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誕生於餘杭區徑山鎮徑山萬壽禪寺,始於唐,盛於宋,流傳至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是徑山古剎以茶代酒宴請客人的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作為中國禪門清規和茶會禮儀結合的典範,徑山茶宴包括了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謝茶退堂等10多道儀式程式,是中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簡介

徑山茶宴徑山茶宴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申報的“徑山茶宴”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禪院茶禮與徑山茶宴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而飲茶習俗則“興於唐,盛於宋”。中國古人以為,茶具有祛暑消食,除煩去膩,明目益思,去痰醒神,清熱解毒等功效,故最初是以茶為藥的。唐宋以來中國人飲茶習俗的流行即茶文化的普及還與中國佛教文化特別是與中國禪宗的盛行以及陸羽〈茶經〉的寫作和傳播密切相關。
據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佛教提倡清心寡欲、靜坐習禪以離塵絕俗,而中國禪宗坐禪,除注重環境寂靜外,還講究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五調”之中,特別是調睡眠、調心與茶之功效有關,因而飲茶習俗首先在佛門得到普及。與封演同時代,被後世尊奉為茶聖的陸羽(字鴻漸)也是在寺院裡長大,並隱居在寺院附近寫出了〈茶經〉-------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被中國及日本等過茶人共同尊奉為最高的茶學經典。〈茶經〉系統地闡述了唐代及此前的茶的歷史,產地,栽培,製作,煮煎,飲用及器具等,對後世中國茶文化(包括佛教中的茶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封演這樣評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儲之,遠近似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雄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當然,此所謂“茶道”是指飲茶之風尚,還不等於今日所謂“茶道”之意。
由陸羽,常伯熊所倡導的唐代飲茶之風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文人墨客,官場尤其是朝廷)和禪林僧侶之間,並主要以“茶宴”,“茶禮”的形式表現出來。唐錢起的一首〈與趙呂茶宴〉詩中這樣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在茶宴中,人們不僅可以品嘗比道士仙酒還要美妙的紫筍貢茶的品茗滋味,還可欣賞優雅,幽靜的品茗環境和茶具之美。此情此景確實令人忘言絕慮,俗言頓消。這當為文人墨客的茶宴。
在中唐以後,隨著佛教的進一步中國化和禪宗的盛行,茶與佛教(禪宗)的關係進一步密切,特別是在南方許多寺廟,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嗜茶的禪林風尚。而茶宴,茶禮在僧侶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飲茶甚至被列入禪門清規。唐百丈懷海禪師所制的〈百丈清規〉(後世稱為“古規”)今已不得而見,北宋時宗依古規而重新編訂的〈禪苑清規〉及此後多次修訂的禪林規式之中,均有多處有關舉行禪院茶禮(宴)的規定:如以茶湯宴請首座及遠來尊宿,或招待大眾,或為新任方丈升座等的禮儀規範。而唐宋以後的禪院中還設有“茶寮”,“茶堂”,專職供茶的僧人“茶頭”,“施茶僧”,設於法堂內的“茶鼓”等項,以至在禪院中有“謝茶不謝食”,以及“禪茶一味”的說法。
寺院茶禮(宴)多在僧侶之間進行。眾人團團圍坐,主持僧人或司客按一定程式沖沏香茗,依次遞給大家品飲。沖茶,遞接,加水,品飲等都按一定的儀式進行。到了宋代,歲著茶葉生產區域的擴大,制茶方法的創新,飲茶方式也隨著改變,“茶宴”之風在禪林及士林更為流行。其中最負盛名的當為宋代杭州徑山寺的“徑山茶宴”。

相關

徑山萬壽禪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徑山,肇建於中唐,興盛於宋元,是佛教禪宗臨濟宗著名寺院,南宋時為皇家功德院,雄居江南禪院“五山十剎”之首,號稱“東南第一禪院”。

在宋代,不少皇帝修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杖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的社會名流。浙江餘杭徑山寺的“徑山茶宴”,以及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於世,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弟子圍坐“茶堂”,一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點茶、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敘誼。先由住持親自沖點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點茶”;然後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奉獻給來賓,名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後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後才啟口,在“嘖嘖”的讚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後,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並盛讚主人道德品行,最後才是論佛誦經,談事敘誼。

徑山寺禪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舉行茶宴,禮佛參禪,並制定了獨特禮儀,到了宋朝,其影響覆蓋江南,被譽為“東南第一禪林”,並成為中日禪茶交流中心。“茶聖”陸羽也曾隱居徑山腳下,寫下著名的《茶經》。

作為中國禪門清規和茶會禮儀結合的典範,徑山茶宴包括了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謝茶退堂等10多道儀式程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機鋒偈語,慧光靈現,是我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中日茶文化交流

徑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視窗和橋樑,徑山茶宴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也是日本茶道的淵源。在宋元時期,中日禪僧往來頻繁,江南地區盛行的禪宗曹洞宗、臨濟宗東傳日本,開宗立派,瓜瓞綿延,在日本室町幕府時期出現的禪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臨濟,到近世形成的禪宗14派中,有13派都出自臨濟禪系的徑山派。

曾經二度入宋求法的日本高僧千光榮西,因在都城祈雨應驗而獲得在徑山寺大湯茶會的禮遇。他歸國時帶去了天台山茶葉、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術和飲茶禮法,寫了《吃茶養生記》,介紹種茶、飲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譽為日本的“茶聖”。

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時,也曾登臨徑山問道,回國後按照唐宋《百丈清規》、《禪苑清規》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規戒律,統稱《永平清規》。他根據徑山茶宴禮法,對吃茶、行茶、大座茶湯等茶禮作了詳細規定,對其後日本茶道禮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18世紀百科全書《類聚名物考》記載,日本僧人南浦紹明於1259年將徑山茶宴傳入日本。這一發現為實證徑山茶宴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由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這一史料記載明確了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徑山茶宴,成為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鐵證”。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