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指能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水滸傳》寫到的十八般武器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另外還有兩部同名影片《十八般武藝》。同時有王力宏的最新同名專輯。這個詞的用法是作主語、賓語;指各種技能。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讀音】shíbābānwǔyì
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

【解釋】:①比喻多種技能。
【出處】: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征塵。”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示例】:假如有人以為我是老作家,必定~樣樣精通……那就難免捧得越高摔得越疼了。◎老舍《學習當先》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各種技能

詳細釋義

“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十八般武藝”
《水滸傳》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钂、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還有一說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耙、鞭、鐧、錘、叉、戈、矛;另一說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

武藝介紹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藝的名稱,始見於南宋“武藝一十有八”。元朝流傳甚廣,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的唱詞。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2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後期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5中說:“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萬曆天啟間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說“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進去。
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在《武編》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故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之中,弓都列為第1位。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槍、劍、戟、钂、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圖1)。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3件改為:代、抉、弓矢。第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钂、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第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辨析

十八般武藝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後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曆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曆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複,共包括下列種目: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鞭、鐧(簡)、鉤、鐮、錘、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十八般兵器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臥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耙:鐺耙、耙、扒、省耙、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劍

保護情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申報的“十八般武藝”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撂石鎖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苗族栽岩習俗
裝泥魚習俗
徑山茶宴
錫伯族傳統婚俗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
回族傳統婚俗
裕固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
朝鮮族回婚禮
澤州四弦書
獨轅四景車賽會
尉村跑鼓車
舜帝祭典
肘捶
土家年
哈尼族昂瑪突節
諾茹孜節
塔塔爾族撒班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永濟背冰
潮人盂蘭勝會
維藥傳統炮製技藝
睡藥療法
彝醫水膏藥療法
壯醫藥線點灸療法
阿依旺賽來民居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常州小熱昏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安吉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
衡水法帖雕板拓印技藝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斑錫製作技藝
鉛錫刻鏤技藝
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藍夾纈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漁鼓道情
錫伯族刺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
瑤族刺繡
寧波金銀彩繡
地術拳
清徐彩門樓
通背纏拳
攔手門
嘉興灶頭畫
苗畫
新繁棕編
端鼓腔
曲沃琴書
高桿船技
南音說唱
迎羅漢
唱新聞
永康鼓詞
摜牛
長子鼓書
永春紙織畫
網船會
盤索里
塔吉克族服飾
口技
孔府菜烹飪技藝
寧波泥金彩漆
翼城琴書
平遙紗閣戲人
孫臏拳
上海絨繡
花毽
十八般武藝
三棒鼓
佛漢拳
河州平弦
洛南靜板書
四川評書
蓮花落
粵曲
祁陽小調
木魚歌
藏曆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