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述懷》

《憶往述懷》

《憶往述懷》,本書收集了國學大師季羨林近年來發表的散文隨筆,作品內容豐富,文筆精妙,可以領略欣賞季羨林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憶往述懷》憶往述懷

季羨林先生是國學大師,素以學術造詣深厚而著稱,但他還是散文大家,雖年事耄耋卻神思煥發,有大量散文隨筆問世,亦是文壇一大幸事。本書收集了先生近年來發表的散文隨筆,蘊涵著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觀,雖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從樸實的敘述中,卻透露出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讀過之後讓人的心靈不禁為之一振。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構思精巧,文筆精妙,從書中可以領略欣賞季羨林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讀他的作品是一種享受,開懷釋卷,清麗的文字拂面而來,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從中可以窺見國學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對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

作者簡介

《憶往述懷》《憶往述懷》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作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本書章節

第一篇 閱盡滄桑

生命的價值
我們面對的現實談老年
養生無術是有術
回頭看看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一寸光陰不可輕
希望在你們身上
三思而行
園花寂寞紅
人間自有真情在
老馬識途
珍愛大自然
走向天人合一
寸草心
回憶
寂寞
爽朗的笑聲
毀譽
談禮貌
漫談撒謊
論恐懼
漫談消費
壞人
傻瓜
隔膜
送禮
宗教

第二篇 學林漫步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一個信念,一個主旨,一點精神
一個老留學生的話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治學的態度與方法
學問中沒有捷徑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
漫談書院
文得學養
談東方文學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
談西學東傳
我和外國文學
追求一個境界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談文學交流
談中國書法
漫談散文
論新體舊詩
語言與文字
文章的題目
光彩的文明
拿來和送去
我和東坡詞
學外語

第三篇 此情猶思

我的第一位老師
我的老師董秋芳先生
陳寅恪先生的一點新認識
憶念胡也頻先生
馮至先生
我眼中的張中行
周培源先生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許國璋先生
憶念鄭毅先生
遙遠的懷念
談中國的“學統”
夢縈未名湖

天竺心影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文明人的公理
醫學士
兩個乞丐
母與子
尋夢
戲劇
師生之間
一朵紅色石竹花
芝蘭之室
一個流傳歐亞的笑話

第四篇 心與物游

聽雨
清塘荷韻
二月蘭
香櫞
黃昏
槐花
懷念西府海棠
胭脂古井
換了人間
馬纓花
處處花開夾竹桃
幽徑悲劇
春滿燕園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海上世界
游天池
火焰山下
石林頌
西雙版納禮讚
敦煌
虎門炮台
訪紹興魯迅故居
富春江上
星光的海洋
蓬萊閣
佛教聖跡巡禮

精彩書摘

生命的價值

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尋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度。我所欣賞的人生態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淵明詩中所云: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人總希望活下去,生與死是相對的。

印度梵文中的“死”字,是一個動詞,而不是名詞,變化形式同被動態一樣。這說明印度古代的語法學家,精通人情心態。死幾乎都是被動的,一個人除非被逼至絕境,他是不會輕易拋棄自己生命的。

我向無大志,是一個很平常的人。我對親人,對朋友,總是懷有真摯的感情,我從來沒有故意傷害過別人。但是,在那段浩劫的歲月里,我因為敢於仗義執言,幾乎把老命賠上。那時,任何一個戴紅箍的學生和教員,都可以隨意對我進行辱罵和毆打,我這樣一位手無搏擊之力的老人,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這種皮肉上的痛苦給心靈上帶來的摧殘是終生難忘的。

我的性命本該在那場浩劫中結束,在比一根頭髮絲還細的偶然中我沒有像老舍先生那樣走上絕路,我僥倖活了下來,我被分配淘廁所,看門房,守電話,我像個患了“麻風”病的人,很少人能有勇氣同我交談,我聽從任何人的訓斥或調遣,只能規規矩矩,不敢亂說亂動。

我活下來,一種悔愧恥辱之感在咬我的心。

我活下來,一種求生本能之意在喚我的心。

我捫心自問:我是個有教養、有尊嚴、有點學問、有點良知的人,我能忍辱負重地活下來,根本緣由在於我的思想還在,我的理智還在,我的信念還在,我的感情還在。我不甘心成為行屍走肉,我不情願那樣苟且偷生,我必須乾點事情。二百多萬字的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就是在那段時期,那個環境,那種心態下譯完的。

我活下來,尋找並實現著我的生命價值……

幾十年過去了,回憶往昔歲月,依舊曆歷在目。中國的知識分予,尤其是老知識分子生經憂患,在過去幾十年的所謂政治運動中,被戴上許多離奇荒誕匪夷所思的帽子。磕磕碰碰,道路並不平坦。他們在風雨中經受了磨鍊,抱著一種更寬厚、更仁愛的心胸看待生活,他們更願講真話。

敢講真話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有時甚至需要極硬的“骨氣”。歷史上,因為講真話而受迫害,遭厄運的人數還少嗎?

我們北大的老校長馬寅初先生,在1957年曾發表過著名的《新人口論,他講了真話。但到了1959年,這個純粹學術探討的問題,竟變成了全國性的政治討伐。面對數百人的批判,老馬拼上一身老骨頭,迎接挑戰。他曾著文聲明:“這個挑戰是合理的,我當敬謹拜受。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迎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而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投降。”馬老很快遭了厄運。但他的精神,他的“骨氣”,為世人所欽仰、所頌揚,因為他敢於維護自己的信念,敢于堅持真話。他成為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我國著名老作家巴金先生,對三十年前那場浩劫所造成的災難,認真地反思,他在晚年,以老邁龍鍾之身,花費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嘔心瀝血地寫成了一部講真話的大書《隨想錄。這部書的永恆價值,就在於巴老敢於在書里寫真話。

當然,只寫真話,並不一定都是好文章,好文章應有淳美的文采和深邃的思想。真情實感只有融入藝術性中,才能成為好文章,才能產生感人的力量。我所欣賞的文章風格是:淳樸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內涵,有節奏性,有韻律感的文章。我不喜歡浮滑率意,平板呆滯的文章。

現在,善待知識分子已成為我們的國策,我希望中國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不要再經受我們老輩人所經受的那種磨難,他們應該生活在一種更人道的環境裡。當然,社會是發展的,他們會在新的環境裡,遇到更激烈的競爭。但這是一種智力上的公平競爭,是現代社會中一種高尚的、文明的競爭。它的存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有志於使中華民族強盛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這就是我,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我在寫這篇序文時,窗外暗夜正在向前流動著,不知不覺中,暗夜已逝,旭日東升。朝陽從窗外流入我的書房。我靜坐沉思,時而舉目凝望,窗外的樹木枝葉繁茂,那青翠昂然的濃綠撲人眉宇,它給我心中增添了鮮活的力量。

我們面對的現實

我們面對的現實,多種多樣,很難一一列舉。現在我只談兩個:第一,生活的現實;第二,學術研究的現實。

一 生活的現實

生活,人人都有生活,它幾乎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概念。在家中,天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人都必須有的。這且不表。要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係,不在話下。在社會上,就有了很大的區別。當官的,要為人民服務,當然也盼指日高升。大款們另有一番風光,炒股票、玩期貨,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腰纏十萬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當然,一旦破了產,跳樓自殺,有時也在所難免。我輩書生,青燈黃卷,兀兀窮年,有時還得爬點格子,以濟工資之窮。至於引車賣漿者流,只有拚命幹活,才得餬口。

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我們必須黽勉從事,過好這個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把思慮再深化一點,想一想全人類的生活,你感覺到危險性了沒有?也許有人感到,我們這個小小寰球並不安全。有時會有地震,有時會有天災,刀兵水火,疾病災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駕臨你的頭上,躲不勝躲,防不勝防。對策只有一個:順其自然,盡上人事。

如果再把眼光放得更遠,讓思慮鑽得更深,則眼前到處是看不見的陷阱。我自己也曾幼稚過一陣。我讀東坡《(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我與子之所共適。”我深信蘇子講的句句是真理。然而,到了今天,江上之風還清嗎?山間之月還明嗎?誰都知道,由於大氣的污染,風早已不清,月早已不明了。與此有聯繫的還有生態平衡的破壞,動植物品種的滅絕,新疾病的不斷出現,人口的爆炸,臭氧層出了洞,自然資源——其中包括水——的枯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們人類實際上已經到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地步。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有人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並沒有提高到與人類生存前途掛鈎的水平,仍然只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還有人幻想用西方的“科學”來解救這一場危機。我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這一場災難主要就是西方“征服自然”的“科學”造成的。西方科學優秀之處,必須繼承;但是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以東方的“民胞物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濟西方“科學”之窮。人類前途,庶幾有望。

二 學術研究的現實

對我輩知識分子來說,除了生活的現實之外,還有一個學術研究的現實。我在這裡重點講人文社會科學,因為我自己是搞這一行的。

文史之學,中國和歐洲都已有很長的歷史。因兩處具體歷史情況不同,所以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是總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多有相通之處,對象大都是古典文獻。就中國而論,由於字型屢變,先秦典籍的傳抄工作不能不受到影響。但是,讀書必先識字,此《說文解字》之所以必做也。新材料的出現,多屬偶然。地下材料,最初是“地不愛寶”,它自己把材料貢獻出來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發掘工作是後來興起的。盜墓者當然是例外。至於社會調查,古代不能說沒有,採風就是調查形式之一。有計畫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調查工作,也是晚起的,恐怕還是多少受了點西方的影響。

古代文史工作者用力最勤的是記誦之學。在科舉時代,一個舉子必須能背四書、五經,這是起碼的條件。否則連秀才也當不上,遑論進士!擴而大之,要背誦十三經,有時還要連上註疏。至於傳說有人能倒背十三經,對於我至今還是個謎,一本書能倒背嗎?背了有什麼用處呢?

社會不斷前進,先出了一些類似後來索引的東西,系統的科學的索引,出現最晚,恐怕也是受西方的影響,有人稱之為“引得”(index),顯然是舶來品。

但是,不管有沒有索引,索引詳細不詳細,我們研究一個題目,總要先積累資料,而積累資料,靠記誦也好,靠索引也好,都是十分麻煩、十分困難的。有時候窮年累月,滴水穿石,才能勉強湊足夠寫一篇論文的資料,有一些資料可能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寫文章之難真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石破天驚,電腦出現了,許多古代典籍逐漸輸入電腦了,不用一舉手一投足之勞,只需發一命令,則所需的資料立即呈現在你的眼前,一無遺漏。豈不痛快也哉!

這就是眼前我們面對的學術現實。最重要最困難的蒐集資料工作解決了,豈不是人人皆可以為大學者了嗎?難道我們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高枕無憂”了嗎?

我說:“且慢!且慢!我們的任務還並不輕鬆!”我們面臨這一場大的轉折,先要調整心態。對電腦賜給我們的資料,要加倍細緻地予以分析使用。還有沒有輸入電腦的書,仍然需要我們去翻檢。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