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歸義賨邑侯

漢歸義賨邑侯

”《華陽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年,魏武以巴夷杜濩、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 ”任乃強認為,“漢歸義賨邑侯金印”屬“曹操所頒給三賨王印”。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漢中,張魯出降。

光緒十六年(1890年)前後,奉節縣南岸甲高壩雙河口農民耕地時,從地中掘出一個大銅洗(形似淺盆,古代的盥洗用具),洗內裝有“漢歸義賨邑侯金印”一顆,漢五株錢萬餘枚。縣廩生劉家佑(字保卿)得知後,以數斗米換得。解放後,此金印被重慶市博物館收藏,現該金印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1935年編寫的《雲陽新縣誌》卷22記載了此事。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鄧少琴《巴蜀史跡探索》等書均記載了此印。
鄧少琴在《巴蜀史跡探索》中指出:“漢歸義賨邑侯金印”是地方文物中極富有研究性的珍品。“賨義侯”三字,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率種落,舉巴夷、賨民來降,於是分巴郡。以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又《通鑑》卷六十七云:以任約為巴郡太守,與此作袁約異。胡三省注《通鑑》云:“板楯蠻渠帥有羅、朴、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此所謂七姓夷王也。其餘戶歲入賨錢口四十,故有賨(邑)侯。”又《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帥種落,共舉巴郡,以奉王職。……胡、濩皆享萬戶之封,……胡、濩子弟部曲將校為列侯,將軍以下千有餘人。”《華陽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年,魏武以巴夷杜濩、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任乃強註:“袁約所居,疑在朐忍縣界。”任乃強認為,“漢歸義賨邑侯金印”屬“曹操所頒給三賨王印”。
“漢歸義賨邑侯金印”誰頒發的,什麼時候頒發的,現在尚無資料證明。鄧少琴認為,金印“歸義”二字與《後漢書.笮都夷傳》有關:漢和帝十二年(公元100年)“旄牛徼外白狼夷率種人十七萬口,歸義內屬,詔賜金印紫綬,小豪錢帛各有差。”但他同時指出,“就印文來說,印的頒發,可能時間還要早些,可能沿用舊名而加以承認”。筆者認為,漢歸義賨邑侯恐怕與位於今天四川天全縣旄牛道的笮都夷無關。
“賨”, 巴人的他稱。《輿地紀勝》卷162引《晉中興書》:“賨者,廩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務相……立為廩君,子孫列布於巴中。秦並天下,(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於巴地置巴郡。以巴氏為蠻夷君長。)薄其稅賦,人出錢四十,巴人謂賦為賨,遂因名焉。” 據徐中舒在《論巴蜀文化》解釋: 巴被秦滅後,“代之而起的並不是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南郡以西的巴濮族與閬中周圍的姬姓巴族的氏族制或家族制的大姓統治。這樣的政權,也必然要在秦國的卵翼下,才能夠存在。他們必須向秦國繳納貢賦,因此這些部族也就不再稱之為巴了。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名稱。”
任乃強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中也說:“百濮中,已接受郡縣統治,承納口算,任賦役者,漢族官吏以賦名名之,曰賨人。其人最先接受范目(高祖為漢王時,范目為閬中慈鳧鄉侯)招誘,從漢王定三秦。因立賨賦之制,……。其後援之而進受封建賦役者益多,遍及於三巴地面,皆賨。”依上說,漢歸義賨邑侯金印可能是高祖為漢王時頒發的。
“漢歸義賨邑侯金印”在奉節境內發現,是因為巴人在楚人的一再進逼下,退守閬中,退出江州(今重慶)和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地區後,避處於宕渠(今營山縣)及魚復荒僻的山區。秦至南北朝時期,仍有賨人活動在這一帶。
至於“漢歸義賨邑侯金印”記載於雲陽縣誌,恐怕與當時巴郡王袁約居朐忍縣界有關,與當時固陵郡治雲陽有關。東漢至三國時期,巴郡分郡、改郡較為複雜,如曹操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封朴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袁約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一年,劉備將江關都尉及宜都的巫和北井立為固陵郡。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改固陵郡為巴東郡(章武二年郡治魚復);原江州巴東郡改為巴郡;巴西郡仍以安漢為中心。
宗人(板楯人)本信道巫(板楯人鶡冠子著有道家之書)。漢光和七年(公元134年),巴郡張修以“五斗米道”組織起義,賨人多從之。東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益州牧劉焉欲事割據,命五斗米道首張魯(時任督義司馬),張修(時任別部司馬)攻取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幾近三十年。魯自稱“師君”,以教中“祭酒”管理行政,各地均設義舍,置“義米”、“義肉”以賑流亡。巴夷王、賨邑侯率被戰亂者數萬戶至漢中歸順,其中多為賨民(板楣人)。(《中國文化史年表》)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張魯以劉璋暗懦,不復承順,襲別部司馬張修,殺之而並其眾。璋遣中郎將龐羲擊之,不克。璋以羲為巴郡太守,屯閬中以御魯。羲輒召漢昌賨民為兵,並遣吏程祁宣旨於其父漢昌令畿,索賨兵,畿不從。璋擢畿為江陽太守。(《資治通鑑·漢紀》)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張魯聞陽平已陷欲降(曹操),閻圃日:“令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濩(賨邑侯),赴朴胡(賨七姓王),與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魯乃奔南山,人巴中。操遣人喻之。
張魯、李虎率寅民(板楣人)投曹杜濩,朴胡率賨民(板楣人)附漢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漢中,張魯出降。操拜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賨人李虎率五百餘家歸之,操拜李虎為將軍。
張魯之走巴中也,黃權言於劉備日:“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備乃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憶降(曹),權遂擊朴胡、杜濩、任約(賨邑侯),破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巴七姓夷王朴胡、賚邑侯杜濩、任約各率巴夷、貧民(板檐人)附漢。劉備鑒於巴西多事,又為拒曹要地,乃升宕渠縣為宕渠郡,領宕渠、宣漢、漢昌3縣,郡理宕渠縣為“宕渠侯國”。分封朴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任約為巴郡太侯,皆列封侯。“漢歸義賨邑侯”篆刻金印,今存重慶市博物館。(參見《資治通鑑》《中國文化史年表》《渠縣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