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木結構建築藝術,源於楊家將鎮守三關時的隨軍木匠,專門製作兵器、寨堡、城門、關樓、土木結構民房和寺觀,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大木架基本不鬆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所屬地區:山西·忻州
遺產編號:Ⅷ-209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山西省忻州市
遺產級別: 國家

技藝簡介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木結構建築藝術,源於楊家將鎮守三關時的隨軍木匠,專門製作兵器、寨堡、城門、關樓、土木結構民房和寺觀,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大木架基本不鬆動。山西楊氏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經理楊貴庭是代縣雁門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人,他所傳承的木工建築技藝,包括全國僅有的扇股麻花挑角技藝,傳統多層建築的梁架結構安裝技藝,明清古代建築的彩畫和塑像技藝等等,具有堅固、實用、省料、美觀的特點。近年來用於代縣邊靖樓、雁門關關樓、代州文廟、應縣木塔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復建工程。

技藝特色

生活在邊城代縣的人們總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來,例如代縣民居,他們將自己的房屋蓋得像廟宇一樣,隨意走進一家民居,滿眼的雕樑畫棟,磚雕、石雕、木雕,這些可以被視為藝術的東西,在這裡卻是司空見慣的。
尤其代縣民居的建築主體為木質結構,其中,木構技藝又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體,在世界建築史上,其歷史悠久、體系獨特、建築遺產豐富且延綿不斷,直觀展現出了傳統木構技藝旺盛的生命力。山西代縣的雁門楊氏木工技藝分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雁門關及其周邊地區,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歷史淵源

代縣雁門木工技藝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漢代。當地人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介紹說,“代縣木構技藝集中在歷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地區,楊氏木匠是晉北一代木結構建築工藝的代表者,其祖先是南宋楊家將鎮守三關時的隨軍木匠,專門製作兵器、寨堡、城門、關樓,其木工技藝代代相傳。”在代縣境內,楊氏木匠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建造的土木結構民房和寺觀廟宇,雖然歷經了五百餘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但其大木架仍然保持完好,足見其工藝精湛。
代縣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雁門古建築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民間木結構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這項古老的建築工藝仍然昌盛不衰。楊氏木工建築技藝的傳承代表楊貴庭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2011年6月,雁門楊氏木工技藝剛剛被國務院更名為‘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公布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掌握的建築技藝包括全國僅有的扇股麻花挑角技術及工藝、傳統多層建築的梁架結構起重運料安裝技術及工藝、傳統建築的彩畫和塑像技術及工藝等,這些技藝不僅體現了傳統建築實用、省料、美觀的特點,同時在古建築的維修、復建、拆遷、裝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楊氏木工技藝主要屬於民間家族傳承技藝,使用傳統工具對古建進行維修,並運用傳統技法完好地對古建築進行施工。楊氏木工傳統工藝既有承傳又有創新,目前,這一點在造型設計、使用工具、雕刻繪畫等方面均已有所體現。”楊貴庭表示。

技藝價值

代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其境內眾多文物古蹟皆有研究歷史發展和建築藝術的價值,遺存至今的古建築,特別是大量的明清建築,構成了龐大的維修工作量,這些建築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在發展旅遊業的大背景下,作為旅遊資源還具有極重要的經濟價值。
據了解,近幾年來,楊氏木工建築技藝已經在代縣邊靖樓、雁門關關樓、代州文廟、應縣木塔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復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無論是從古建築修繕,還是從歷史文物保護的角度,都離不開傳統的工藝技術,歷史建築、文物建築存在多久,針對古建築維護、古建築修繕的工作就需伴隨多久,古建築工藝就會相應地延用多久。如果說隨著傳統鄉土建築被現代新鄉土建築所取代而終究會擺脫傳統工藝技術的話,那么基於古建築修繕、重建所不可缺的傳統工藝技術卻是永無止境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古建技術有其獨特的持續性和延傳性,以及持久的鮮活性與實用性,它不僅逐漸形成了一個行業,也形成了一門學科。

傳承意義

傳承人楊貴庭之子楊美恩對本報記者表示,“‘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包括北京故宮等古建維修工程都活躍著代縣的木工技藝傳人。為了更好地發展這項技藝,還專門成立了一支具有代表性的由傳承數代的木工世家子孫所組成的施工隊,即山西楊氏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在所參與的古建築工程中,從內蒙古高原到東海之濱,遍布數省市。瀋陽的世博園、包頭的呂祖廟、山西省的王家大院及榆次老城的開發,都有完工的佳作。‘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早已走出了雁門關,走向全國。”
雁門楊氏木工技藝主要靠父子、師徒傳承,傳承方法以口傳心授為主,並不斷吸納古建築精英人才,聘請民間精英木工、泥工以充實和傳承技藝。
代縣縣委縣政府及文化部門也非常重視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要求全面普查、摸清楊氏古建作品的技術和傳統工具、工藝的特殊技術及價值;整理傳統工藝、資料並建立檔案,出版相關文集、畫冊資料,以促進社會共享;建立創辦以修繕建築為主要內容的民營老字號木匠鋪,並創出品牌;實行招商引資,保護楊氏古建技術等。
精巧的雕刻工藝,因材施工、隨料造型的應變技術,博採眾長、推陳出新的創新思維,為繼承和發揚“雁門民居營造技藝”,並且將傳統工藝繼續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進一步走向市場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