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華陽國志》是一部有影響的歷史、地理著作,《四庫全書》入史部載記類,近人則往往將其劃入地方志中,並被譽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方誌之一。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作者簡介

作者常璩(約公元二九一-三六一),東晉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自後漢迄晉世,常氏世代為官,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時,得遍讀先世遺書,頗負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漢政權以後,注意網羅舊家大族。李期、李壽之世,常璩任成漢史官,獲讀宮中圖籍版檔,曾撰《梁益二州地誌》《巴漢志》 《蜀志》《南中志》等書多種。東晉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溫伐蜀,璩與中書監王嘏等勸李勢降晉。入晉後,因受歧視,不復汲汲仕進,乃懷憤裒削舊作,為《華陽國志》

概述

《華陽國志》十二卷,分為兩大部分,前四卷《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為地理之部,所涉及的疆域,北起今陝甘南部,南到今滇南和滇西南邊境,西起今川西地區,東至長江三峽地區。後九卷是對我國西南地區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載,從遠古蠶叢、魚鳧的傳說時期起,至東晉鹹康五年(三三九)止,其敘述的側重點,則在公孫述、劉焉據蜀時期,三國蜀漢時期和氐李成漢統治時期。

此書體制完備,資料豐富,考證翔實,文筆富贍。草創始就,即倍受重視。范曄著《後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曾大量採取其文,後來崔鴻著《十六國春秋》、酈道元注《水經》、劉昭注《後漢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無不儘量吸收《華陽國志》的成果。從《隋書.經籍志》開始,歷代書志均加著錄。任乃強先生認為“其開我國地方史志創造之局,有如《史記》之於我國史籍”,是有道理的。

版本

《華陽國志》版本很多,北宋有元豐呂大防成都刻本,南宋有嘉泰李□邛州刻本,原本均已佚。明清而下,翻刻傳抄者更多,今存之各種本子,有三十種。任乃強先生整理此書,以清廖寅題襟館本為底本,校以現存所有版本(其中包括被任先生本人認為反映了元豐本面貌的何焯校本),參考大量有關典籍,進行校勘、標點、輯補、注釋、附加論述及繪圖。其校、點和補均反覆斟酌,極見功力。其注釋、附論和插圖,對書中所涉及的我國西南地區的地理沿革、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民族形成、經濟發展、土風民俗、物產資源、著作學術等方面及古西南地區同內地的關係、古西南地區同印度的文化交流等等,作了詳細的闡述,有不少獨到的見解。由於任先生對西南地區的地理、歷史十分諳熟,而又能運用文字、音韻、訓詁的傳統方法,其所考訂,每能貫通歷史文獻、出土材料和實地情形,娓娓而談,令人信服。在整理《華陽國志》的同時,任先生又綜合各方面的材料,糾正了《漢書》及其顏注、《後漢書》及其李注劉昭注、《三國志》及其裴注、《水經注》、《晉書》、《資治通鑑》及其胡注的若干謬誤。這些工作,對於研究西南史地,探討西南地區民族發展史和地區經濟發展史等等,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的校勘記,以單行小字夾於正文中間,輯補文字於字下加符號,刪去之文字排小一號字,並加圓括弧以表明之,注釋置於整理者所分各章之後。

應當說明的是,作先生之校勘,偶有未說明所據版本而僅依文理改動者,又其所輯補的文字,除諸書明引為《華陽國志》之原文以外,亦有以他書之有關段落詞句以意補之者。這種做法,同一般遵循的輯校原則有不盡合處。好在校勘記中對校改、增補文字的來歷及其校補理由均有說明,並有統一的標記與原文區別,讀者仍可清楚地看到底本的面目。在注釋中,亦有一些未提供足夠證據而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推斷成份,我們仍依原稿排印,讀者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作出判斷。在出土文物不斷增多,資料範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對這些問題,將會進一步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目錄信息

前言

卷一

 巴志

 附 說鹽

卷二

 漢中志

附常志梁州郡縣與兩漢志及晉志對照表

卷三 蜀志

 附一 蠶叢考

 附二 成都七橋考

卷四 南中志

 附一 莊蹺入滇考

 附二 蜀枸醬入番禺考

 附三 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

卷五

 公孫述劉二牧志

卷六

劉先主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