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本書是帶有工具書性質的學術專著,對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做了介紹,共錄書一千一百餘種,並就典籍中涉及的問題談了作者自己的意見。包括自先秦至近代的歷代詩歌總集;歷代詩歌別集:歷代詞曲(包括俗曲)總集、別集;歷代詩論、詞論、曲論等。書中論及中國古典詩歌重要典籍一千一百種左右。除了一般性介紹外,還就該典籍中涉及的文化史、文學史和版本史上的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

基本信息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廖仲安在序言中寫到:學泰把自己專業到文研所以來十多年中所讀古典詩歌要籍的筆記,仿清代紀昀等人所作《四庫總目提要》的體例,整理成這部《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錄書千餘種,成文百萬言,可謂巨著了。
本書凡例指出,全書分為歷代詩歌總集,歷代詩歌別集,詞曲總集別集,詩詞曲論,共四大部分。

前言

學泰把自己轉業到文研所以來十多年中所讀古典詩歌要籍的筆記,仿清代紀均等人所作的《四庫總目提要》的體例,整理成這部〈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錄書千餘種,成文百萬言,可謂巨著了。本書凡例指出,全書分為歷代詩歌總集,歷代詩歌別集,詞曲總集別集,詩詞曲論,共四大部分。
詩歌總集的開頭,就是《詩經》 《楚詞》兩部詩史的源頭,打破了《四庫》分經史子集的界限。自漢以來,儒家經師們就把先秦人稱為《詩》或《詩三百》的這部書,稱之為《詩經》。按《文心雕龍·宗經篇》的說法,所謂“經”,就是“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的高文典冊,而《詩經》,用韓愈的話說,就是“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曾經聖人手,議論安敢到”的經典。到清代人章學誠、龔自珍時代,才指出“六經皆史”,“未有孔子,先有六經。”《詩經》是詩史的源頭。今天有的學人還在說:“《文選》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文學總集”,實際上就是否定《詩經》是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只見流不見源的錯誤說法。往下,《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唐詩》兩部總集,給我們總結了詩歌創作逐漸走上高潮的兩個時代,詩人的名單,詩篇的文本都保存下來了。宋以後各朝,詩人越來越多,詩集也越來越多,總集雖然不少,但都還沒有達到像這兩部書那樣比較完全的規模。本書只能擇要介紹了。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詩歌別集,見於《四庫》的,卷帙已經很誥繁,在《四庫》以外、《四庫》以後的詩集更難以數計了。本書所選的別集,自然是以現代人眼光為取捨的標準。魏晉南北朝共選三十集,其中曹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庚信各二集。唐五代共選一O一集,其中王勃、王維、高適。韓愈、李賀各二集,杜甫十一集。宋代共選八十四集,其中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各二集,蘇軾五集。金元共選三十一集,其中元好問、仇遠各二集。明代共選六十六集,其中高啟二集。清及近代共選一O四集,其中錢謙益、吳梅村、顧炎武、朱彝尊、王士鎮、黃遵憲各二集。
詞曲總別集,自清及近代以來,詞曲日益為文壇、學界所重視。本書共選詞集一四四集,其中敦煌曲子詞二集,蘇武。李清照各二集。曲子集共七十五集。
詩詞曲論,即詩話、詞話、曲話,今人稱為文學批評。本書共選詩論一百八十七種,內吳喬、袁枚各二種,王士鎮五種。詞論共選五十四種,內唐圭璋兩種。曲論共選九種。
二十世紀以來,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逐漸發展到以中國文學史為中心。而文學史的內容包括詩歌史、散文史、戲曲史小說史、文學批評史五個系列,也已經是古典文學界的共識。但是在五個系列中,詩歌史應該是文學史的主導。五種史都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史則是語言藝術的精華。孔子教育他兒子時就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後來,他對學生們進一步闡述了學詩的重要意義:“小子何英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烏善草木之名。”從他這一段話,我們可以推想,孔子新開創的‘有教無類”的私門教育事業,正是以誦讀《詩三百》為起點的,無論學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都得誦讀《詩三百》。就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來說,也正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接受的啟蒙教育。《史記·太史公自序》就說過:“《詩》記山川,溪谷,禽善,草木,牡,雌雄,故長於風。’當年黃節老先生在北大、清華講阮嗣宗詠懷詩的時候,曾經說:“《詩》之本在言志,而言志之妙在比興,鳥善草木者,比興之本也。”“嗣宗《詠懷》之作,其所以能變化自為,比喻風生,亦即由於多識鳥善草木之名,而能窮其理。嗣宗以後,盡難言之矣。”(見蕭滌非《讀(詩三百)札記》)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在列國,詩三百她就傳遍列國。《漢書·藝文志》說:“《詩》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
《太史公自序》又說:“夫《詩》 《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胺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 《說難》 。《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回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這一段話不僅敘述了《詩三百篇》和一系列先秦散文、韻文的經典作品在創作思想根源上的共同性與一致性;也自述他創作從黃帝以來至漢武帝至雍獲白麟止的長篇《史記》,也是繼承了周文王、孔子等聖賢之作和許多無名的聖賢所創作的《詩三百》的傳統。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狸也讚美司馬遷寫《史記》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是“敢為弄臣,寄心榕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傑出的散文,其思想深廣,激情洋溢,實與詩無殊。僅在語言形式上有“無韻”“有韻”之別而已。
詩與戲曲之共同性,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里也有精彩論述:“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於元曲。蓋元劇之作者,其人非有名位學問也,其作劇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為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即列之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至寫景之工者,則馬致遠之《漢宮秋》第三折。”“以唐詩喻之,則漢卿似白樂天,仁甫似劉夢得,東籬似李義山,德輝似溫飛卿,而大用則似韓昌黎。以宋詞喻之,則漢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蘇東坡,東籬似歐陽永叔,德輝似秦少游,大用似張子野,雖地位不必同,而品格則”略相似也。”以藝術發展之源流論之,無唐詩即無宋詞,無宋詞即無元曲。戲曲創作之不能脫離詩歌史,觀王國維之評論,亦可知矣。
詩歌與小說之關係,似乎比散文更遠一層,小說之為語言藝術,貴在能講故事,寫人物。但是歷代小說史上,從古以來就有一些和詩歌史膠漆難分的名作。魏晉六朝時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 ,那“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空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境,......

目錄

第一輯歷代詩歌總集

第二輯歷代詩歌別集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部分

第二節 唐五代部分

第三節 宋代部分

第四節 元部分

第五節 明代部分

第六節清代與近代部分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第三輯詞曲總集別集

第一節 詞

第二節 曲

第四輯詩詞曲論

第一節 詩論

第二節 詞論

第三節 曲論

附 錄

明代詩學偽作與《魯詩世學》
杜詩的趙次公注與宋代的杜詩研究
趙次公其人
關於《先後解》
趙注與宋代的杜詩研究
杜甫詩集的“黃氏補註”
董居誼《黃氏補註杜詩·序》

作者簡介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王學泰,當代中國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原籍山西,生於北京。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曾任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編輯,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

《中國飲食文化史》 《中國遊民》《〈水滸〉與江湖》 等.。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