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詩鐸》

《清詩鐸》清代詩歌總集。原名《國朝詩鐸》。清代張應昌編選。

《清詩鐸》

正文

清代詩歌總集。原名《國朝詩鐸》。清代張應昌編選。張應昌(1790~1869)字仲甫,號寄庵。嘉慶十五年舉人,官至中書舍人。他晚年編選兩部清代詩,一為《國朝正氣集》,已亡佚;一即本集,26卷。始選於鹹豐六年(1856),完成於同治八年(1869),其間屢經增刪。共選入清初(包括明代遺民)至同治年間詩人 911家,詩2000餘首。卷前列有《詩人名氏爵里著作目》,有科舉功名的以科目先後為次;無科舉功名的以輩行先後為次。集中所選不限名家及已故作者,生人及編者自己的作品也選入和附錄。在體制上,按題材內容分歲時、財賦、漕船、流民等152類。
《清詩鐸》選詩宗旨,編者在《自題》詩中說:“樂府愛香山(白居易),陳事比賈誼。詩史稱少陵(杜甫),《三別》與《三吏》。文昌(張籍)仲初(王建)儔,歌行亦其類。上德宣忠孝,下情通諷刺。”編者想選擇的是那些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及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一類新樂府精神相通,諷諭時世,有裨於封建政治、道德的作品。所選作品雖包含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選入了大量有關時政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其中關征、海塘、田家、蠶桑、木棉、丈量、催科、稅斂、力役、科派、擾累、刑獄、災荒、吏胥、差役等類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清代的階級、社會矛盾。將帥類如魯曾煜的《跋扈行》,貪黷類如田茂遇的《孤兒行》、蕭掄的《金穴行》,權奸類如石韞玉的《雙旌謠》,迎送上官伺應過客類如張雲璈的《水陸送迎曲》,胡濬源的《侯差行》,諂媚諛頌類如沈欽圻的《生祠》,驕倨類如張雲璈的《侯門深》、吳振棫的《太守怒》,奢侈類如汪懋麟的《石車行》、吳震方的《買吳兒》等,暴露了統治者的驕奢淫泆,官場的腐朽黑暗;婦女類如顧嗣立的《城西嫗》、倪蛻的《頰花謠》、孫原湘的《鬻女兒》、吳慈鶴的《舟人婦》、夏之盛的《棄女篇》,夫婦類如陳梓的《去妾嘆》、何其偉的《鬻婦行》等,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備受壓迫欺凌的情況;鴉片煙類以及島夷類中如陳春曉的《夷船來》、朱琦的《感事》等,揭露了英帝國主義輸入鴉片的罪惡;忠臣、將帥、島夷諸類中如陳偕燦的《題陳忠愍公化成遺像》、張維屏的《三元里歌》、朱琦的《關忠節公輓歌》、孔繼的《哀舟山三總戎殉節詩》、顧翰的《俞家莊歌》、趙函的《十哀詩》等,從不同側面記載了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實,控訴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
《清詩鐸》的詩篇,從大量詩集詩話中加以採錄,為研究清代詩歌社會狀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有同治八年應氏秀芝堂刻本,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