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九講》

《孔子九講》

《孔子九講》是傅佩榮、郭齊勇、孔祥林編寫,200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文學類書籍。本書分為孔子的一生、孔子的為官之道、孔子的為師之道、孔子的孝親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的貧富觀、孔子的修養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觀九講。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孔子九講孔子九講

傅佩榮郭齊勇孔祥林先生在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所作的《孔子九講》演講,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這是繼《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之後,中華書局推出的一部由儒學專家解讀孔子思想的新書。
孔子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如何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和營養,從而使孔子的言行記載得到新的生命,展現新的力量,帶來新的啟示,學者和媒體都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就是一座由專家學者架起的引導廣大讀者步入孔子思想殿堂的橋樑。傅佩榮先生在本書序言中指出:我們今天想經由《論語》來認識孔子的思想,首先要充分了解經典,求其融會貫通;其次要使經典與經驗結合,讓孔子在21世紀還能栩栩如生,為我們提供生動活潑的教誨。本書作者正是憑藉著對經典的深刻認知,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娓娓道來的風格,將讀者帶入宛如與孔子直接對話的情景之中,在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中感受到心靈的觸動和思想的力量。
認識孔子,學習《論語》,從對哲人哲語的感悟中學會做人,使自己的道德升華,使自己的生命實踐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加快樂,這就是我們出版此書的目的所在。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孔子的一生、孔子的為官之道、孔子的為師之道、孔子的孝親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的貧富觀、孔子的修養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觀九講,並將講述孔子和孔子後裔歷史地位的“天下第一家”一講附於書後,讀者從中可了解孔子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故里的名勝概貌。

作者簡介

傅佩榮,祖籍上海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範圍涵蓋哲學宗教神話教育文化心理勵志等,著作達九十餘部。於深化推廣哲學研究、探討當代重大議題、促進兩岸思想交流,貢獻甚多。近年來專心註解傳統經典,已出版《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解讀著作多種,對於經典的當代詮釋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孔子九講》《孔子九講》

郭齊勇,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副會長,國家級教學名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長為儒家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儒學與儒學史新論》、《傳統道德與當代人生》等。

孔祥林,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主要從事孔子思想、孔氏家族、世界孔廟研究。主要著作有《大哉孔子》、《圖說孔子》等。

本書章節

認識孔子(代序)……………傅佩榮

第一講 孔子的一生…………傅佩榮

第二講 孔子的為官之道……傅佩榮

第三講 孔子的為師之道……傅佩榮

第四講 孔子的孝親之道……傅佩榮

第五講 孔子的交友之道……傅佩榮

第六講 孔子的貧富觀………傅佩榮

第七講 孔子的修養之道……傅佩榮

第八講 孔子的中庸之道……郭齊勇

第九講 孔子的公私觀………郭齊勇

附 講 天下第一家…………孔祥林

相關評論

認識孔子(代序)

孔子的一生,驗證了從平凡到不平凡的過程。

三歲喪父,由母親帶回娘家養大,生活貧困,地位卑微,這是孔子的青少年階段,再平凡也不過如此。但是,他從十五歲開始,在別的孩子接受命運擺布、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之際,他立志求學,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也間接影響了往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孔子的秘訣是:好學、深思與力行。

好學使他精通五經、嫻熟六藝,掌握了傳統所集結的智慧與能力。他由此“溫故而知新”,覺察禮壞樂崩之後,需要重新界定道德的基礎。於是提出“仁”的理想,作為一個人由真誠所引發的動力,依此要求自己去行善。

孔子的志業可以用“承禮啟仁”一詞來描述。他的深思構建了儒家的哲理。“仁”之一字,包含三個層次: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這是“吾道一以貫之”的簡單說明。“善”的定義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唯其如此,孔子的志向才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亦即他想以一人之力來改善整個天下。

只要明白孔子思想,就會接受類似的觀點,體認天下一家、天下一人的親切關懷,進而也會效法孔子,願意為天下人服務了。

他的力行不僅體現於個人的修德與講學上,也促使他在中年之後從政做官,為魯國百姓謀福利。孔子為官,政績卓越,但最後依然無力回天。於是在別人考慮退休之時,他反而週遊各國,鬥志昂揚,傳播自己的理想。有人說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性格,有人稱許他為“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他則淡然地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能做到這樣的“三忘”——忘食、忘憂、忘老,人生必有深刻的樂趣。

孔子是一位哲學家。一方面,他要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由此找出人生的應行之道,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有價值。另一方面,他在知行合一的實踐過程中,必須體驗快樂的境界。哲學如果不能讓人覺得快樂,我們又何苦去費心鑽研?孔子本人不論窮困或通達,都能表現“安貧樂道”的情懷。他的傑出弟子顏回也有同樣的表現。其他眾多弟子在同一條人生之道上,亦步亦趨,分別走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讀書人學習儒家,由此獲得安身立命的慰藉。他們的學習材料,首推《論語》一書,幾乎到了“人人手邊有《論語》”、“人人心中有孔子”的盛況。不過,書本只是文字資料,要靠每一代的讀書人去“好學、深思、力行”,才可能使孔子的言行記載得到新的生命,展現新的力量,帶來新的啟示。

我們今天處在類似的情況,也想經由《論語》來認識孔子的思想。這是雙重的挑戰:首先,要充分了解經典,求其融會貫通;其次,要使經典與經驗結合,讓孔子在21世紀還能栩栩如生,為我們提供生動活潑的教誨。為了回應此一艱巨挑戰,傳播媒體責無旁貸,學者更是努力配合,由此形成了風起雲湧的國學熱。這是值得樂觀期待的大趨勢。

學習孔子思想,不是為了增廣見聞或附庸風雅,而是為了安頓自己的身心,接上自己的傳統,使自己在天地之間可以站得穩、行得正。學者們各盡其能,揭示孔子思想的某一側面,希望引起共鳴,形成基本共識,重新肯定炎黃子孫獨到的智慧,在紛紜的世事中找到一處心靈的樂土。任何這方面的工作都是一個開始。電視中的講述、書本上的介紹,都是在扮演橋樑的角色,希望讀者進而閱讀經典,直接與孔子對話

本書原是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的演講記錄,經三位演講者修訂而成,再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愛。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