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年

公元191年

公元191年,農曆辛未年,中國東漢獻帝初平二年。袁紹議立劉虞為帝。袁紹、公孫瓚爭奪冀州。

大事記

(圖)青州兵破黃巾軍青州兵破黃巾軍
1、袁紹議立劉虞為帝

初平二年(191)正月,關東軍袁紹韓馥等以獻帝年幼,且控制在董卓手裡為由,欲廢掉獻帝,推舉漢宗室、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劉虞為帝。於是袁紹等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上尊號於劉虞。劉虞堅辭不受,其事遂罷。

2、孫堅大敗董卓

初平二年(191)二月,破虜將軍孫堅移軍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以東,進攻董卓。初戰失利,僅與數十騎敗逃。又收合軍隊,與董卓所部大戰於陽人(今河南臨汝西),斬董卓部將華雄,董卓軍大敗。時袁術屯於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懷疑孫堅有二心,不供應孫堅軍糧。孫堅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使袁術繼續調發軍糧。董卓見孫堅勇猛,讓李傕向孫堅提親求和,並請孫堅列子弟姓名,許用為刺史郡守。孫堅拒絕,進至離洛陽僅九十里的大谷。董卓親自出戰,與孫堅大戰於洛陽諸帝陵間,終於不敵,敗退至澠池(今屬河南)一帶。孫堅進至洛陽,又擊敗董卓部將呂布,進入洛陽。孫堅掃除漢室宗廟,修復園陵。又分兵了澠池等地邀擊董卓。隨後,收兵撤回魯陽。董卓被孫堅打敗後,命中郎將牛輔等分屯華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澠池等地防備孫堅,自己率軍返回長安。

3、應劭擊破青州黃巾

初平二年(191)十一月,青州(今山東淄博北)黃巾軍三十萬人進入泰山郡(今山東泰安東北)界,泰山太守應劭親率文武與黃巾數次交鋒,前後斬首數千級,獲老弱人口萬餘人,輜重銀二千兩。青州黃巾數戰不利,退出泰山。

4、公孫瓚擊破青州黃巾

初平二年(191)十一月,青州(今山東淄博北)黃巾軍三十萬軍勃海郡(今河北沒皮東北),準備與另一農民軍黑山軍會合。降虜校尉公瓚率步騎二萬人,從駐地幽州(今北京西南)迎擊黃巾,二軍於東光(今河北滄縣東南)展開激戰。公孫瓚大破黃巾,斬首三萬餘級。黃巾軍棄輜重,南渡黃河。公孫瓚於黃河邊設伏,待黃巾半渡之時突然出擊,黃巾軍死者數萬,血流成河,公孫瓚俘虜黃巾人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計其數。朝廷以其功,拜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5、袁紹、公孫瓚爭奪冀州

初平二年(191)冬,公孫瓚之從弟公孫越在與袁紹部下周昂交戰時中流矢而死。公孫瓚遷怒於袁紹,上疏陳說袁紹之惡,隨即出兵進攻冀州(河北臨漳西南)。雙方由此展開一聲爭奪冀州的戰爭。時公孫瓚大破黃巾,威名正盛,領軍進入冀州後,郡縣紛紛反叛袁紹歸附。袁紹畏其兵威,授公孫瓚另一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公孫范至郡後反以渤海郡兵進攻袁紹。一時公孫瓚兵勢甚盛。於是,公孫瓚以其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交州刺史,又改置冀州治內郡縣守令。第二年春天,袁紹親率大軍反公孫瓚,兩軍大戰於界橋(今河北威縣東)以南二十里之處。公孫瓚以兵三萬列為方陣,又將突騎萬匹分置左右,袁紹命大將曲義領精兵八百,強駑千張為前鋒。公孫瓚輕其兵少,縱騎兵衝擊,趙義之兵伏於盾下,等敵將至,一時齊發,遂大敗公孫瓚軍,斬其大將嚴綱,獲首級千餘。袁紹軍乘勢追至界橋。再戰,復大破之,攻破公孫瓚大營。公孫瓚大敗,只得引軍而回。當年十月,公孫瓚整軍再攻袁紹,兩軍大戰於龍湊(今山東德州東北),公孫軍又被紹擊敗。公孫瓚接連挫,實力大為削弱,退回幽州(今北京西南),無力再發動進攻。

6、劉備任平原相

初平二年(191),劉備因曾與公孫瓚同學於盧植,往依公孫瓚。不久,公孫瓚因劉備與其將田楷鎮撫青州(今山東淄博北)有功,以劉備為平原相。劉備以共少時摯友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為別部司馬。時常山人趙雲率本郡將吏投奔公孫瓚,劉備深加結納,趙雲歸附劉備。劉備本漢宗室之後,素有大志,因當時兵微將寡,暫依附於公孫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