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彩門樓

清徐彩門樓

彩門樓起源於唐代,最早是由柏葉門樓演變而來,有柏葉門樓和彩門樓兩種。逢年過節,古人在附近邊山採回柏葉綁在竹桿或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頂的最高處,祈盼來年商鋪興旺、家人祛除百邪。到宋代,彩門樓發展為用幾根門桿搭在自家門前,上邊綁上柏葉枝,兩邊寫上喜慶吉祥對聯,年年造型不同,極具觀賞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清徐彩門樓均採用鋼筋焊接成形,噴繪人物、花鳥作為裝飾,並採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成為集民間古建築技藝、美術、彩繪、手工技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2008年,清徐彩門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徐彩門樓簡介

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1159 項目編號: VII-102 申報地區或單位: 山西省清徐縣
清徐彩門樓據傳起源於唐代,當時逢年過節,人們為了祈盼自己來年商鋪興旺,祛除百邪,便到附近邊山採回柏葉綁在竹桿和木棍上,插在自己家房頂的最高處,為求來年百業興旺。發展到宋代,人們用幾根門桿搭在自家門前,上邊綁上柏葉枝,兩邊寫上對聯的柏葉門樓,年年造型不同,極具觀賞價值。再後來,歷經許多商家的改進,由最初的柏葉門樓發展到柏葉彩門樓、扭彩彩門樓、彩繪彩門樓,到今天的噴繪彩門樓。它的發展和創新生動地體現了人類智慧的進步和科技的提高,具有較高的歷史、科研、經濟和時代價值,是一個集民間古建築技藝、民間美術、民間彩繪、民間手工技術為一體的綜合產物,多年來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清徐彩門樓淵源

清徐曾是春秋古郡,是全國最早的建制縣之一,是《三國演義》作者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故里,以“文化名城、醋都葡鄉”享譽黃土高原。擁有老陳醋傳統釀造工藝、徐溝背鐵棍藝術、清徐磚雕、清徐彩門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清源文廟、狐突廟2處國保單位和省保單位4處、市保單位6處,以及350處文物遺存,是晉商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清徐彩門樓是一門集民間古建築技藝、民間美術、民間彩繪、民間手工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獅子龍燈跑旱船、彩樓當街撐面面”是流傳在清徐的民諺,形象地概述了清徐彩門樓在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當地老人說,祖祖輩輩的人們每逢過春節,家家都要去集市購買柏葉,將柏葉插在門拴上,以示接福避邪(即可壓百邪)。在大年三十,人們將柏葉綁在一根竹竿或者木棍的稍頭,再用紅紙纏上,貼上“迎喜接福”的對聯,然後綁在房頂的煙囪上,還有的將柏葉同供品擺在一起供神,祈求來年生意興旺;後來各家在門前用幾根門桿搭架,上邊綁上柏葉枝,兩邊寫上對聯,成為了柏葉門樓,家家戶戶門樓造型不同。

清徐彩門樓傳承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斷用新的材料來反映他們的審美傾向,顯示各家的富裕程度,於是出現了柏葉彩門樓、扭彩彩門樓、彩繪彩門樓。商家更是在自家門前壘起了塔塔火,以此寓意生意興隆、紅紅火火,也為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後來發展到商家在商鋪門口的街頭搭過街柏葉門樓,又高又大,會吸引很遠地方人們的注意,同時也藉此起到宣傳自己商號,吸引顧客光顧的作用。當觀看的人越聚越多時,商家便用柏葉和廢食用油潑在塔塔火上,象徵來年生意紅火。由此,柏葉門樓開始發展為過街柏葉彩樓。隨著經濟的繁榮,清徐城內的一些較富裕的商號開始構想搭制工藝更複雜、造型更美觀的彩樓,於是,由較大商鋪出面牽頭,採取自願原則,向鄰近商行籌錢,籌起錢後請當時製作抬閣的師傅製作較好的彩門樓。在原柏葉彩門樓的基礎上,產生了用五彩布裹木椽子並用彩布扭彩編織亭閣門樓古建 型狀的新式彩樓,其名稱也由原來的柏葉樓正式取名為彩樓,後來又在彩門樓上掛上燈籠、繡球等,並給每個彩門樓起上了吉祥如意的名字,如“聚財門”、“五福門”、“興旺門”、“平安門”等等,寄託著人們美好的心愿。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原來扭彩編織的基礎上,增加了美術彩繪部分,增加了五彩燈光,在造型上也更加多樣。

清徐彩門樓傳統特色

清徐彩門樓從搭的位置和名稱上可分為彩樓(即搭置在街頭的)和門樓(即搭置在各單位和各家門口的)兩種。根據搭制的材料不同,可分為柏葉門樓、柏葉彩門樓、扭彩彩門樓、彩繪彩門樓、噴繪彩門樓五種,它們的骨架製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裝飾材料和工藝。柏葉門樓是彩門樓的前身,有兩種形式:一是各家門前一門一頂的,兩旁扇形耳壁的單層門樓。另一種是橫跨大街的三門四柱三頂,雙層的過街柏葉門樓,它是由門柱、橫樑、門樓、樓頂、脊檁組合而成的似古牌樓式樣,門樓頂部製作與柏葉樓相同,兩邊小門要比中門低,小門樓的脊檁應在中門樓頂斜坡之下為宜,樓頂不宜過高。在柏葉門樓基礎上搭建成了柏葉彩門樓,最大的變化是在明顯部位用五色彩布進行了裝飾。將門樓頂部前後兩處水斜坡和挑角用柏葉枝編織裝飾,橫樑脊檁匾額部分用五彩布扭彩子、綁好匾額,門柱即用紅布包裹或用五彩布扭成網狀纏上去,並貼上對聯、掛上燈籠。扭彩彩門樓的裝飾分扭彩與裝彩兩部分,門樓的頂部、門樓與橫樑、門柱的四面為扭彩部分,全部要用彩布包裝,周邊用紅紙金紙條和手工紙貼出花邊圖案,圖案的使用是藝人的絕技,當地常扭的彩子有“結魚網”、“編蓆子”、“結空心疙瘩”、“尖對尖”、“編九針兒”、“打燈籠景”、“拉瓦棱”等樣式,各部位彩子扭好後,要用淡紅色、淡綠色、淡黃色綢布襯底,可以將圖案襯得更加突出。彩門樓的彩繪不拘泥傳統的程式畫法,圖案活潑自由,門樓四門柱為紅底金字或者是紅底加祥雲圖案,中門橫樑一般採用“包袱式”彩繪和“方心形”彩繪,小門橫樑採用“方心式”和“海漫式”彩繪方法彩繪,小門樓採用仿古建築彩繪工藝方法彩畫,圖樣左右對稱,以青、綠色調為主。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