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譯註

華陽國志譯註

《華陽國志譯註》是《華陽國志》自問世1600多年來的第一個譯註本,作者汪啟明、趙靜。該書是繼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和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後的有一本開山之作,具有首創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華陽國志》是宋以前流傳至今最古的地方志。從前的目錄書,或者把它列為霸史,或者把它列為偽史,也有歸入別名或雜史的。但是從來沒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根據它敘述古代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歷史地理情況來看,作為地方志比較合理。

這部書的作者常璩,字道將,蜀郡江源縣(今四川崇州市一帶)人。生平事跡不詳,巴氐人李雄、李特有四川一帶建立了成漢政權,他曾在這個政權任散騎常侍、掌著作。晉穆帝和三年(公元347年),晉朝派大將桓溫南下進攻成漢,他曾勸李勢投降,桓溫以常璩為參軍,隨至建康。他的著作除《華陽國志》見存外,其餘都佚亡了。

《華陽國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漢中、蜀、南中、公孫述劉二牧、劉先主、劉後主、大同、李特雄期壽勢各志、先賢仕女總贊、後賢志,卷末為序志並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名錄。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和歷史人物。

《尚書·禹貢》稱華陽黑水為梁州,所以這部書名為《華陽國志》。這部書敘述蜀漢史實較陳壽《三國志》為詳。如諸葛亮平定南中,《三國志·蜀志》僅寥寥數語,而《華陽國志》卻有長篇論述。晉代蜀中史事也較他書為詳。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對西南地區史多取材於它。可以這樣認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歷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獻。

根據文獻記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呂大防在成都做官時,曾經刊刻過這部書。呂氏刻本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他為這書寫的序現在還保存下來。南宋李(旡土)在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又刻此書于丹棱,通常稱為嘉泰本。明清以來刊印《華陽國志》都用這個本子為祖本。但是李(旡土)這個本子的原刊本流傳不廣,明朝錢叔寶曾經抄寫過它,《四部叢刊》曾影印流傳。清朝順治年間,馮舒又抄錄過這個本子,後來為校勘學家顧廣圻所得,並加以讎校,孫星衍曾經倡議刊印。當時四川人廖寅表示願意刻印這本書。因為他是蜀人,便讓他刻了,這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題襟館本。《四部備要》就是用這個本子排印。上世紀初成都志古堂還翻刻過這個本子。

《華陽國志》屬於史志類著作,其文字典雅古樸,很少僻字和生僻用語。但時代綿遠,傳抄刻寫,出現了一些錯訛,今天人們讀它,文字障礙也是一個難點。

目錄

卷一 巴志

卷二漢中志

卷三 蜀志

卷四南中志

卷五 公孫述劉二牧志

卷六 劉先主志

卷七 劉後主志

卷八 大同志

卷九 李持雄期壽勢志

卷十上 先賢士女總贊論

卷十中 廣漢士女

卷十下 漢中士女

卷十一 後賢志

卷十二 序志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