事誕生在前?

據史籍記載,傣族的原始先民主要來自百越族群,即百越族群從中國南方大遷徙到雲南河谷流域之後,經過與當地的土著先民長期融合形成當今的傣族。因此,傣族原始文化中帶有百越原始文化的因素,鳥崇拜、鳥圖騰、鳥衣神女的傳說,亦是百越原始文化的因素之一,它隨百越先民的大遷徙而傳入傣族地區。這次氏族先民的大遷徙,大約在3000多年前就已完成,比佛教誕生要早1000多年。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得出的結論是:“人鳥婚配”“鳥衣仙女”等原始神話,最先是隨著氏族先民的大遷徙,從中國沿海一帶傳到東南亞地區,然後過了1000多年,又隨佛教從東南亞往北而上,返回傳到中國雲南的傣族地區。

至於古老的民間傳說與佛本生故事的關係,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季羨林先生講得明白,他在《佛本生故事·代序》中說:“它們(指佛教蒐集起來的民間傳說故事)絕大部分都與佛教毫不相干,有的甚至塵俗十足。但是,佛教徒卻不管這些,他們把現成的故事拿過來,只需按照固定的形式,把故事中的一個人、一個神仙和一個動物指定為菩薩,一篇佛本生故事就算是製造成了。”由此,佛本生故事的源頭也是來自民間的古老傳說。

這樣,便可得出另一個結論:長詩《召樹屯》的故事原型,最終源於遠古時代的“鳥衣神女”故事。由於遠古時代的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地區是一個共同的文化區,因此,這個古老的故事,亦是這一共同文化區的先民共同創造的精神產物。

流傳形式

《召樹屯》流傳於整個傣族地區,有口頭韻文體和書面韻文體兩種形式。口頭韻文體主要流傳於佛教勢力尚未達到的元江、金平、新平等傣族地區;用傣文撰寫的書面韻文體手抄本主要流傳於信仰佛教的西雙版納、德宏、孟連、景谷等地區。二者核心內容基本相同,細節有所變異。元江、金平、新平等傣族地區沒有佛寺、沒有傣傳佛經,口頭演唱的“孔雀公主”看不出由佛本生經故事改編而成的痕跡,很可能是由古老的神話演變而成。流傳於西雙版納等地區的傣文詩體手抄本無疑是取材於佛本生故事中的樹吞故事而加以再創作。如果再往前探索,便會發現佛本生中的鳥神女故事來自於古老的民間傳說。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