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道情

漁鼓道情

漁鼓道情(漁鼓),一種表演形式和大鼓書相似的傳統曲藝,是盛行於清末並流傳於民間、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傳統曲藝。漁鼓道情,河南的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蒙上豬護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發出響音說唱。一人邊演唱邊伴奏,右手拍擊漁鼓,左手敲擊竹板作為伴奏。

基本信息

淵源概述

 蕭縣花腔漁鼓《掉包記》 蕭縣花腔漁鼓《掉包記》
道情是道教的產物。昔日天師道徒所集聚之雍、益二州,既是我國道教的發源地,也應是道情的發祥地。因此,可以說道情是漢江流域文化孕育出來的一個民間說唱藝術品種。

道情一詞始見於南宋,到元代其形式趨於穩定。彼時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道情,不僅能獨立演唱,也在元雜劇《岳陽樓》、《竹葉舟》等劇中穿插演唱。因其用漁鼓伴奏、簡板擊節,故道情亦別稱作漁鼓,或道情漁鼓連稱,或連稱漁鼓道情。

道情是道徒必備的一種謀生技藝,不僅道士化齋時要唱,而且道姑化齋時也唱。他們既唱“修行的話”,也唱“感慨的詞”。隨著道情題材的擴大,道情的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擴大。乾隆年間,由於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創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正如阿英在《小說閒談》中所說:“道情也有一個盛世,這個盛世就是在乾隆,就是在鄭板橋時代。那時候大概是因為國泰民安吧,雅人高士們在‘多閒之餘’,便以道情作為‘山房清玩’,一時成了風氣”。
鄭板橋有道情十首傳世。據民間傳說,鄭板橋到湖北鍾祥縣探訪朋友毛子霞(時任鍾祥縣令)時,在鍾祥寫作了道情十首,並首先在漢江之濱的鍾祥流傳開來。時人謂之“板橋道情”,他自謂之“舊曲翻新調”,唱段由序、詞、尾聲三個部分組成。鄂東南火居道龍虎派的道人稱之為“鐵板道情”,被地方小戲吸收之後謂之“彩腔道情”,既可在戲曲中穿插演唱,也可以在鄉間獨立演唱。火居道人主要在賑災等法事活動中“演唱”,儒士們則在“清玩”時自娛。在鄉間常常是儒士領唱,聽者唱和,熱鬧非凡。
乾隆之後,道情有了更大發展。促成道情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間藝人的加入。由於他們的加入,道情開始走出道觀,進入茶肆里巷。道情隊伍主體已不再是身背葫蘆、雲遊五嶽的道人、道姑,而逐漸變成城鄉各色的藝人等。不僅道情的曲目有所拓寬,其唱腔也逐漸由朦朧虛幻、“飛馭天表、遊覽太空”的“仙樂”而被各地的世俗音樂所取代。
約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後,漢江流域及江漢平原上出現了以道情漁鼓為職業的藝人,其中知名的有被鄉民譽為“沔陽漁鼓三根半筒子”的張洪顯、皮思金、皮思銀、劉泡等人(劉泡技藝稍遜為“半根筒子”)。道光至光緒年間,江漢平原的道情漁鼓活動更是興盛,道情漁鼓藝人既繼承了道情的傳統技藝,又發展拓寬了道情漁鼓藝術。他們除演唱傳統的道教故事之外,也演唱由戲曲及話本小說移植來的歷史演義和取材於現實生活題材的曲目。如《考棚案》、《十三款》等等。《十三款》即由光緒年間當地(沔陽)仙桃人柳炳元不畏強暴、攔船告狀、為民伸冤的事跡演繹而來。
由於曲目的拓寬,道情的唱腔也隨之而發生了變化。在漢江流域道情漁鼓的唱腔中,雖然還保留了“道士腔”、“還魂腔(香)”等道教音樂,但它在道情唱腔中已不是主體,而只能算作道教音樂的餘存罷了。昔日道人所唱之“西江月”、“耍孩兒”、“清江引”等唱腔,已被當地人的哭腔和俚歌俗曲衍變來的“悲腔”、“平腔”、“琵琶腔”、“魚尾腔”等取而代之。

代表作品

《黑驢段》是蕭縣漁鼓道情傳統小段。寫梳妝打扮的新媳婦回娘家,新郎倌穿著藍大褂兒,挎著紅包袱兒。新娘跨上調皮的小黑驢,這驢兒生的白尾巴尖兒、白尾巴根兒,白頂門兒、長了四隻白銀蹄兒。新娘頭上梳了一座廟兒,廟裡梳了三尊神,紅臉是關公,白臉是劉備,叉叉鬍子是張飛兒。一路上爬山過河,小黑驢撒歡四蹄生風,小夫妻象吃了蜜樣甜到心底。
此曲段蕭縣漁鼓藝人薛本信經常演唱。全曲情節雖然簡單,但因唱詞生動有趣,演唱時薛本信用了垛口、貫口和襯字等方面的技巧,再加上優美的舞蹈動作,整個演出,從頭至尾,妙趣橫生,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墜子、琴書也有此曲目,但情節略有不同。墜子演員呂明琴,擅唱此曲,唱遍安徽、河南各地。

傳人

百年漁鼓道情僅剩倆傳人

一種表演形式和大鼓書相似的傳統曲藝——漁鼓道情,2010年5月在商水縣被發現。這種盛行於清末並流傳於民間、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傳統曲藝,如今在只有一位63歲的杜三合老人和他的女弟子會吟唱,前途堪憂。 63歲的老藝人杜三合稱,關於唱漁鼓的道具“藍條”還有個動聽的傳說。據傳“藍條”是道家五根竹筒中的一根,其餘幾根的下落是女媧補天用一根,道家的祖師爺李耳那裡存一根,撐船擺渡的船尾桿用一根,韓湘子傳道用一根,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漁鼓用的“道筒”就是韓湘子的那一根,總計三尺七寸。韓湘子在民間傳道,遇見了乞丐向他討飯,他就把道筒截給乞丐三寸,後來乞丐就以打“蓮花落”(當時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一種民間曲藝)為生;韓湘子到染坊傳道,截給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餘三尺三寸為唱漁鼓的專用道具。因道筒四周用藍布纏繞,所以稱為藍條。
杜三合自幼拜周口著名道情藝人周名揚為師,經三年才獲得真傳。當時杜三合師兄8人,人人能說會唱,各有所長,所到之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50多年過去了,現如今能精通漁鼓說唱藝術的僅剩杜三合一人了。雖然經濟收入不高,但杜三合仍然堅持常年在外演出,並在20多年前的演出途中收下了唯一一名女徒弟、今年已經48歲的趙春。該縣文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由於漁鼓的唱腔完全是老師教徒弟學,唱詞沒有文本,歷代很少或根本沒有文字記載,全憑口傳心授,學藝周期較長,導致這門民間藝術奇葩瀕臨滅絕。而觀眾的嚴重流失也是這一傳統曲藝瀕臨滅絕的另一原因。據了解,為保護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目前漁鼓已被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成績榮譽

蕭縣藝人薛本信演唱段子最為精彩。1958年在原蚌埠地區曲藝會演中演出的《翻車段》、《黑驢段》、《借didi》和《王剛畫廟》均獲獎。同年前三個段子參加了安徽省首屆曲藝觀摩匯演,又榮獲了三個一等獎;其中的《黑驢段》被省、地確定為進京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的曲目。蕭縣花腔漁鼓具有著重要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大膽的改革精神,深受上述地區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觀眾。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