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由范子燁編著,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文學與文化,尤其偏重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之研究。出版著作有《〈世說新語精粹〉解讀》、《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世說新語〉研究》、《六朝作家年譜輯要》等。

基本信息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范子燁

作者簡介

范子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1964年5月生於黑龍江省嫩江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縣。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1994),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1988),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學士(1985)。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文學與文化,尤其偏重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之研究。出版著作有《〈世說新語精粹〉解讀》、《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世說新語〉研究》、《六朝作家年譜輯要》等。《魏晉之賦首——成公綏考論(學術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獲第一屆勤英文學獎青年學術獎,2007年11月24日。

本書目錄

上篇從形骨到神明:人物品藻及其文化意蘊

引言

第一章東漢、三國時代的人物品藻
一、東漢的人物品藻
(一)清議之風與人物品藻
(二)許、郭之學與人物品藻
二、三國時代的人物品藻
(一)吳國與蜀國的人物品藻
(二)曹魏的人物品藻
三、人倫識鑒:品藻的品藻
(一)對樂於鑑識人物者的推重
(二)“有人倫鑒識”的具體表現
(三)“理鑒”與“神鑒”
第二章人物品藻的方式與方法
一、名號稱謂與事數標榜
(一)名號稱謂
(二)事數標榜
二、歌謠諺語和文章著作
(一)歌謠諺語
(二)文章著作
三、人物品藻的若干具體方法
(一)直接評論的方法
(二)間接比較的方法
(三)題目人物“比興之體”
第三章人物品藻的標準及其所反映的審美觀念
一、“容止”:人物的容貌和動作
(一)中古士人崇尚“容止”風氣的開端
(二)從“形”到“神”以及“容止”品藻的唯美主義傾向
(三)南朝士人對“容止”之美的崇尚
(四)中古士人“容止”的女性化傾向
二、“雅量”:一種文化品格
(一)能藏能斂,情感深蘊
(二)脫略榮辱,善於忍耐
(三)面對險象,處之泰然
(四)直面生死,無憂無懼
(五)情懷真率,無累於物
三、“簡”:一種審美觀念
(一)尚“簡”審美觀念的歷史淵源
(二)尚“簡”審美觀念的具體表現
(三)尚“簡”審美觀念與中古文學理論的關係

中篇從黃金到土泥:名士清談及其歷史時代

第四章清談的歷史還原
一、清談的起源與分期
(一)清談的起源
(二)清談的分期
(三)南朝之清談
二、“清談”詞義考
(一)“清談”的語文學溯源
(二)“清談”的多義性
三、清談之方式
(一)口談與筆談
(二)口談的場所:公座·私座·大自然
(三)口談的基本模式
(四)口談與佛家“講經之制”
(五)口談的音調
(六)口談之“番數”
(七)口談中的“通”
(八)口談的美境
四、麈尾:清談家的風流雅器
(一)麈與麈尾
(二)麈尾的源流
(三)麈尾的種類與形制
(四)麈尾與清談名士
(五)麈尾與中古名僧
(六)麈尾與維摩詰
(七)附說:如意與清談
第五章清談與中古辯風
一、漢魏之際:中古辯風的開端
(一)漢魏之際:中古辯風的開端
(二)漢末、三國朝代的辯風
(三)劉邵的辯學理論:《人物誌·材理》
二、兩晉和南朝:中古辯風的深化
(一)兩晉時代的辯風
(二)南朝的辯風
第六章清談中的玄學內容和言語遊戲
一、“三玄”之學以及與玄學有關的若干主題
(一)“聖人有情否?”
(二)“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
二、嘲戲:清談中的言語遊戲
(一)嘲戲的起源
(二)晉代士林的嘲戲之風
(三)矛盾與悖論:對於嘲戲的總體認識

下篇從個體到群體:中古文人生活的若干“原生態”

第七章“殊聲而合響,異翮而同飛”:嵇康和阮籍的
遊仙思想與詩歌創作
一、入世·隱逸·遊仙:嵇、阮的思想歷程與遊仙思想的現實基礎
(一)從現實到隱逸
(二)從隱逸到遊仙
二、嵇、阮遊仙思想的文化背景
(一)“澤雉雖飢,不願園林”——精神自由與遊仙意識
(二)“思欲登仙,以濟不朽”——宇宙生命與遊仙意識
(三)“至人遠鑒,歸之自然”——理想人格與遊仙意識
(四)“長與俗人別,誰能睹基蹤”——脫俗之美與遊仙意識
三、“縱橫詩筆見高情”——嵇、阮詩歌的抒情境界與遊仙思想
(一)“阮旨遙深”:阮籍的遊仙詩
(二)“嵇志清峻”:嵇康的遊仙詩
第八章“香”與“味”:《世說新語》的語言和人物
一、《世說新語》的語言
(一)“‘質勝’之文”:《世說新語》語言的時代風格
(二)“楂、梨、桔、柚,各有其美”:《世說新語》語言的審美風格
(三)“小說書袋子”:《世說新語》的用典和語言的詩化
二、《世說新語》的人物
(一)“芝蘭玉樹”:《世說新語》中的男孩群像
(二)“林下風氣”:《世說新語》塑造的魏晉新女性
第九章永恆的悲美:中古文人的“傷逝”情結與輓歌習俗
一、中古文人的“傷逝”情結
(一)“傷逝”情結的時代背景
(二)“傷逝”情結例析
(三)“傷逝”情結與士人深情
二、中古時代的輓歌與輓歌習俗
(一)輓歌的起源與發展
(二)輓歌盛行的文化背景
(三)輓歌詩及其悲哀情調
第十章音樂與詩的凝聚:中古文人的嘯
一、嘯的音樂特點
(一)嘯的音理機制
(二)嘯的風制面貌
(三)嘯的藝術特點
(四)嘯的具體方法
(五)“長嘯”·“吟嘯”·“嘯歌”
二、嘯的歷史發展
(一)先秦時代的嘯
(二)東漢、三國時代的嘯
(三)阮籍之嘯及其歷史回聲
三、嘯的文化特質
(一)嘯的理性特質
(二)嘯和以自然為美的藝術觀念
(三)嘯與自然界
四、嘯與道教、神仙
(一)道徒之嘯與養生之功:嘯與道教
(二)從人之聲到神之音:嘯與神仙
五、多重象徵:嘯的文學意象
(一)瀟灑不羈的人格風韻
(二)歸隱避世的情志及與自然風物的契合
(三)慷慨激昂、奮發向上的壯志豪情
(四)心靈的隱憂與追求和靈魂的苦悶與悲愴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按書名音序排列)

A
ANewAccountofTalesoftheWorldtranslatedwithintroductionandnotes byRichardB.Mather(馬瑞志),Universityof MinnesotaPress,Minneapolis,1976

ARecordofBuddhistMonasteriesinLo-YangbyYangXuanzhi(楊之),translatedbyYi-t’ungWang(王伊同),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ewJersey,1983

B
抱朴子外篇校箋》[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1997

《鮑參軍詩注》[南朝·宋]鮑照著,黃節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北堂書抄》[唐]虞世南編撰,北京:中國書店,1989

《北朝文學史》周建江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北魏文學簡史》李開元等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北朝文化特質與文學進程吳先寧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博物志》[晉]張華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34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筆記文選讀》呂叔湘編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C
《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詞源注》[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詞話叢編》唐圭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池北偶談》[清]王士禎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出三藏記集》[南朝·梁]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鏈子點校,中華書局,1995

《初學記》[唐]徐堅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62

《楚辭補註》[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春秋穀梁傳註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

《陳書》[唐]姚思廉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萬繩楠整理,合肥:黃山書社,1987

D

《道藏》上海:上海書店,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道德經》[魏]王弼注,《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

《道教神仙畫集》中國道教協會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讀杜心解》[清]浦起龍著,北京:中華書局,1961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著,北京:中華書局,1955

《敦煌》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

《短吻鱷和普通鱷魚》[美]卡倫·達德利著,葉顯林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東漢三國時期的談論》劉季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東晉文藝系年》張可禮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丁福林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方一新著,合肥:黃山書社,1997

E
《爾雅翼》[宋]羅願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14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F
《法書要錄》[唐]張彥遠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樊川詩集》[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風俗通義校注》[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封氏聞見記校注》[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8

《傅雷譯文集》傅雷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

G
《甘澤謠》[唐]袁郊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69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高士傳》[晉]皇甫謐著,《四部備要》本

《高僧傳》[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陔余叢考》[清]趙翼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古今注》[晉]崔豹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古今事物考》王三聘輯,《國學基本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古佚書輯本目錄》孫啟治、陳建華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劉躍進著,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國語》[三國·吳]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郭子》[晉]郭澄之撰,《古小說鉤沉》本,《魯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灌畦暇語》[唐]無名氏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83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南朝·宋]傅亮等撰,孫昌武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94

《管錐編》錢鍾書著,北京:中華書局,1979

《廣弘明集》[唐]釋道宣撰,《四部備要》

H

韓詩外傳集釋》[漢]韓嬰撰,許維遹集釋,中華書局,1980

韓昌黎文集校注》[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寒柳堂集》陳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漢書人表考》[清]梁玉繩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70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著,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

《漢語史稿》王力著,北京:中華書局,1980

《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燕國材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郭建勛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漢魏六朝詩歌語言論稿》王雲路著,西安:陝西教育出版社,1997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著,北京:中華書局,1983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明]張溥著,殷孟倫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淮南子注》[漢]劉安著,高誘注,《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

懷麓堂集》[明]李東陽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桓子新論》[漢]桓譚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59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華麗家族—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蕭華榮著,北京:三聯書店,1994

《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呂一飛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慧遠及其佛學》方立天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何氏語林》[明]何良俊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何晏王弼玄學新探》余敦康著,濟南:齊魯書社,1991

《黑龍江志稿》萬福麟監修,張伯英總纂,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弘明集》[南朝·梁]釋僧祐撰,《四部備要》本

J
《稽神錄》[宋]徐鉉著,白化文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96

《嵇康美學》張節末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嵇康評傳》王曉毅著,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嵇康集校注》[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德]恩格斯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甲乙剩言》[明]胡應麟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0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建安七子集》[魏]王粲等著,俞紹初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江文通集匯注》[南朝·梁]江淹著,[明]胡之驥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今世說》[清]王晫著,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金明館叢稿二編》陳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金樓子》[梁]梁元帝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59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九家舊晉書輯本》[清]湯球輯,楊朝明校補,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L
老莊新論》陳鼓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李白與魏晉風度》陶新民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李賀詩集》[唐]李賀著,葉蔥奇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理學·佛學·玄學》湯用彤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第一冊《漢魏六朝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蓮社高賢傳》[晉]無名氏撰,《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35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梁書》[唐]姚思廉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陳長琦著,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列子集釋》[戰國]列禦寇著,[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列異傳等五種》[魏]曹丕等著,鄭學弢校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列仙傳》[漢]劉向撰,《道藏精華錄》本,守一子編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列女傳》[漢]劉向著,《四部備要》本

《列朝詩集小傳》[清]錢謙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類說》[宋]曾慥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陸機集》[晉]陸機著,金濤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陸雲集》[晉]陸雲著,黃葵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洛陽伽藍記校釋》[北魏]楊衒之著,周祖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

《洛陽伽藍記校箋》[北魏]楊衒之著,楊勇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71

洛陽伽藍記校注》[北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論詩絕句二十種輯注》[唐]杜甫等著,吳世常輯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論衡》[漢]王充著,《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

《論語註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靈樞經》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冷廬雜識》[清]陸以湉著,北京:中華書局,1984

呂思勉讀史札記》呂思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劉子校釋》[北齊]劉晝著,傅亞傑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六朝史》張承宗等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六朝考古》羅宗真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六朝園林》吳功正著,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六朝煙水》陳書良著,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

六朝美學》袁濟喜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六朝思想史》孫述圻著,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六朝美學史》吳功正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六朝史論集》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合肥:黃山書社,1993

《六朝經濟史》許輝、蔣福亞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六朝辭賦史》王琳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六臣注文選》[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影印《四部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六朝畫論研究》陳傳習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鍾濤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六朝詩歌語言研究》王雲路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M
《毛詩正義》[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劉躍進著,北京:三聯書店,1996

《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孟浩然詩集校注》[唐]孟浩然著,李景白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8

美學與意境》宗白華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美學》[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N
《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南華真經註疏》[晉]郭象著,[唐]成玄英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南北朝經濟史》陶希聖武賢卿著,上海: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南京的六朝石刻》梁白泉主編,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曹道衡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南京六朝墓葬的發現與研究》李蔚然著,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篛園日札》[清]成瓘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廿二史札記》[清]趙翼著,北京:中國書店,1987

O
《歐北集》[清]趙翼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P
《埤雅》[宋]陸佃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17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裴啟語林》[晉]裴啟撰,周楞伽輯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Q

七綴集》錢鍾書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葛兆光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齊東野語》[南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棋經十三篇校注》李毓珍校注,《中華文史論叢》,第4輯,頁271~17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詩鐸》[清]張應昌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詩話》丁福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清史稿》[近人]趙爾巽主編,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全唐詩》二十五冊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

《全唐詩》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全元散曲》隋樹森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58

《群輔錄》[晉]陶潛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35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R
《人物誌》[魏]劉卲著,[涼]劉昞注,《四部備要》本

《人物誌》[魏]劉卲著,[涼]劉昞原注,王玫評註,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陳明著,北京:學林出版社,1997

《阮步兵詠懷詩注》[魏]阮籍著,黃節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阮籍集校注》[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阮籍評傳》田文棠著,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容齋隨筆》[宋]洪邁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S
《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65

《三國志》[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許抗生著,濟南:齊魯書社,1991

《山帶閣注楚辭》[清]蔣驥撰,北京:中華書局,1958

《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著,北京:中華書局,1958

《蘇軾詩集》[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述異記》[南朝·梁]任昉著,《四庫全書》本

《孫子十家注》[戰國]孫武著,[魏]曹操等注,上海:上海書店,1986

《隨園詩話》[清]袁枚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隋書》[唐]魏徵等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水經注校》[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詩品注》[南朝·梁]鍾嶸著,陳廷傑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詩藪》[明]胡應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詩比興箋》[清]陳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詩經通論》[清]姚際恆撰,北京:中華書局,1958

《詩集傳》[宋]朱熹集注,中華書局,1958

《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撰,虛受堂刊本,1915

《十駕齋養新錄》[清]錢大昕撰,上海:上海書店,1983

《十四朝文學史要略》劉永濟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拾遺記》[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史記》[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史通通釋》[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世說新語》王利器斷句、校訂,影印日本影宋本,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

《世說新語》八卷[明]吳瑞徵校刻本

《世說新語》八卷[明]凌濛初三色套印刻本,劉辰翁、劉應登、王世懋等批點,黑龍江大學圖書館

《世說新語》上、下冊,影印清光緒17年思賢講社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世說新語補》二十卷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929

《世說新語校箋》劉盼遂,《國學論叢》,第1卷,第4號,1928

《世說新語校箋》楊勇著,台北:宏業書局,1969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撰,北京:中華書局,1984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世說新語索引》[日]高橋清編,《中文研究叢刊》,第6種,廣島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1959

《世說新語辭典》張永言主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世說新語詞典》張萬起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寧稼雨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世說新語〉研究》蔣凡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世說新語〉考釋》吳金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世族與六朝文學》程章燦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搜神記》[晉]乾寶撰,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搜神後記》[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宋本韻補》[宋]吳棫著,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史》[元]歐陽玄、張起岩等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T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輯,北京:中華書局,1960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

泰戈爾散文詩全集》[印]泰戈爾著,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

《陶淵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陶淵明集校箋》[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陶淵明詩文校箋》[晉]陶淵明著,王孟白校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湯用彤學術論文集》湯用彤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語林》[宋]王讜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前志怪小說史》李劍國著,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錢志熙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天祿閣外史》[漢]黃憲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82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通典》[唐]杜佑著,北京:中華書局,1988

W
《王弼集校釋》[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右丞集箋注》[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王驥德曲律》[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文心雕龍注釋》[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文心雕龍〉研究》牟世金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文心雕龍〉札記》黃侃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學新論》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聞一多全集》聞一多著,上海:開明書店,1948

緯略》[宋]高似孫撰,《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0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韋應物集校注》[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魏書》[北魏]魏收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魏晉清談》唐異明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魏晉玄談》孔繁著,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魏晉思想論》劉大傑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魏晉玄學史》許抗生等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魏晉南北朝史》王仲犖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魏晉南北朝詩話》蕭榮華撰,濟南:齊魯書社,1986

《魏晉玄學和文學》孔繁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白翠琴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魏晉南北朝文論選》郁沅、張明高編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南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魏晉三大思想論稿》田文棠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賀昌群著,《新世紀萬有文庫》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周一良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周一良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唐長孺著,上海:三聯書店,1955

《魏晉南北朝經濟史》高敏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魏晉南北朝史探索》鄭欣著,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陳戍國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柳士鎮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傅剛著,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大學中文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唐長孺著,北京:中華書局,1983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唐長孺著,上海:三聯書店,1959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周一良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羅宗強著,北京:中華書局,1996

《魏晉隋唐鄉村社會研究》齊濤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

《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汪征魯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李劍農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寧稼雨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魏晉六朝文學與玄學思想》袁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唐長孺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魏晉南北朝音樂史料彙編》吉聯抗輯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五朝門第》[美]王伊同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8

五朝小說大觀》[明]無名氏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吳梅村詩集箋注》[清]吳偉業著,[清]程穆橫原箋,[清]楊學沆補註,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3

《吳嘉紀詩集校箋》[清]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X
《西河集》[清]毛奇齡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西京雜記》[晉]葛洪著,程毅中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晞髮集》[南宋]謝翱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閒情偶寄》[清]李漁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香案牘》[明]陳繼儒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34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新世說》[近人]易宗夔著,上海:上海書店,1982

《嘯旨》[唐]孫廣撰,《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680冊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荀子集解》[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

《續博物志》[晉]李石撰,《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34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續高僧傳》[唐]釋道宣撰,《歷代高僧傳》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

Y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馬克思著,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異苑》《談藪》[南朝·宋]劉敬叔、[北齊]陽松玠撰,范寧、程毅中、程有慶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

《藝經》[三國·魏]邯鄲淳著,[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子部藝術編》,揚州:廣陵古籍刊印社,1990

《藝概》[清]劉熙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北京:中華書局,1965

《藝術哲學》[法]丹納著,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顏氏家訓集解》[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岩棲幽事》[明]陳繼儒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68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殷芸小說》[南朝·梁]殷芸編纂,周楞枷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音樂與智力》沈建軍著,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7

音樂美學引論》修金堂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音樂美學問題概論》[蘇聯]克列姆遼夫著,吳啟元、虞承中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余嘉錫文史論集》余嘉錫著,長沙:嶽麓書社,1997

《語文學論集》(增補本)張永言著,北京:語文人民出版社,1999

《庾信傳論》魯同群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玉谿生詩集箋注》[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豫章黃先生文集》[宋]黃庭堅著,《四部叢刊》本

《淵鑒類函》北京:中國書店,1985

《元和姓纂》[唐]林寶撰,北京:中華書局,1994

《雲溪友議》[唐]范攄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83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雲笈七籤》[宋]張君房輯,濟南:齊魯書社,1988

《樂府指迷箋釋》[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樂府詩述論》王運熙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越縵堂讀書簡端記》,[清]李慈銘著,王利器纂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陰鏗與近體詩》趙以武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英雄記抄》[三國·魏]王粲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35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幽明錄》[南朝·宋]劉義慶撰,鄭晚晴輯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Z
《戰國策》[漢]劉向集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傳奇》蕭華榮著,北京:三聯書店,1995

《章太炎全集》章太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清胡克家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昭昧詹言》[清]方東樹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真誥》[梁]陶弘景著,《叢書集成初編》,第570~57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正始玄學》王葆玹著,濟南:齊魯書社,1987

《正倉院考古記》傅芸子著,《新世紀萬有文庫》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中國文化史》柳詒徵著,南京:鐘山書局,1935

《中國文化的清流》王曉毅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中國文法語文通解》楊伯峻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中國中古文學史》劉師培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蕭艾著,長沙:嶽麓書社,1996

《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國哲學通論》范壽康,北京:三聯書店,1983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中國美學史》(第二卷)李澤厚、劉綱紀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思想》)侯外廬、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壁畫全集》(《敦煌》九《五代·北宋》)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

《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中國動物圖譜》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曹道衡著,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古文學理論範疇》詹福瑞著,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仲長統論》[漢]仲長統著,《叢書集成初編》本,第59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易大傳新注》徐志銳著,濟南:齊魯書社,1988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朱光潛美學文集》朱光潛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諸子平議》[清]俞樾著,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諸病源候論校注》[隋]巢元方著,丁光迪等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注維摩詰所說經》[後秦]僧肇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莊子今注今譯》莊子著,陳鼓應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

參考文目

《曹操的遊仙詩》陳飛之,上海:《學術月刊》,1980年第5期,頁78~81,43

傳神阿堵¾〈世說新語〉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錢南秀,北京:《文學評論》,1986年第5期,頁104~111

《崇有之學與向郭學說》湯用彤,《燕園論學集》,頁1~2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從莊子到郭象的歷史之必然—試析魏晉玄學中的莊子思想》周勤,上海:《華東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頁50~52

《從看魏晉玄學的形成》王曉毅,上海:《學術月刊》,1986年第10期,頁52~56

《從名實之爭到本末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淵流初探》丁懷軫,丁懷超,長春:《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4期,頁63~70

《從中國文化的視角看陶淵明》柯元,九江:《九江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頁46~50

《從看清談》孔繁,濟南:《文史哲》,1981年第6期,頁45~52

《從看清談家的言語修養》周舸岷,杭州:《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頁49~56

《從看名僧和名士相交遊》孔繁,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頁15~24

《從看六朝的以悲為美》袁濟喜,北京:《光明日報》,1986年7月29日第3版

D
《道家思想與魏晉文學》趙明,長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71~77

《道家學者陶弘景有關遺物、遺蹟的考證》羅宗真,《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集》,頁82~85,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期

《東漢仲長統、劉劭的倫理邏輯探析》溫公頤,天津:《南開學報》,1985年第4期,頁69~75

G
《葛洪美學思想初探》皮朝綱,重慶:《四川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頁34~40、27

《葛洪社會政治思想探析》許抗生,上海:《學術月刊》,1985年第1期,頁27~30《古典文學札記一則》李澤厚,北京:《文學評論》,1986年第4期,頁65~77

《貴無之學(下)—道安和張湛》湯用彤,北京:《哲學研究》,1980年第7期,頁62~70、48

《郭景純曹堯賓遊仙詩辨異》程會昌,北平:《國文月刊》,第18期,頁17~22

《郭象的和莊周的莊子》湯一介,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47~54

《郭象中之自然獨化及玄同彼我之道》唐君毅,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3期,頁108~120

《郭象“逍遙”義辨析》高晨陽,瀋陽:《遼寧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頁51~54

H
《韓康伯之易學》呂光華,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3期,頁68~71

《漢唐玄學論》黃侃,南京:《時代公論》,1932年6月第11號,頁26~29

《漢代經學與魏晉玄學—論我國前期封建社會中官方哲學的演變》方立天,北京:《哲學研究》,1980年第3期,頁48~59

《漢魏兩晉之論師及其名論》李源澄,上海:《文史雜誌》,1942年,第2卷,第1期,頁19~29

《漢魏兩晉儒道釋關係簡論》曾召南,成都:《四川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頁48~60

《漢魏學術變遷與魏晉玄學的產生》湯用彤,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36~40

J
《嵇康、阮籍之學》湯用彤,北京:《中國文化》,第2期,頁133~135,1990

《嵇康和阮籍的哲學思想》湯一介,北京:《新建設》,1962年第9期,頁25~30

《嵇康思想及其詩文的特色》郭維森,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2期,頁30~39

《嵇康思想略論》許抗生,濟南:《齊魯學刊》,1980年第3期,頁29~33

《嵇康的政治態度和他的作品》顧農,昆明:《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頁109~114

《嵇康生卒年新考》李劍國,天津:《南開學報》,1985年第3期,頁40~44

《嵇康音樂理論評析》姚漢榮,武漢:《江漢論壇》,1985年第5期,頁53~57

《嵇康人生觀漫評》丁懷軫,徐州:《淮北煤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頁148~158、166

《嵇康與玄學“三理”》陳戰國,北京:《中國哲學》,第11輯,頁76~97

《嵇康之“輕時傲世”與“嵇志輕峻”》景蜀慧,北京:《中國文化》,總第5期,頁116~123,1991

《嵇康鍛鐵與服散養生》范子燁,西安:《陝西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頁63~69

《極數的輝煌:中古文學的品位觀念》范子燁,哈爾濱:《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6期,頁79~84

暨艷案及相關問題》田餘慶,北京:《中國文化》,總第4期,頁75~86,1991

《晉宋佛教般若學派與魏晉玄學在哲學思想上的歧異》殷鼎,天津:《南開學報》,1980年第4期,頁51~55

《晉書竹林七賢傳札記》林校生,福州:《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頁75~77

《晉人風韻之美》嘯馬,濟南:《東嶽論叢》,1988年第2期,頁74~78

《晉人小帖》陳子展,上海:生活書店,《太白》,卷一,創刊號,頁70~73,1934

《晉人吟詩與“洛生詠”》范子燁,北京:《文史知識》,1995年第2期,頁106~108

《賈氏譜學與》范子燁,哈爾濱:《學術交流》,1997年第5期,頁103~107

K
《“空間信賴”與“空間恐懼”》蘇丁,上海:《學術月刊》,1986年第1期,頁42~48

L
論俗語》[意]但丁,北京:《文藝理論譯叢》,1958年第3期,頁1~8

《論孫位的故實及其與顧愷之畫風的關係》承名世,《文物》,1965年第8期,頁15~23

《論王弼的認識論》胡賢鑫,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4期,頁32~36

《論郭象與莊子人生哲學之異同》李中華,太原:《晉陽學刊》,1981年第2期,頁50~56、75

《論郭象哲學的理論思維意義及其內在矛盾》湯一介,北京:《哲學研究》,1983年第4期,頁47~55

《論的二重化本體論》馬序,蘭州:《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頁37~43

《論嵇康和阮籍的放達》徐斌,蘭州:《蘭州學刊》,1984年第6期,頁70~76,57

《論阮籍是魏晉易代的史詩》陳賡平,蘭州:《蘭州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頁79~91

《論阮籍詩歌創作的審美經驗》沈悅苓,北京:《文學評論》,1985年第3期,頁122~128,134

《論阮籍之悲怨》袁濟喜,北京:《光明日報》,1986年3月11日第3版

《論傅玄的美學思想》穆紀光,蘭州:《社會科學》,1984年第5期,頁33~37、57

《論皇侃的》孫述圻,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頁89~95

《論謝靈運山水文學的創作經驗》周勛初,北京:《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頁46~55

《論審美觀》錢南秀,南京:《江海學刊》,1982第2期,頁122~126

《論的語言藝術》吳代芳,長沙:《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頁103~108

《論的人物美思想》董晉騫,北京:《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第3期,頁134~140

《論魏晉時代佛學和玄學的異同》石竣,方立天,北京:《哲學研究》,1980年第10期,頁31~41

《論魏晉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許抗生,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3期,頁31~42

《論魏晉道教與玄學的關係》許抗生,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3期,頁26~31

《論魏晉玄學的特質和價值》馮達文,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4期,頁72~78

《論魏晉六朝的暢情美學—站在非性文化的角度》李建中,上海:《華東師大學報》,1989年第6期,頁112~117,111

《論長嘯與魏晉風度》倪鐘鳴,深圳:《深圳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頁14~21

《論審美標準》夏放,濟南:《山東師大學報》,1984年第5期,頁61~67、36

《論自然美》姚文放,上海:《學術月刊》,1984年第6期,頁61~69

《論詩的技巧與自然天成的審美觀念》南帆,北京:《文藝理論研究》,1985年第3期,頁85~92

《論“自然之至音”—“嘯”》范子燁,哈爾濱:《求是學刊》,1994年第3期,頁65~71

《論中國古代的“九品文化”》范子燁,哈爾濱:《求是學刊》,1995年第4期,頁96~99

《論楊衒之及其的創作主旨》范子燁,齊齊哈爾:《齊師院學報》,第3期,頁40~46

《論“嘯”—絕響的中國雅樂》范子燁,哈爾濱:《求是學刊》,1997年第4期,頁74~77

《論異型文化之合成品:“竹林七賢”的意蘊與背景》范子燁,哈爾濱:《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2期,頁114~119

《論阮籍善嘯》范子燁,哈爾濱:《北方論叢》,1999年第2期,頁44~50

《論〈世說新語〉語言的時代和審美特徵》范子燁,哈爾濱:《學術交流》,1999年第2期,頁176~184

《略論嵇康及其作品》張志岳,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60年第1期,頁74~80

《略論阮籍及其》張志岳,北京:《文學遺產》增刊,第11輯,頁73~93

《略論王弼何晏的貴無論》孫明實,上海:《學術月刊》,1981年第10期,頁33~36

《略論張湛的哲學思想》陳戰國,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頁23~26、62

《略論魏晉玄學》許抗生,北京:《哲學研究》,1979年第12期,頁30~39

《略論魏晉文學中的“感物”說》王毅,北京:《北京師大學報》,1986年年第1期,頁67~73

《略論“九品中正制”在兩晉選官實踐中的地位與作用》汪征魯,上海:《學術月刊》,1985年第6期,頁50~58

《兩晉清談之研究》松五,北平:《北強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頁1~8

《兩晉南朝的清議》周一良,《魏晉隋唐史論集》,頁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劉劭中的人才哲學思想》鄒本順,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2期,頁74~81

《六朝至宋的思想自由》孫次舟,北平:《大學月刊》,1944年,第3卷,第5期,頁18~23

《六朝時期儒道釋三教異同論》孫述圻,南京:《江海學刊》,1985年第3期,頁30~35

《“六朝古卷”: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揭秘》范子燁,北京:《文獻》,1999年第2期,頁177~183、143

《魯迅對的整理》彭鐸,北京:《光明日報》,1961年10月8日第4版

《陸機中美學觀點試探》詹杭倫,成都:《四川師大學報》,1986年第5期,頁46~51、92

《林下風氣:〈世說新語〉塑造的魏晉新女性》范子燁,北京:《文史知識》,2000年第2期,頁102~109

《的體例淵源及其與名僧“格義”的關係》范子燁,哈爾濱:《北方論叢》,1996年第5期,頁66~69

《的文體特徵與中古佛學》范子燁,北京:《文學遺產》,1998年第6期,頁74~81

M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朱光潛,北京:《詩刊》,1962年第4期,頁58~61

《門外文談》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全集》,第6卷,頁86~111,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妙在有意無意之間—談審美活動和藝術創造的主要特徵》周來祥,武漢:《江漢論壇》,1981年第6期,頁68~71

《馬瑞志的英文譯註本》范子燁,北京:《文獻》,1998年第3期,頁210~219

N

《南北朝色役考》(上),武仙卿,天津:《食貨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8期,頁29~35

《南北朝色役考》(下),武仙卿,天津:《食貨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10期,頁19~32

《南朝大族的鼎盛與衰落》,武仙卿,天津:《食貨半月刊》,1936年,第3卷,第4期,頁3~7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及其磚刻壁畫》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北京:《文物》,1960年8、9期合刊,頁37~42

《南北朝末羈旅詩人庾信之軌跡—與顏之推的情況比較》朴漢濟,《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集》,頁38~43,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期

P
《裴頠哲學思想補正》劉康德,上海:《學術月刊》,1985年第6期,頁39~41

《裴頠的玄學思想》余敦康,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37~45

Q
《清談家之檢討》仲侯,廣州:《仁愛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頁41~46

《清談之分期及其領袖人物之年代》無畏,北平:《中國文化》,1946年第2期,頁34~35

《清談起源考》孫道升,上海:《東方雜誌》,1946年,第42卷,第3號,頁16~24

《清談之起源》(上)賀昌群,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1卷,第1期,頁193~209,1943年

《清談源流考》[日]市村瓚次郎著,胡厚宣譯,《華北日報》第7版《史學周刊》,中華民國23年9月6、13、20、27日,10月4、8、25日,11月1、8日

《清談與魏晉政治》繆鉞,《冰繭庵叢稿》,頁32~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談與》陳書良,長沙:《求索》,1986年第3期,頁52~54

《“清談”考釋》范子燁,哈爾濱:《北方論叢》,1995年第6期,頁73~76

《“清”—魏晉人物品藻中一個重要審美範疇》黃克劍,福州:《福建論壇》,1985年第期,頁24~29

《淺談的語言美》裴顏貴,上海:《修辭學習》,1986年第2期,頁19~20、22

R
《初探》孔繁,西安:《人文雜誌》,1982年第2期,頁35~38

《與漢魏之際美學思想的嬗變》袁濟喜,瀋陽:《瀋陽師範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第3期,頁24~29

《與魏晉清談》王曉毅,濟南:《齊魯學刊》,1986年第4期,頁10~13

《人生識字糊塗始》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全集》,第6卷,頁296~297,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人的自覺”與魏晉南北朝的美學思想》王興華,天津:《南開學報》,1986年第1期,頁38~46

《阮籍研究》何蟠飛,燕京大學文學學會:《文學年報》,1937年第3期,頁175~200

《阮籍試論》蕭學鵬,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56年第4期,頁173~182

《阮嗣宗詩初論》沈祖棻,《古詩考索》,頁268~2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阮籍思想內容初探》韓傳達,昆明:《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頁115~122

《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余敦康,濟南:《文史哲》,1987年第3期,頁3~11

《阮籍人格的雙重性及其思想文化意義》高晨陽,濟南:《山東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頁44~51

《阮籍事跡新考》范子燁,哈爾濱:《學術交流》,1995年第1期,頁93~97

S
《三國時代的“客”》鞠清遠,天津:《食貨半月刊》,1936年,第3卷,第4期,頁15~19

《三國六朝三玄之學考》高克明,北平:《國文叢刊》,1922年,第1卷,第1號,頁1~18

《三國時期人才波峰現象研究》周兆望,會議論文,南京博物院:“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年會”,1998年9月7日~10日,南京西康賓館

《上帝賜與的魔笛¾漫談口哨藝術》李曼,北京:《世界知識畫報》,總第89期,頁24~26,世界知識畫報社,1990年11月8日

《世說新語之研究》朱建新,北平:《真知學報》,1942年,第1卷,第6期,頁21~34

《札記》賀昌群,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復刊第一號,1947年,頁1~7

《〈世說新語〉之文章》[日]吉川幸次郎撰,紀庸譯,北平:《國文月刊》,第46期

《〈世說新語〉劉孝標註釋例》楊勇,《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頁245~25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0

《中的複音詞問題》周生亞,長春:《吉林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頁81~88

《所見魏晉清談風尚》葉柏村,杭州:《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頁20~23

《品評人物的尺度》吳學芹,畢節:《畢節師專學報》,1984年第2期,頁16~18

《所反映的魏晉清談風貌》信應舉,鄭州:《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頁40~45

《〈世說〉中的文學觀點》劉兆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頁97~102

《的語言特徵及其影響》周舸岷,杭州:《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頁87~92

《思想藝術論》侯忠義,北京:《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123~128

《中的文學理論概觀》湯亞平,湘潭:《湘潭大學學報》,1988年古典文學專輯,頁40~50、89

《異文語言比較研究》柳士鎮,鄭州:《中州學刊》,1988年第6期,頁99~102,49

《的審美觀》張永昊,濟南:《文史哲》,1989年第6期,頁78~85

《“孫興公作庾公誄”條》劉兆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頁74~75

《的世界》[美]RichardB.Mather著,范子燁譯,哈爾濱:《學術交流》,1996年第1期,頁96~103

《〈世說新語〉研究》范子燁,北京:《文獻》,1995年第4期,頁84~97

《“劉真長與殷淵源談”條辨釋》范子燁,長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頁26~29

《〈世說新語〉新探》范子燁,哈爾濱:《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4期,頁118~124

《試論中的少兒形象》羅毅,《湘潭大學學報》,1988年古典文學專輯,頁51~55

《試論嵇康的哲學思想》劉康德,上海:《復旦學報》,1981年第6期,頁90~92

《試論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段茂南,蕪湖:《安徽師大學報》,1985年第2期,頁37~42

《試論郭象哲學思想的性質和地位》張茂新,蕪湖:《安徽師大學報》,1981年第2期,頁57~62

《試論郭璞及其遊仙詩》凌迅,太原:《晉陽學刊》,1982年第3期,頁98~101,106

《試論魏晉朝隱之風與山水詩的興起》韋鳳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1期,頁273~283

《試談王弼注》牟彬,北京:《史學月刊》,1983年第3期,頁12~17

《試釋郭象的“玄冥之境”》蘭喜並,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頁41~42

《試釋如意》白化文,北京:《中國文化》,總第13期,頁84~93,1996

《說品藻—讀札記》公略,南京:《古籍研究》,總第4期,頁103~105

《說用典》喬力,濟南:《東嶽論叢》,1981年第6期,頁99~103

《〈搜神記〉與〈世說新語〉》段熙仲,南京:《南京師院學報》,1981年第3期,頁24~28

《“手談”與“坐隱”:魏晉南北朝的圍棋風尚》范子燁,北京:《文史知識》,2000年第5期,頁58~67

《審美與人的自由》劉曉波,太原:《名作欣賞》,1986年第1期,頁58~63

T
《陶淵明美學思想初探》殷紹基,湘潭:《湘潭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頁70~76

《陶淵明詩歌意境的美學風貌》陳長榮,蘇州:《蘇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頁82~87、104

W
《魏晉玄學中的體驗思想—試論王弼“聖人體無”觀念的哲學意義》杜維明,《燕園論學集》,頁197~21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魏晉玄學和山水文學》鍾元凱,上海:《學術月刊》,1984年第3期,頁60~67

魏晉玄學研究三十年》胡紹軍,北京:《國內哲學動態》,1985年第11期,頁38~43

《魏晉玄學研究三十年》(續)胡紹軍,北京:《國內哲學動態》,1985年第12期,頁36~41

《魏晉玄學筆談》(一)濟南:《文史哲》,1985年第3期,頁3~22

《魏晉玄學筆談》(二)濟南:《文史哲》,1985年第4期,頁39~52、95

《魏晉玄學散論》陳戰國,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4期,頁47~53

《魏晉清談及其影響》杜守素,上海:《新中華》,1948年,復刊第6卷,第11期,頁18~24

《魏晉清談略論》束世澂,北京:《歷史教學問題》,1957年第6期,頁10~13

《魏晉清談散論》郟廷礎,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1期,頁66~73

《魏晉風流與私家園林》吳世昌,《羅音室學術論著》,第1卷,北京: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

《魏晉文論的興起與玄學中“天人新義”的形成》周繼旨,北京:《哲學研究》,1984年第5期,頁45~53

《魏晉思潮與皇甫謐》魏明安,蘭州:《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頁44~62

《魏晉詩人四議》曾慶全,武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頁52~59頁11~18

《魏晉士人人生觀探討》張祥浩,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4期,頁63~69

《魏晉士風與老莊思想的演變》孫德宣,《中德學志》,頁227~253,1944年6月

《魏晉之際關於名實、才性的辯論》馮友蘭,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頁3~12

《魏晉知行觀初探》傅雲龍,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1期,頁66~71

《魏晉的“才性之辯”》鄒本順,西安:《人文雜誌》,1982年第4期,頁28~31

《魏晉的清談》范壽康,武漢:《文哲季刊》,第5卷,第2期,頁237~288

《魏晉才性論新探》王曉毅,濟南:《東嶽論叢》,1986年第3期,頁58~61、57

《魏晉時期的才德之辨》張祥浩,上海:《學術月刊》,1987年第10期,頁37~40

《魏晉詩歌中的飛翔形象》錢志熙,北京:《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頁38~45

《魏晉的清談》范壽康,武漢:(武大)《文哲季刊》,1947年,第5卷,第2期,頁237~288

《魏晉以來山水詩“巧言切狀”的玄學根源》韋鳳娟,北京:《光明日報》,1982年10月19日第3版

《魏晉風度與消費時尚》王澧華,湘潭:《湘潭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頁27~30

《魏晉士族婦女的風貌》黃佩芳,杭州:《浙江學刊》,1988年第6期,頁111~114

《魏晉風流與老莊思想》許世瑛,上海:《中學生》,1946年9月,第1期,頁15~22

《魏晉的清談任達與九品中正制》逯欽立,長春:《華東師大學報》,1986年第5期,頁111~115

《魏晉文學批評對情感的重視和魏晉人的情感觀》楊明,上海:《復旦學報》,1985年第1期,頁59~65

《魏晉時期的“自然說”與晉詩之風貌》王毅,北京:《文學遺產》,1984年第4期,頁9~19

《魏晉南北朝的清談生活》陳萃芳,《新光雜誌》,第2卷第3、4期,1941年6月、10月

《魏晉南北朝人對文學形象特點的探索》周勛初,北京:《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第2期,頁22~37

《魏晉南北朝的融合思潮和顏之推的儒佛一體論》王國炎,南昌:《江西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頁30~38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幾種人生觀及社會理想》葉桂桐,瀋陽:《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頁110~115

《魏晉南朝“門第”述論》汪征魯,福州:《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頁9~14

《魏晉間哲學之研究》楊予秀,北平:《行健月刊》,第3卷,第6期,頁159~170

《魏晉六朝文學的才學觀》張國星,保定:《河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頁71~80

《魏末北齊之清談名理》李源澄,《責善半月刊》,1941年,第2卷,第19期,頁16~18

《王弼中所包含的“虛靜為本”的思想》那薇,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33~36

《王弼與郭象哲學的比較分析》湯一介,《燕園論學集》,頁214~23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王弼倫理思想略論》朱義祿,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頁36~41

《王弼之形上學》李增,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2期,頁74~80

《王弼哲學思想辨微》程宜山,北京:《哲學研究》,1984年第5期,頁54~60

《王弼美學思想蠡測》皮朝綱,昆明:《西南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頁98~102

《王僧虔與南朝清談考辨》余英時,北京:《中國文化》,第8期,頁22~31,1993

《所引王弼佚文考釋》王葆玹,北京:《哲學研究》,1983年第8期,頁67~74

《“文貴清省”說的時代意義—略談陸雲》傅剛,北京:《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第2期,頁93~99

X
《西晉大詩人左思及其妹左芬》李長之,北平:《國文月刊》,第17期,頁17~22

《西晉詩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創作》李長之,北平:《國文月刊》,第86期,頁25~32、3

《西晉時代士大夫的心理》曾繁康:北平:《學思》,1942年,第2卷,第8期,頁10~16

《西晉清談與遊仙、招隱詩》王新民,《海疆校刊》,1947年,第2期,頁1~4

《蕭統與顏之推的文學觀及其比較》陳曼平,張克,瀋陽:《瀋陽師範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85年第2期,頁65~70

《“小說書袋子”:的用典藝術》范子燁,哈爾濱:《求是學刊》,1998年第5期,頁87~91

《“嘯”:東方古國的口哨音樂》范子燁,北京:《中國文化》,1995年秋季號,總第12期,頁177~184

玄言詩研究》王仲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頁197~213

Y
《“言意之辯”及其意義》蒙培元,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1期,頁72~79

《遊仙詩》朱光潛,北平:《文學雜誌》,1948年,第3卷,第4期,頁1~14

《憂傷而深沉的心靈之歌—懷詩初探》梅俊道,九江:《九江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頁64~67

《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洪修平,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46~50

《永恆的悲美:中古時代的輓歌與輓歌詩》范子燁,哈爾濱:《求是學刊》,1996年第2期,頁77~80

Z
《“芝蘭玉樹”:〈世說新語〉中的男孩群像》范子燁,北京:《文史知識》,1999年第2期,頁106~111

《鍾會與早期玄學》王曉毅,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28~32

《鍾嶸的美學理論》陳素蓉,北京:《美學》,第6期,頁168~180

《鍾嶸詩品的標準尺度》王忠,北平:《國文月刊》,第66期,頁25~28

《中世人的苦悶與遊仙的文學》滕固,上海:《小說月報》,17卷號外,頁1~4,1927年6月

《中國古代詩人的時間意識及其它》蕭弛,北京:《文學遺產》,1986年第6期,頁16~23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頁301~34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宗教與山水結合的歷史文化考察》蔣述卓,北京:《文藝研究》,1986年第5期,頁65~71

《竹林七賢的政治立場及清談》薛亞康,曾廣開,許昌:《許昌師專學報》,1990年第4期,頁23~25

《“竹林七賢”與“二十四友”》沈玉成,瀋陽:《遼寧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頁40~44

《主體精神與審美意識的覺醒—論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潮之核心》郁沅,北京:《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頁106~114

《麈尾與魏晉名士清談》白化文,北京:《文史知識》,1982年第7期,頁79~82

《麈尾的功能與源流略說》范子燁,南京:《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頁86~88

《自然的人格與自然的美學—魏晉南北朝美學札記》袁濟喜,福州:《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頁54~59、20

《自由與脫俗:阮籍和嵇康的神仙意識》范子燁,哈爾濱:《求是學刊》,1999年第3期,頁75~78

《左太沖詠史詩三論》程會昌,北平:《國文月刊》,第17期,頁23~25

後記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似乎有許多話要說,然而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或許,
在經過了太多的曲折與磨礪之後,自己倒把一切看得平淡了。所以,此時的我,欲
言而無言。不過有一點,我要特別加以說明:在我涉獵、研究這一課題的漫長的時
間跨度中,無論是我的老師、學長,還是我的朋友、同道,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都曾
經真誠地幫助我、指導我,我承受了太多太多的恩澤。劉敬圻教授(黑龍江大學),
袁行霈教授(北京大學),王夢白教授(哈爾濱師範大學),田餘慶教授(北京大
學),李錫胤教授(黑龍江大學),霍松林教授(陝西師範大學),張錦池教授(哈
爾濱師範大學),卞孝萱教授(南京大學),劉夢溪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楊東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唐異明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江健俊教授(台灣成功大學),鄭學弢教授(蘇州大學),羅宗強教授(南開大學),張永言教授(四川大學),金長煥教授(韓國延世大學),金周漢教授(韓國嶺南大學),橫山弘教授(日本奈良女子大學),馬瑞志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王伊同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這裡,我謹鄭重記下他們的名字,以表達我由衷的敬意與謝忱。同時,我要感謝我們的校長衣俊卿博士,感謝黑龍江大學科研處的趙經貴教授和陳長喜先生,感謝山東教育出版社的朱曉晨先生,感謝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的孫延風女士。他們的大力支持使我順利地完成了這一課題,也使本書得以迅速地出版面世。對他們為我付出的辛勞,我將永遠銘記。

希望本書的出版,不會辜負關心我鼓勵我的所有的師長和朋友們。

本書的初稿曾經作為博士論文提出過,但由於導師認為它偏離“純文學研究”的軌道而一度擱淺了。

本書為1998年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本書為1998年黑龍江大學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本書為黑龍江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術專刊之一。

范子燁

2000年10月1日於竹林軒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