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講演錄》

《國學講演錄》

《國學講演錄》由章太炎所著,於2008年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出版。他博通經史,精研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在使傳統的國小脫離經學附庸的地位而成為獨立的語言科學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國學講演錄》國學講演錄

《國學講演錄》主要內容:章太炎,語言文字學家。他是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集大成者,樸學大師。他博通經史,精研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在使傳統的國小脫離經學附庸的地位而成為獨立的語言科學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國學講演錄》是章太炎的國學講演錄,內容包括:國小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和文學略說。《國學講演錄》見解精闢,通俗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目錄

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序
章太炎先生及其《國學講演錄》
國小略說
經學略說
史學略說
諸子略說
文學略說
附錄
一清儒
二民數
三方言
四對聯三副
後記

序言

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早有吳承仕之記錄,載於《章氏叢書》。中有曹聚仁之記錄,別本單行。晚年,先生寓居吳中,購買侍其巷住宅,後又定居錦帆路,建築講堂,一意講學,東及扶桑,南暨越裳,華夏群賢畢至,錦帆路上,車馬雲屯。先生向在日本東京,有國學講習會之組織,周樹人、作人兄弟,黃侃、錢夏、朱希祖、許壽裳諸君,實始從學。晚歲來吳,吳中舊有國學會,先生冠以章氏之號而別之,名日“章氏國學講習會”,一時章氏國學講習會之名大著。先生分門講演,每日過午開始,往往延及申酉。一茶一煙,端坐講壇,清言娓娓,聽者忘倦,歷二三小時不輟。每次講演,余必與王謇王乘六諸子從旁繹記,匯集成章,然後由余繕定呈閱。凡經學、史學、諸子、國小,旁及詩文雜藝,悉有論述,刊布同仁。此冊所刊,未越當時之舊也。先生嘗言:“中年學生,基礎已定,成就可待;晚歲小生,來日方長,不可不力加誘掖。”以故於年輕學生,更為重視,獎導特過恆常。易簀前夕,講演未停。師母湯夫人言:“君體不舒,午餐未進,講程暫緩可也。”先生毅然答日:“吾飯可以不吃,吾學不可不講!”

後記

章太炎先生以國學為講題的演講,也有很多次。重要的幾次是:1906年在日本建立“國學振起社”,前後講學五年余,至武昌起義始停講。在此期間,講授了《論語言文字之學》、《論文學》、《論諸子學》、《說文》、《爾雅》、《莊子》、《楚辭》等專題。1913年,在北平,人身自由受到袁世凱的限制,於共和黨本部主講經學、史學、國小、玄學。先生受軟禁後絕食,袁氏怕乾眾怒,允吳承仕(簡齋)入先生之門受業。有《薊漢微言》傳世。1922年應江蘇教育會之邀,講了《國學大概》等專題,也有記錄本傳世。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以先生次年即歸道山,時間較短,可卻是最重要的一次。講習會創辦了《制言》半月刊,先生的再傳門弟子徐復(漢生)協助事務。該刊發表了與講習會相關的很多文章,章先生的講演稿,有其再傳門人王乘六、諸祖耿記錄,孫世揚校訂,於《制言》發表。今傳世之《國小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均為此次講習會的記錄刊本,是歷次講習會最系統、最全面的講本,所講內容,為章先生晚年成熟之論。《說文解字·序》也在《制言》半月刊上刊發了。然以戰事不斷,十幾年的社會滄桑巨變,加以出版時印數較少,故海內外難求是本。1963年先生鍾愛的再傳弟子石禪潘重規(其名即為先生所改)教授,聽從友人之勸告,為免散佚並廣流傳,於香港寰球文化服務社將前五種結集出版,名日《國學略說》。以山河尚未一統故,是本亦未能在內地流傳。

文摘

國小略說“國小”二字,說解歧異。漢儒指文字之學為國小。《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國小。”《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九數。”六書者,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灑掃、應對、進退”為國小。段玉裁深通音訓,幼時讀朱子《國小》,其文集中嘗言:國小宜舉全體,文字僅其一端。灑掃、應對、進退,未嘗不可謂之國小。案《大戴禮·保傅篇》:“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小藝”指文字而言,“小節”指灑掃、應對、進退而言;“大藝”即《詩》、《書》、《禮》、《樂》,“大節”乃大學之道也。由是言之,國小固宜該小藝、小節而稱之。

保氏所教“六書”,即文字之學。“九數”則《漢書·律曆志》所云“數者,一十百千萬”是也。學習書數,宜於髫齙;至於射御,非體力稍強不能習。故《內則》言:十歲學書計,成童學射御。《漢書‘食貨志》言:八歲入國小,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