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湖北·鹹豐,湖南·永順,重慶·石柱)
遺產編號:Ⅷ-211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北省鹹豐縣,湖南省永順縣,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遺產級別: 國家

歷史溯源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採集狩獵時期,土家先民以樹築巢、以石壘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後來與兄弟民族建築文化交融後發展成明清時期的封火統子大屋;“樹巢居”則是土家先民為防潮濕防野獸在樹上搭建居住的簡陋窩棚,後與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發展成今日的轉角吊腳樓,成為溪州土家族當代的主要建築風格。土家族轉角吊腳樓建築風格的形成,除了與兄弟民族建築文化在人類生產發展中不斷取長補短、推陳出新的歷史原因外,還有武陵山區惡水凶山坪地少,建房必須依山就勢的客觀原因。

技藝特色

鹹豐的吊腳樓大多是飛檐翹角,迴廊吊柱。在單體式的吊腳樓中,有的是四合天井三面迴廊,有的是撮箕口東西(或南北)兩廂房各三面迴廊,有的是“鑰匙頭”兩面迴廊。它們有的依山而建,有的臨溪而立,有的懸在山邊,有的矗在平壩……各具特色各顯風采。而最值得人們稱道的和鹹豐人引以自豪的又是吊腳樓群。
土家族吊腳樓
鹹豐的吊腳樓群各具形態,遍布全縣各地:位於唐崖河東岸的劉家大院吊腳樓群座落在一個四山環抱的小平壩,依山而建,坐東朝西,20多座吊腳樓錯落有致,連成一片,遠遠望去,綠樹翠竹掩映,炊煙薄霧繚繞,別有一番幽靜逸趣。尖山鄉大水坪龍洞的吊腳樓群以嚴家祠堂為中心;參差錯落,十分美觀。王母洞吊腳樓群處在青山環抱之中,四合水、三合水的建築連在一起,儼若世外桃源。當門壩的吊腳樓群依山而建,逶迤瑰麗。老里壩村團坡的吊腳樓群順山坡而建,高高低低,層層疊疊,起起伏伏,錯落有致。小村鄉小臘壁吊腳樓群,順著南河西邊支流一發源於黃連咀的溪流依山而建,逶迤而連綿,秀麗而別致。新場蔣宅的吊腳樓群,除四合天井三面迴廊外,正房兩邊尚有耳房;是目前恩施所發現的最大吊腳樓——可容納一所新場中學。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鹹豐縣境內的吊腳樓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張良皋教授在深入實地進行踏勘之後,毫不吝嗇地給了它“乾欄之鄉”的美稱。鹹豐縣境內最大的單體吊腳樓建築當屬新場蔣宅,這是一棟“四合五天井”式建築。介紹其大,如果不能形成直觀印象的話,你可以想像一所鄉下普通中學的規模,因為新場蔣宅現在恰好就是一所初級中學,住在裡面的師生戲稱之為“文物學校”。楊洞鄉青崗壩的蔣宅是一棟“兩進一抱廳”式乾欄建築。進到天井裡,可見兩旁各有四根落地柱頭十分壯觀地撐起了除正屋之外的三方吊樓。整棟房屋保存完好,很具文物價值,三方的木欄簽上組合著很精美的木刻花紋。
吊腳樓在學界被稱為“乾欄”。乾欄的出現,應該是土家人居住環境的必然。由於武陵山區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建造全木結構的吊腳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建築材料。房屋依山而建,很自然地便形成了凌空吊柱的建築模式。這種依山而建的吊腳樓,更多的是在利用空間。這種利用,避免了開拓更寬面積的屋基,同時由於凌空向前延伸,也更多地避開了山間蛇蟲的侵襲。《舊唐書》卷101中對這種吊腳樓進行了定義:“土氣多瘴癧,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號為‘乾欄” 細細想來,吊腳樓應該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建築方式,一是由於地勢的限制,二是因為抵禦病蟲害的需要。至於其中的美學意義,建築吊腳樓的前人或許並未用心去思考過。
土家吊腳樓自有其建築的章法。一般來說,它是以一明兩暗三開間作為“正屋”或“座子”,以“龕子”(龕子為學名,我們當地均稱“簽子”)作為“橫屋”或“廂房”的。吊腳樓的真正意義其實是由龕子體現出來的。正屋與廂房的朝向均是面向來客的,這恐怕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土家吊腳樓也有質的區別。臨河建造的吊腳樓,正屋是臨街的,臨河的吊樓實際上在正屋的背面;而到了河流這邊,卻又成了正面。它是水上漂泊者的精神寓所。鄂西土家吊腳樓的結構,最常見的是“一正一橫”的“鑰匙頭”,當地人稱之為“七字拐”.而且這種“鑰匙頭”的龕子一般都設在正屋右側,這估計是從採光的角度來考慮的。另外,俗稱“撮箕口”的“三合水”(即中間正屋兩邊龕子)的吊腳樓在民間也比較常見,至於“四合水”、“兩進一抱廳”、“四合五天井”式的乾欄建築,即便是在被稱為“乾欄之鄉”的湖北省鹹豐縣境內,恐怕也已不多見了。
鄂西土家吊腳樓與其他乾欄建築最大的區別,或者說最大的發明在於:將正屋與廂房用一間“磨角”聯結起來,這個“磨角”就是土家人俗稱的“馬屁股”;在正屋和橫屋兩根脊線的交點上立起一根“傘把柱”(或叫“將軍柱”、“衝天炮”),承托正、橫兩屋的梁枋,雖然很複雜,但卻一絲不苟。華中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張良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多次深入武陵地區,對土家文化進行研究,其足跡遍布武陵山區的山山嶺嶺,猶對土家族的吊腳樓持有一份特別的感情。他說:“’傘把柱‘是土家匠師的獨特創造,他處民居未見。”關於這一點,恐怕連土家匠師自己也難以想到,自己還有一項沒有申報的發明專利呢!就是這一根“傘把柱”,成了鄂西吊腳樓將簡單的兩坡水三開間圍合成天井院落的重要樞紐。以它為樞軸,房屋的轉折變得十分合理、自然。
永順轉角吊腳樓有一正兩廂、一正一廂、一字轉角吊腳樓等形式。若一棟樓兩側、前後均為轉角通欄吊腳,則稱跑馬轉角樓。轉角吊腳樓的主構特徵為吊腳轉角,下吊金瓜,上掛貓弓眉枋。吊腳廊欄、門窗多扎“萬”字花格。吊腳下欄廊枋多通雕“萬”字浮雕花邊。屋頂坡面小青瓦,飛檐翹角,翹角以雄為美。
土家人選屋場,喜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前面視野開闊,後山雄偉林茂,左右有青山環抱;屋前屋後喜植樹配風水;在天井坪外喜建朝門,趕吉利字頭迎旺氣。若前有不利之山或水,可在大門上掛吞口以避邪納瑞。

傳承價值

華中理工大學著名建築學教授張良皋先生在鹹丰采風考察後認為:“鹹豐為數眾多,變化萬千的乾闌,是一筆巨大的、珍貴的文化財富”。“吊腳樓也是景觀組成部分,人們一見吊腳樓,立即感到詩情畫意;感到世外桃源式的民風土俗。吊腳樓之可住,更能直接為旅遊服務。”一外地客人到鹹豐旅遊;參觀了吊腳樓後,非常激動和嚮往,感慨之餘詠道:“奇山秀水妙環球,酒寨歌鄉一眼收。吊腳樓上歇一夜,十年做夢也風流。”
鹹豐吊腳樓不但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建築,也是土家人舒適而溫馨的居所,更是飽含土家族文化的藝術珍品和一道道絢爛多彩的旅遊風景。
永順縣與著名風景區張家界相鄰,是湘西北大門。為弘揚民族文化,開發民族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湘西民族旅遊黃金線,我們應盡力在張羅公路沿線建築轉角吊腳樓群,建設原生態民族風情村落。將我州旅遊交通大動脈張羅公路建成一條民族文化旅遊觀光線。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