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道

刻道

苗族“刻道”即“刻木”,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刻道——又稱為刻木,或稱為苗族開親歌,是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種,因它的主要內容刻於圓形竹木之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有此稱謂。它流傳於黔東南施秉縣的楊柳塘鎮一帶。

簡介

刻道刻道

文化部前不久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貴州有31項民族民間藝術入圍,刻道名列其中。流傳於施秉地區的苗族“刻道”,在居住在中國境內的苗族群體中,至今是惟一的一種古老的刻木記事方式。苗族開親歌有一萬多行歌詞,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號把開親歌的目錄刻在一尺長的小木棍上,隨身攜帶方便,也叫“歌棒”。
即使在農忙季節,“歌師”的歌棒也不離身,閒下時也可以哼上幾句。
農閒時抽空為鄰村刻制新歌棒
這支歌棒伴隨吳治光已有50年時間,歲月在歌棒與他的手上留下揮之不去的痕跡。

刻道刻道
坐在這個農家小院放眼望去,田野被一簇簇青翠的秧苗和明晃晃的水切割成不知幾百幾千塊稻田,從屋檐下一直延伸到天邊,間或幾個披蓑戴笠的插秧人在忙活。這裡就是苗族古歌“刻道”歌師吳治光的家。一個細雨綿綿的夏日,為了尋訪傳說般神秘的刻道,輾轉來到施秉縣城關鎮氵舞陽村。
等了好久,吳治光從田裡插秧回來了,腿上還有沒有洗盡的泥巴。他解下蓑衣開始生火做飯,忙裡偷閒接受採訪。他的老伴還在田裡幹活,上中學的兩個孫子孫女馬上就要回家吃午飯了。自從兒子和媳婦去廣東打工之後,吳治光和老伴的生活就變得更加忙碌。雖然已是60歲的高齡,但是作為留守家裡的主要勞動力,犁牛打耙,下田插秧,什麼體力活都要乾。
在吳治光的記憶里,苗族結親嫁女都要對唱開親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罰酒。年輕時的吳治光因為唱開親歌而名揚苗山,自從21歲開始唱歌后就沒有被罰過酒,常常有對酒當歌三天三夜的記錄。那時候四村八寨,誰家有喜事都要請他去對歌。久而久之,吳治光成了遠近聞名的歌師。開親歌牽涉面廣,被祖先們以目錄的形式刻在一棵笛子大小的木棒上。那些橫七豎八的線條,一條就包含了上百行內容,一根歌棒就記載了一萬多行的歌詞。於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里,忘詞的時候偷偷摸一下就會記起。
刻道刻道

隨著時間的流逝,苗族的婚姻習俗已經有部分改頭換面,請吳治光唱開親歌的人漸漸少了,年輕人們有電視卡拉OK麻將娛樂,還要外出打工賺錢養家餬口,沒有人對這個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刻道感興趣。吳治光的門庭逐日冷清,刻道曾經給他帶來的光環猶如村旁流淌的河水,只在記憶里留下痕跡。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才會用苗語悵然哼上幾句:“我們看現在,家家可開親。男婚女出嫁,老少都高興……”歌聲悠揚婉轉,仿佛又回到了當年人聲鼎沸的娶媳嫁女場面。
舞陽村偌大的一個村,如今懂得刻道的只有吳治光和他的老伴了。就是整個施秉縣,屈指數來,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個歌師,有的村寨已經出現斷代的局面。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再過20年,刻道將隨著這些老人的離世而將淹沒在綠水青山里。

特點

詩歌語言通俗,口語化、生活氣息濃厚,同時它又用豐富、瑰麗的想像,塑造了一個敢於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現了苗族對婚姻的執著追求與嚮往。酒歌鏇律低回,多重複。它在苗族中流傳廣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
刻道多採用楓木、梨木或竹製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簡單的符號記錄,歌中有反覆、對唱等形式,它是中國境內苗族群體唯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
苗族刻道是由五言體組詩的形式構成,它敘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刻木符號不複雜。《苗族開親歌》有一萬多行歌詞,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號把開親歌的目錄刻在一尺長的小木棍上,隨身攜帶方便,也叫"歌棒"。

流傳久遠

刻道刻道
據清乾隆《鎮遠府志》記載,苗族俗無文字,交質用竹木刻數寸,名為"刻木"。婚嫁則"姑之女定為舅媳。倘無子,必重獻於舅,謂之外甥錢,否則終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來"。 《貴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猶存古風"的記載。

《苗族開親歌》產生於苗族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之後的一段歷史時期,雖然有關於民族遷徙、圖騰崇拜等方面的內容,但與那些反映創世、開天闢地、人類起源等的古歌古詞神話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權制下的婚姻狀況,它用酒歌這種形式記載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繹及它的發展和進步。被民族學家和民俗學家稱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發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民風醇厚

刻道刻道
詩歌語言通俗,口語化生活氣息濃厚,同時它又用豐富、瑰麗的想像,塑造了一個敢於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現了苗族對婚姻的執著追求與嚮往。酒歌鏇律低回,多重複。它在苗族中流傳廣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

刻道多採用楓木梨木製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簡單的符號記錄,歌中有反覆、對唱等形式,它是中國境內苗族群體唯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

苗族刻道是由五言體組詩的形式構成,它敘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刻木符號不複雜。《苗族開親歌》有一萬多行歌詞,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號把開親歌的目錄刻在一尺長的小木棍上,隨身攜帶方便,也叫"歌棒"。

刻棒傳奇

歌棒上的文字,也就是那時舅爺向姑媽索取聘禮時刻在楓木棒上的象形符號。文字元號和刻棒流傳下來以後,刻棒即成為苗家歷代傳唱這段故事和苗族婚俗由來的"書籍"和"歌本"。

刻道刻道
歌棒,三面刻有各種象形符號,苗族稱刻道,其長短粗細方圓無嚴格限定,以能刻錄和方便攜帶為準,長的像竹笛,短的可以放進衣袋。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前結親嫁女都要對唱開親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罰酒。一個開親歌數萬行,牽涉面廣,被祖先們以目錄的形式刻在一根笛子大小的歌棒上。那些橫七豎八的線條,一條就包含了上百行內容,一根歌棒數十個符號就記載了一萬多行的歌詞。於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里,在唱歌過程如果有忘詞的時候偷偷摸一下就會記起。

一根歌棒,歌師可以按圖形符號從上往下唱,也可以從下往上唱。而外人卻難明其詳,所以施秉民間有"官家識字九千九,沒有哪個能把刻道認得透"一說。

民族瑰寶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有一萬多行的歌詞。它是苗族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和演變而形成的,其間吸收了其他民族優秀的民歌精華,形成了苗族詩歌獨具的特色和風格。古歌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語言、行動、心理和性格的刻畫,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刻道刻道
《刻道》是一部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苗族婚姻敘事長詩,更是一部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僅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遷徙圖騰崇拜數學知識語言學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流逝,苗族的婚姻習俗已經有部分被現代生活方式所同化,年輕人有電視卡拉OK和麻將娛樂,還要外出打工賺錢養家餬口,沒有人對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刻道感興趣。屈指數來,這一帶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個歌師,有的村寨已經出現斷代的局面。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刻道將隨著這些老人的離世而淹沒在綠水青山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刻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屬民族

苗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菸、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

刻道刻道

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製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民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菸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傳承意義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有一萬多行的歌詞。它是苗族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和演變而形成的,其間吸收了其他民族優秀的民歌精華,形成了苗族詩歌獨具的特色和風格。古歌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語言、行動、心理和性格的刻畫,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苗族婚姻敘事長詩,更是一部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僅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遷徙、圖騰崇拜、數學知識、語言學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流逝,苗族的婚姻習俗已經有部分被現代生活方式所同化,年輕人有電視卡拉OK麻將娛樂,還要外出打工賺錢養家餬口,沒有人對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刻道感興趣。屈指數來,這一帶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個歌師,有的村寨已經出現斷代的局面。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刻道將隨著這些老人的離世而淹沒在綠水青山里。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 吳橋雜技 錫伯族西遷節 天橋中幡 滄州武術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