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學術思想史。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擔綱主編,十位作者經過八年努力,深入研究,幾易其稿,完成這一增補學術研究空白的工作。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張豈之主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6卷,300萬字。全書以編年體史書的體式敘述了中國從先秦至清末三千多年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歷程。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統攝融合了“學術史”和“思想史”兩大方面。所謂“學術史”,指的是以中國思想史為主幹的學說史;所謂“思想史”,指的是學說中所蘊涵的思想觀念的歷史,包括史學哲學、宗教以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文獻學、目錄學、譜牒學等等的歷史。這種綜合性著述內容的確定,既避免了學術史的主題泛化和思想淡化,又克服了分門別類地從哲學思想、史學思想、政治思想、法學思想、美學思想、倫理思想等某一個視角研究中國思想的狹窄化。從而,使中國歷史上的學術與思想以及思想的各個門類能夠從綜合、整體上予以呈現。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是一部以整箇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全貌為敘述和研究對象的編年體著作,它按照歷史時間的順序,逐年論述了自殷周之際迄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約三千年間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活動、重大事件、主要著作和重要思想觀念,同時也對同時期域外學術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著作、重大事件、重大影響等擇要予以介紹。歷史線索連貫、明晰,史事標目準確、鮮明,敘寫內容豐富、突出,文字表達簡潔、嚴謹,文獻引證翔實、切當。在縱向的每一歷史時期中,又橫向地論述了哲學史、宗教史、文化史、史學史、文學史等學科內容,特別是突現了儒、釋、道學術思想演變主題,形成了以歷時性為基線的經緯交織結構。它使讀者既能系統地了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基本歷史線索、演進歷程和學術承傳,又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一時期某一年代的學術思想全貌。

在研究方法上,《中國學術思想編年》創造性地把史事敘述與文獻編纂、資料文本和史實考辨、逐年記述與時代概述結合起來。具體表現在著作形式上就是:每一分卷前有該時代的“學術思想概述”,包括“先秦學術思想史概述”、“秦漢學術思想史概述”、“魏晉南北朝學術思想史概述”、“隋唐五代學術思想史概述”、“宋元學術思想史概述”、“明清學術思想史概述”;每一年分條目之下分“述要”、“文獻”兩部分,相當多的條目中還列有“考辨”。例如,先秦卷中關於孔子與老子的五次會見,既在概述中作了全面論述,又在每一次會見的年代中具體敘述,在具體敘述中首先列舉大量有關的歷史文獻證據,接著在“考辨”中詳細考辨了會見的時間、地點和討論的內容。並對學術界的各種觀點作了評析。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對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諸多問題都提出了著者的獨到見解,主要表現在:1、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分期及每一時期學術思想的時代特徵、思想主旨的理論探索;2、重要思想家、學者的學術貢獻、學術思想和學術影響的論析;3、代表性的學術著作的內容、觀點的歸納和評價;4、同時代不同學派爭論的問題及其實質的分析;5、重要思想家、重要著作、重大事件的歷史年代的考證、確定。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是按時間順序編寫的編年體學術思想史,時間斷限上起殷周之際,下止1911年辛亥革命,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六卷。每卷內容包括三個部分:

(一)學術思想史概述:簡要論述該時期學術思想發展的脈絡、主線、成就及影響等。這部分內容既是對該歷史時期學術思想的理論概括,也是該卷選目的指導思想。

(二)主體部分:以條目形式反映該歷史時期的重要學人、論著以及與學術思想相關的歷史事件等,內容包括重要學人的生平活動、著作以及評價等;重要學術事件的始末、影響等;重要典籍的作者、版本、內容簡介、形成過程以及學術價值等。條目內容:(1)介紹與論述;(2)文獻資料引證;部分條目還包括(3)考辨,即對文獻記載有牴牾或流傳傳訛誤或後代學者對其存有不同看法者,做以必要的考辨。

本書六卷共列條目3800多條,總計310萬字。全書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的儒學史、道教史、佛教史、易學史、政治法律史、文學史、目錄學史等學術思想領域,對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外教傳入情況亦有所反映,尤凸顯儒學、史學這兩條主線。此外,在一些條目中還附有中國域外的學術思想史事件,以備參照。

(三)附錄部分:列出作者的主要參考書目。本書六卷共列2400多種參考書,為讀者閱讀和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出版價值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所涉及的學人眾多,典籍浩瀚,學術事件迭出,學派流變繁複,加之許多學人、事件時間交錯,容易混淆,常給研究者帶來諸多不便。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商務印書館曾印行劉汝霖著《中國學術編年》,為解決這一問題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但因時代的局限,該書尚有諸多缺陷,且僅有《漢晉學術編年》和《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刊行。七十多年以來,除1987年中華書局、1992年上海書店先後重印《漢晉學術編年》外,國內尚無學者研究、撰著這類選題,海外也未見出版過此類圖書。而70多年來特別是近30年來,隨著出土文物的聚增和相關文獻的發現,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研究逐步深入,內容逐漸豐富,研究成果也大量湧現,這樣,反映最新研究狀況的《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也就呼之欲出。

該書以編年體形式撰寫中國學術思想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創新性:一是體例新穎、合理。該書將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所涉及到的眾多學人、流派、著作以及學術事件等,以編年體的形式加以展現,在每一立目下,既有學術思想概述,涉及學術源流、思想評價等,還有原始文獻的引證。對於文獻有牴牾或流傳訛誤之處,則做了必要的考辨。這對於人們系統了解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很有幫助。二是觀點新。文中吸收了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所持觀點持之有據,言之成理。三是資料豐富、可靠。書中引證了大量豐富的文獻資料,所引證的文獻多為第一手文獻,同時注意最新的出土文獻的發掘運用。四是方法富於科學性。該書注意把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把思想史、學術史與社會史研究相結合,富於啟發性。五是檢索方便,便於文史哲工作者及研究生以及國學愛好者學習和研究時參考。

總之,《中國學術思想編年》是一項有助於深入開展國學教育、繁榮國學研究的出版工程。

作者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該書由著名學者,清華大學、西北大學教授,西北大學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張豈之先生主編。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學智任副主編。

先秦卷——梁濤,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博士。
劉寶才, 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秦漢卷——鄭傑文, 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梅,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副教授。

魏晉南北朝卷——劉學智,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興海, 江南大學教授。

隋唐卷——劉學智,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元卷——李似珍,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明清卷——陳國慶, 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 瑩,西北大學副教授。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