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學》

《談國學》

《談國學》季羨林所著,2008年5月1日由華藝出版社發行。面對近年來的“國學熱”,季羨林先生更提出了“大國學”的概念,並親自擬定內容選取文章以探討國學之精,可謂國學大師談國學之經典版本。濃縮了季羨林先生百年學問人生的精華與積澱。是現今不可多得國學讀本。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華藝出版社;第1版(2008年5月1日)
叢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平裝:252頁
正文語種:中文
開本:16
ISBN:9787801429650,7801429656
條形碼:9787801429650
產品尺寸及重量:23.4x16.8x1.4cm;481g
品牌:北京磨鐵圖書
ASIN:B0018YDW0C

內容簡介

談國學》國學決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過去的文化的,因此過去有一些學者使用“國故”這樣一個詞兒。但是,實際上,它既與過去有密切聯繫,又與現在甚至將來有密切聯繫。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於知的範疇;一部分是納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於行的範疇。這兩部分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文化。為什麼西方某一些人士也瞧不起我們呢?我覺得,在這裡,我們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都缺少歷史的眼光。我們自己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不能躺在光榮的歷史上,成為今天的阿Q;二不能只看目前的情況,成為今天的賈桂。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現代化代表文化的時代性。二者都是客觀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統一,既相反,又相承。歷史上所謂現代化,是指當時的“現代”也可以叫作時代化。

著名學者梁衡為選集寫跋
《季羨林自選集》
季羨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但他的貢獻和意義又遠在其學問之上。我嘗問先生:“你所治之學,如吐火羅文,如大印度佛教,於今天何用?”他肅然答道:“學問不問有用無用,只問精不精。”嚴謹的治學態度發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學問雖專、雖深,然文風曉暢樸實,散文猶美。就是有關佛學、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這些很專的學術論著也深入淺出,條分析縷。雖學富五車,卻水深愈靜,絕無一絲賣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園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憂國事。常憶季荷池畔紅磚小樓,拜訪時,品評人事,說到動人處,竟眼含熱淚。我曾問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冥”。又問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懷。”問其因,只為他們有骨氣。聯繫“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寧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憂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學問之衣缽,自有專業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猶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於是遂建議於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適有漆峻泓先生、華藝出版社領導多方促成,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目錄

國學漫談
對國學研究的幾點看法
21世紀國學研究瞻望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
中國文化的內涵
“天人合一”新解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國外中國學研究
從巨觀上看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從太學到北大
論書院
柳暗花明又一村
——紀念中國文化書院創建十周年
關於神韻
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傳統
尋根漫談
尊師重道
中國姓氏文化
中國楹聯
東方風俗文化
雅文化與俗文化
精華與糟粕
漫話歷史題材
談皇帝
漫談古書今譯
漫談竹枝詞
漫談文學作品的階級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文學批評無用論
歷史研究斷想
中國古史應當重寫
建議重寫《中國通史》
含英咀華古為今用
——就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答記者問
成語和典故
《儒林外史》取材的來源
《論語》與《孫子兵法》
老子在歐洲
饒宗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推薦《吳宓與陳寅恪》
專而又通的榜樣
研究中國文化應該把宗教考慮進來
佛教的傳入中國
——兩種文化的撞擊和吸收
作詩與參禪
《西遊記》與《羅摩衍那》
——讀書札記
唐初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
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
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關於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序言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裡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儘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決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脫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價值

第一個名符其實是整部自選集都由季老親自選定。我們從去年與季老接觸,談定出版自選集之事,這近一年的時間都在與季老就文集之事來商定文章,季老眼力不好,最好的一隻眼睛視力只有0。1,他是用放大鏡看稿子的,其用心用力可想而知。
第二個名符其實,是自選集12輯每一輯的名字與所選文章的名符其實。比如《紅》收錄了季老解放前的文章以及在清華學習的日記,那是新中國成長壯大的紅色歲月也是季老紅色的成長歲月。再比如《賦得永久的悔》是季老文章中對以往人故人哀而不傷的佳作;《我的心是一面鏡子》是季老返觀自照一生的記錄;《悼念憶——另一種回憶錄》是季老對已故老友(多為現當代大師)的深切懷念,作為另一種回憶錄,回憶自己同時也回憶那些已故大師的身影。
因此這套自選集的收藏價值便在於它收錄季老除卻譯文和一些大篇幅學術論外幾乎所有的文章,而且結集精粹,系統性與完整性更高更強。

作者簡介

作者季羨林作者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人。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小說。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期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被胡適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季先生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薦語

《談國學》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
濃縮一個世紀的人生積澱。
集“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頂桂冠於一身的季羨林迄今唯一一套親定自選集。
溫家寶總理特將此書向全國青年推薦。
國學大師經典作品。

文摘

《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一文見《人民日報》1993年8月16日第三版。,在國內外一部分人中引起了轟動。據我個人看到的國內一些報紙和香港的報紙,據我收到的一些讀者來信看,讀者們是熱誠贊成文章的精神的。想要具體的例證,那可以說是俯拾即是。前不久,我曾就東方文化和國學作過一次報告。一位青年同志寫了一篇“側記”,敘述這一次報告的情況王之昉:《高屋建瓴啟迪後人》,《人民日報》1993年12月1日第三版。。讀者如有興趣,可以參閱。我因為是當事人,有獨特的感觸,所以不避囉嗦之嫌,在這裡對那天的情況再講上幾句。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晚間,天氣已頗有寒意。報告定在晚上7時。我毫無自信,事先勸同學們找一個不太大的教室,能容下100人就行了。我是有私心的,害怕人少,講者孑然坐在講台上,面子不好看。然而他們堅持找電教大樓的報告大廳,能容下400人。完全出我意料,不但座無虛席,而且還有不少人站在那裡,或坐在台階上,都在靜靜地諦聽,整個大廳里鴉雀無聲。我這個年屆耄耋的世故老人,內心裡十分激動,眼淚在眼睛裡打轉。據說,有人五點半就去占了座位。面對這樣一群英姿勃發的青年,我心裡一陣陣熱浪翻滾,筆墨語言都是形容不出來的。

海外不是有一些人紛紛揚揚,說北大學生不念書,很難對付嗎?上面這現象又怎樣解釋呢?人世間有果必有因。上面說的這種情況也必有其原因。我經過思考,想用兩句話來回答:順乎人心,應乎潮流。我們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很難想像,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華文化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前幾年,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號召一經提出,立即受到了國內外炎黃子孫的熱烈擁護。原因何在呢?這個號召說到了人們的心坎上。弘揚什麼呢?怎樣來弘揚呢?這就需要認真地研究。我們的文化五色雜陳,頭緒萬端。我們要像韓愈說的那樣:“沉浸郁,含英咀華”,經過這樣細細品味、認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華尋找出來,然後結合具體情況,從而發揚光大之,期有利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進與發展。“國學”就是專門做這件工作的一門學問。舊版《辭源》上說: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話雖簡短樸實,然而卻說到了點子上。七八十年以來,這個名詞已為大家所接受。除了“腦袋裡有一隻鳥”的人(借用德國現成的話),大概不會再就這個名詞吹毛求疵。如果有人有興趣有工夫去探討這個詞兒的來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無權反對。國學決不是“發思古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