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傳說

劉伯溫傳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簡介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內容概況

劉基,字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於明洪武八年(1375),終年65歲,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武陽村人(舊屬處州府青田縣),故時人稱他為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為劉誠意。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劉基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元至順四年{1333年)23歲的劉基,一舉考中進士,開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報國,但朝廷昏庸腐敗,使他20餘年的宦海生涯屢遭磨難貶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參贊軍務的謀士,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剛直,膽識過人,朱元璋尊其為“吾子房(張良)也”。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稱道。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其文與宋濂齊名,詩與高啟並稱。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洽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有《郁離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等,後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伯溫的由來

劉基又名劉伯溫,相傳劉基去石門洞讀書,初時,見山青水秀,風景如畫,只沉醉於山水之間,日日玩耍,無心讀書。先生拿出《荀子•勸學篇》給劉基,要他讀一百遍。劉基唯讀一遍,就能背個八九不離十了。再讀一遍,就隻字不差了。先生叫他再讀,劉基就煩了。先生又拿出孔子的教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育劉基。劉基呢,當面諾諾是聽,過後還是收不了心,先生很無奈。有一天,劉基去溪邊玩,突然傳來棒槌擊打之聲,遁聲望去,只見溪邊堆積著如小山般棉紗,一個姑娘槌槌洗洗,一刻不停地在勞動。劉基想,這么多的紗,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洗完呢?這姑娘怎不嫌煩。劉基正在思忖,那姑娘口中飄出美妙動聽的歌聲:天下沒有浣紗,人間哪有衣暖身。沒有百溫不厭者,哪有高深學問人,鐵杵磨針為至理,問君攻書可專心?
劉在聽罷歌聲,心中漣漪頓起,漸漸地滿臉通紅,愧疚之情一陣一陣湧來,一陣小跑,回到學館書房去讀書。從此,劉基再也不放鬆學習,常常通宵達旦,勤奮攻書。劉基很感激浣紗女的提醒,為警戒鞭策自己,又給自己取名“百溫”,以示自己千讀百溫之決心。後人尊敬他,又因他封誠意伯,就把“百”字改成“伯”,叫他伯溫。

生平

劉一生好學,14至17歲讀書括城<今麗水>,18至21歲讀書石門洞,22歲中舉人,23歲考上進士。26歲出任江西行省高安縣丞。此後,曾任浙江行省都事、浙江儒學副提舉等,斷續為官司十餘年,沉淪下僚,一再受抑受貶。曾三次辭官,一次罷職,但始終不改其浩然正氣。目擊時艱,心憂天下,剛正不阿,廉潔奉公,表現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林高風。48歲時(1350),憤而棄官,隱居家鄉,著《郁離子》。50歲時,朱元璋曾三次派人到武陽邀請,因而重新出山,赴金陵,參與軍機,成了朱元璋開創明王朝的主要謀士。洪武初年,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洪武四年(61歲)告老回鄉。雖行止謹慎,惟弈棋呤詩,口不言功,但仍遭胡惟庸等人構陷,誣他爭奪有“王氣”的墓地,為朱元璋所疑忌而被奪祿。63歲時,不得已復入朝,引咎自責,直到65歲病重時,才被朱元璋遣使護送回家,不久便逝世了。

劉基出仕元明兩代,50歲之年,是他一生中轉折點。在48歲歸隱南田山中,到50歲出山投奔朱元璋之前,劉基著《郁離子》。《郁離子》一書反映出劉基對元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與正確的態度。他認識到元政權無可救藥,盡忠元途,報國無門,對時局便十分關注。看準朱元璋是各割據勢力中的佼佼者,“王者”已興,劉基應聘赴金陵參加朱元璋隊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是他與元政權決裂,敢於附逆的大智大勇行動。這說明劉基的思想是跟上時代的,是能夠隨著時代變化面發展的。

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幹了如下六件大事:

(1)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後,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於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採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隻,攻下太平,進駐采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餘。由於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徵求意見。劉基說:劉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聽了劉基這番獨見後,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畫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隻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袞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餘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後<公元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鬥,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

(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建設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6)61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朱元璋建立明朝,結束長達三十年的戰爭混亂局面,統一中國。雖然建立的仍是舊的封建王朝,但社會開始安定,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有所減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應該說是利國利民的。這說明劉基既是開創明朝的大功臣,也是對統一祖國有巨大貢獻的大功臣,他的歷史功績是不可否認的。

對劉基的評價

(1)剛正不阿,不畏強暴。

(2)不計名位,不貪爵祿。

(3)顧全大局,不結黨營私。

劉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偉人,是有多方面造詣的優秀學者,是對祖國統一有過重大貢獻的功臣。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