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華陽國志》是一部有影響的歷史、地理著作,作者常璩(約公元二九一-三六一),東晉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四庫全書》入史部載記類,近人則往往將其劃入地方志中,並被譽為我國現存最早方誌之一。《華陽國志》版本很多,北宋有元豐呂大防成都刻本,南宋有嘉泰李□邛州刻本,原本均已佚。明清而下,翻刻傳抄者更多,今存之各種本子,有三十種。任乃強先生整理此書,以清廖寅題襟館本為底本,校以現存所有版本(包括被任先生本人認為反映了元豐本面貌的何焯校本),參考大量有關典籍,進行校勘、標點、輯補、注釋、附加論述及繪圖。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作者常璩(約公元二九一-三六一),東晉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自後漢迄晉世,常氏世代為官,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時,得遍讀先世遺書,頗負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漢政權以後,注意網羅舊家大族。李期、李壽之世,常璩任成漢史官,獲讀宮中圖籍版檔,曾撰《梁益二州地誌》、《巴漢志》、《蜀志》、《南中志》等書多種。東晉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溫伐蜀,璩與中書監王嘏等勸李勢降晉。入晉後,因受歧視,不復汲汲仕進,乃懷憤裒削舊作,為《華陽國志》。
本書注釋、附論和插圖,對書中所涉及的我國西南地區的地理沿革、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民族形成、經濟發展、土風民俗、物產資源、著作學術等方面及古西南地區同內地的關係、古西南地區同印度的文化交流等等,作了詳細的闡述,有不少獨到的見解。由於任先生對西南地區的地理、歷史十分諳熟,而又能運用文字、音韻、訓詁的傳統方法,其所考訂,每能貫通歷史文獻、出土材料和實地情形,娓娓而談,令人信服。在整理《華陽國志》的同時,任先生又綜合各方面的材料,糾正了《漢書》及其顏注、《後漢書》及其李注、劉昭注、《三國志》及其裴注、《水經注》、《晉書》、《資治通鑑》及其胡注的若干謬誤。這些工作,對於研究西南史地,探討西南地區民族發展史和地區經濟發展史等等,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的校勘記,以單行小字夾於正文中間,輯補文字於字下加▲符號,刪去之文字排小一號字,並加圓括弧以表明之,注釋置於整理者所分各章之後。
應當說明的是,作先生之校勘,偶有未說明所據版本而僅依文理改動者,又其所輯補的文字,除諸書明引為《華陽國志》之原文以外,亦有以他書之有關段落詞句以意補之者。這種做法,同一般遵循的輯校原則有不盡合處。好在校勘記中對校改、增補文字的來歷及其校補理由均有說明,並有統一的標記與原文區別,讀者仍可清楚地看到底本的面目。在注釋中,亦有一些未提供足夠證據而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推斷成份,我們仍依原稿排印,讀者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作出判斷。在出土文物不斷增多,資料範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對這些問題,將會進一步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流行情況

原著流行情況唐宋以前,書籍全靠傳抄,流傳甚難。學人求書,亦甚迫切。舉凡內容新穎、代表性強、切於實用之書,有所聞知,必爭鈔購。故左思賦成,洛陽紙貴;陳子昂碎琴,百軸遽空。常璩所輯錄者,皆當時中原學人所不深悉而極欲知曉之事,故每一捲成,即能鈔售,無論江左、中原,流行並頗迅速,《華陽國志》為其最後定本,尤為世人所重。崔鴻求之七年不得,至於表乞魏帝訪購,著於《魏書》。其他經人引用,今可考見者約舉如次。
晉義熙中,徐廣撰《晉紀》已採用。宋元嘉初,范曄撰《後漢書》採用尤多。同時,裴松之注《三國志》亦有引用。梁天監中,劉昭注《續漢書‧郡國志》引用。太清中,蕭方等撰《三十國春秋》亦依據之。此皆南朝人士之使用此書者。在北朝,則魏太和中酈道元撰《水經注》,已採用其蜀中舊著甚多。崔鴻景明中撰《十六國春秋》,依據其《蜀漢書》。正光三年,又購得其《華陽國志》。他如賈思勰《齊民要術》,本農學書,亦引用之。諸家或稱所引書名,或否,要其文字可按驗也。
隋唐時,則大業中虞世南等撰《北堂書鈔》屢引之,貞觀中,房玄齡等撰《晉書》尤多採用。同時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魏王泰等撰《括地誌》亦頗引之。景龍中,劉知幾撰《史通》,屢稱此書,比於正史。開元中,徐堅等撰《初學記》屢引之。元和中,李吉甫《郡縣圖志》亦曾采錄。
宋世,則太平興國中李昉等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樂史撰《太平寰宇記》,並多采之。景德中,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采之。南宋則如歐陽忞《輿地廣記》、王象之《輿地紀勝》,並多采入,時則雕板盛行,此書已有刻本,而舊鈔傳播於故家者猶多。川峽四路各州圖經,殆無不引據此書者。
此後,各代一統志、地方志蔚起如麻,雖或地非梁益,亦多采錄此書。其彙輯巨製,如明之《永樂大典》,清之《圖書集成》等,皆幾於錄用此書全文。惟昔人采書,不遵原語,斷爛割裂者為多。又或不檢原本,意舉其義;甚至剿錄他書所引,未見本文;因而每有訛亂,不盡可據以校訂刻本。
至於僅志書目與卷帙者,自《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通考‧經籍考》、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王應麟《玉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陶珽重輯《說郛》、清《四庫全書提要》,以及近世書目諸刊,皆著錄之。清代補輯《晉藝文志》諸家更無論矣。
此書刻本始於北宋,歷世轉多。明末以來,輯叢書者往往收入,並各以原書全貌與世相見,而頗有異同。清代諸校讎家考訂此書者先後二十餘人。

作者簡介

常璩(約公元二九一-三六一),東晉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自後漢迄晉世,常氏世代為官,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時,得遍讀先世遺書,頗負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漢政權以後,注意網羅舊家大族。李期、李壽之世,常璩任成漢史官,獲讀宮中圖籍版檔,曾撰《梁益二州地誌》、《巴漢志》、《蜀志》、《南中志》等書多種。東晉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溫伐蜀,璩與中書監王嘏等勸李勢降晉。入晉後,因受歧視,不復汲汲仕進,乃懷憤裒削舊作,為《華陽國志》。
任乃強(1894-1989),字筱莊,四川省南充縣人。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民族學家,我國近代藏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20年畢業於北京農業高等學堂,曾參加“五四”運動。歷任重慶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學院教授,中國民族研究學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四川民族學會、四川歷史學會顧問。民國時曾任西康建省委員,解放後任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1957年被畫“右派”,1982年平反後,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地方史專業碩士生導師。一生涉獵廣泛,著作眾多。有《四川史地》、《西康圖經》、《西康史地大綱》、《中國農業史》、《川康藏農業區別》、《四川州縣沿革圖說》、《四川歷史地圖》、《周詩新詮》(待出)、《羌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民族史》、《山海經新探》、《川藏邊歷史資料選班》和《張獻忠》(歷史小說)、《長生島》(民俗小說)、《康藏標準地圖》(首部漢英藏文對照康藏全圖)等著作20餘部,論文數百篇。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是任乃強先生積四十年研究必得撰成鴻篇巨著。1961年完成補稿,嗣後幾經修訂,於1982年定稿。這部近150萬字的專著,對晉代常璩所撰的中國第一部方誌《華陽國志》(原書僅存10萬字)進行了全面整理、研究、系統地考證和論述了大西南地區上古至東晉時期的歷史、地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探討了西南眾多民族的內在聯繫及其派分,糾駁了前人諸多謬說,提出了大量新穎獨到的見解。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後,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榮獲首屆國家圖書獎。

目錄

出版說明

前言
卷一
巴志
附 說鹽
卷二
漢中志
附常志梁州郡縣與兩漢志及晉志對照表
卷三 蜀志
附一 蠶叢考
附二 成都七橋考
卷四 南中志
附一 莊蹺入滇考
附二 蜀枸醬入番禺考
附三 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
卷五
公孫述劉二牧志
卷六
劉先主
卷七
劉後主志
卷八
大同志
卷九
李特雄期壽勢志
卷十上 
先賢士女總贊論
附 巴郡士女贊注殘文輯佚
卷十中
廣漢士女
卷十下
漢中士女
卷十一 
後賢志
原附 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錄
卷十二
序志

附錄

附錄一 舊刊序跋
一 宋元豐成都刻本呂大防序
二 宋嘉泰邛州刻本李□序
三 明嘉靖甲子成都刻本楊經序
四 同前書劉大昌後序
五 明嘉靖蒲州刻本張佳胤序
六 嘉靖蒲州刻本張四維序
七 張佳胤江原常氏士女目錄跋語
八 吳琯古今逸史校刻華陽國志凡例
九 明天啟丙寅李一公重刻華陽國志序
十 同前書范汝梓序
十一 四川省圖書館藏函海本華陽國志卷九李志張佳胤跋語
十二 函海華陽國志附錄
十三 漢魏叢書江西本華陽國志王謨跋
十四 清嘉慶甲戌南京刻題襟館廖寅
十五 北京圖書館藏顧廣圻校批本前四卷中的重要題記(附說明)
十六 向覺明家藏何校顧批華陽國志考略
十七 向藏本之顧批及其他乾嘉名流題記
十八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載記類華陽國志
十九 章宗瀛校四庫全書考證史部華陽國志
二十 山右叢書耿氏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卷四十史部九載記類華陽國志叢記兩種
二十一 悔過齋重刻題襟館本華陽國志陶浚宣題記
二十二 顧觀光華陽國志校勘記
二十三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續集卷一校明劉大昌刻本華陽國志跋
附錄二 莫與儔著作兩篇
一 牂牁考
二 莊蹺考

圖版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