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對先秦以來各個時期主要地名學著作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對地名學發展脈絡作了十分詳盡的論述,使我們對中國古代地名學發展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特點、成就、貢獻,有一個十分清楚的概念,是對中國地名學史的重要貢獻。該書探討的問題是學術界以往未曾涉及或很少涉及的,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在上述專題上整理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頭緒,在一些問題上發前人所未發,使中國地名學史的研究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基本信息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華林甫 著

本書簡介

本書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研究地名學史較有深度的一部專著。一是資料齊備。本書對唐朝以前的地名學資料可謂基本齊全,對宋朝以後資料也做到主要著作一無遺漏。二是論述清晰。本書對先秦以來各個時期地名學著作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對地名學發展的脈絡作了十分詳盡的論述,使我們對中國古代地名學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特點、成就、貢獻、不足,有一個十分清楚的概念。三是考論翔實。本書是對以往的一些地名學代表性著作,都作了一翻梳理,對《水經注》、《括地誌》、《通鑑》胡注、《郡縣釋名》、《今縣釋名》等等地名學的代表著作的貢獻和不足作了精闢的考述,而其考證資料充實,立論允當,令人信服。四是文字流暢。本書的考訂和論述文字還比較平直、雅馴,可讀性尚強。

作者簡介

華林甫,男,1965年出生於浙江省餘杭縣。1982年考入上海市復旦大學歷史系,1986年本科畢業,即考取復旦大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中國地名學史考論》
學歷史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鄒逸麟教授。1989年碩士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歷史地理研究室。1997年在歷史所被評為副研究員。1996年9月考取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在職),仍師從鄒逸麟教授,博士論文做《中國地名學史專題研究。1999年7月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9年3月至2000年10月期間曾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歷史地理研究室主任。1999年底曾赴英國進行學術訪問。自2000年下半年起為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研究人員。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區劃與地名學會理事。專著有《中國地名學源流》、《中國地名學史考論》等。

鄒逸麟

我國傳統地名學的出現與歷史學和地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地名學的大多是歷史學家或地理學家,研究的目的是從地名的命名、發展、變化過程中去探索有關的歷史或地理問題。傳統的地名學雖然還缺乏現代科學的一些特徵,但是在資料匯集、考訂、辨析上所下的功夫,使我們後人獲益匪淺。一些著名的地名學著作,如《漢書·地理志》、《水經注》、《華陽國志》等以及專門研究地名的《郡縣釋名》等等,都是我們今天研究地名學史的寶庫。

地名學作為一門專門之學來研究,在我國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特別是近二十餘年來,各地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廣修地名志以來,地名學已經成為一門熱門的學科。撰寫地名志,在我國可能也有傳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吾嘗從齊主幸并州,自井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後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餘里亢仇城側。並不識二地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獵閭是[谷鼠]余聚,亢仇舊是[谷曼][谷九]亭,悉屬上艾。時太原王劭欲撰鄉邑記注,因此二名聞之,大喜。”此“鄉邑記注”,有點象早期的地名志。總之,我國地名學已經有二乾多年的歷史,研究地名學發展史,是地名學研究的一重要分支,是值得化大功夫去做的。

華林甫同志研究地名學有年,開始時不過做些小題目,後來興趣日增,一個一個題目做下來,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廣。最後決定以此來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本書就是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專著。

本書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研究地名學史較有深度的一部專著。讀者可以看出書中有關專題都能做到下列幾點:一是資料齊備。地名學史是一門實證性學科,首先是資料齊備才可能對地名學史發展的過程有全面的了解,才有發言權。本書對唐朝以前的地名學資料可謂基本齊全,對宋朝以後資料也做到主要著作一無遺漏。可以說是窮盡性研究。這是需要化大功夫,要有極大的耐心。這是本書成功的基礎。二是論述清晰。本書對先秦以來各個時期地名學著作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對地名學發展的脈絡作了十分詳盡的論述,使我們對中國古代地名學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特點、成就、貢獻、不足,有一個十分清楚的概念。三是考論翔實。地名學史有不少問題過去一直是懸而未決,不少著作是人云亦云,主要原因是未經深入的研究。本書是對以往的一些地名學代表性著作,都作了一翻梳理,對《水經注》、《括地誌》、《通鑑》胡注、《郡縣釋名》、《今縣釋名》等等地名學的代表著作的貢獻和不足作了精闢的考述,而其考證資料充實,立論允當,令人信服。關於乾嘉考據學派對地名學的貢獻也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使後人研究地名學者從中可以獲得一些基本知識,少走了許多彎路。四是文字流暢。討論地名學的著作本來是比較枯燥而又瑣碎的,文字上容易呆板乏味。可本書的考訂和論述文字還比較平直、雅馴,可讀性尚強。這是同類著作不容易做到的,可見作者是煞費了一翻苦心的。本書的問世,不僅解決了不少地名學史上疑案,同時也因本書對古代地名學的資料收集得相當齊全,完全可以作為資料工具書查考,給地名學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上所言有否過譽之嫌,讀者明鑑。

我與作者有將近二十年的交往,對他近年來在學術上所取得顯著成就感到十分欣慰。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囑為之序,欣然從命。

2001年5月23日

緒論:中國地名學史分期及其特徵

第一章 中國傳統地名學理論的初步探討

第一節 地名學概念的認識過程

第二節 古代關於地名命名與更名原則的認識與總結

第三節 結束語

第二章 中國歷代地名淵源解釋的發展

第一節 超百階段

第二節 超千階段

第三節 超萬階段

第四節 成因分析

第五節 余 論

第三章 中國歷代更改重複地名及其現實意義

第一節 先秦、秦漢時期

第二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節 隋唐五代時期

第四節 從宋代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第五節 結語和啟示

第四章 清代考據學派的地名學成就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分論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 中國傳統地名學對鄰國的影響

第一節 朝鮮半島

第二節 越 南

參考文獻舉要

一、原始史料

二、工具書與資料彙編

三、專著

四、論文

後 記

這部專著是筆者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地名學史專題研究》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中國地名學史研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開闢的一塊學術園地,其取得的主要學術進展、學術成就已見拙著《中國地名學源流》的“前言”中。

改革開放以來,地名學的發展方興未艾,成果層出不窮。按照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都應該有理論、套用、學術史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現代的套用地名學固然發達,然理論地名學研究相對較少,而地名學史研究則更為薄弱,以至於地名學史領域迄今為止僅有兩部通論性的著作和數十篇論文而已。因此,中國地名學史研究領域空白較多;有些方面和論題即使有人涉足,深度也不夠。這既增加了學術研究的難度,同時也為這一學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所以筆者在1995~1997年間曾一鼓足氣地獨立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地名學源流》(批准號:94CZS004)。然而,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深感地名學史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而限於個人的學識、精力和知識結構的局限,只能憑藉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的體會而選擇了地名學史上最有學術意義的十個專題,分為“上篇:專論”、“下篇:典籍與學派研究”兩大部分,加以深入學習、研究後於1999年初完成了三十多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

衷心地感謝我的恩師、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鄒逸麟教授對於筆者從事中國地名學史學習與研究的指導和鼓勵,感謝劉君德張修桂史為樂周振鶴韓光輝謝維揚嚴耀中辛德勇八位教授(研究員)在評閱和答辯時對拙文的肯定和提出許多不足之處,前者令我信心倍增,後者則鞭策我進一步去學習和鑽研。阮芳紀先生審閱了全稿,陳祖武先生審閱了論述清代考據學派的內容,均提出過寶貴意見,謹致謝忱。在職攻讀學位,也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各級領導的支持,特別是原副所長李新達研究員玉成此事。

論文答辯通過後,聽取了不少師友的意見和建議,因考慮出版篇幅而刪去了五個專題,部分內容作了一些適當修改和補充。原文僅標有序號,今為“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統一體例起見而新分了章、節。

“東方歷史學術文庫”具有嚴格的學術標準,本書有幸被選中,謹向“文庫”的學術評審委員會、編輯委員會和為中國史學會提供東方歷史研究出版基金的沈志華先生致以誠摯的謝意。此書的出版,承蒙鄒逸麟周振鶴兩位教授的推薦,又蒙阮芳紀編審、楊群先生的熱情相助,以及作為責任編輯的摯友張彤副編審的細心審閱,在此也表示真誠的感謝。

為了支持我撰著、修改本書,岳母王淑清、妻子薛亞玲付出了比平時更多的艱辛,上國小的女兒華夏也多忍耐了一份寂寞,現一併銘記於此。

華林甫

2000年12月2日謹志於華東師大博士後公寓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